APP下载

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及耐药性研究

2011-08-15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17期
关键词:败血症西林表皮

张 剑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新生儿细菌性败血症在新生儿期间属于比较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其发生率占活产儿的5‰左右,病死率约占以上数据的13%~50%[1]。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和耐药性出现了很多变化,主要表现在细菌的耐药性逐步加强[2]。所以,对新生儿病原菌的流行分布和耐药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将有利于合理发挥抗生素的最大作用,达到快速抗菌目的,使新生儿病死率降低。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2008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122例血培养阳性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有血培养阳性新生儿败血症患儿122例,所有新生儿均符合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方案标准[3]。男72例,女50例,其中17例早产儿,1例过期儿,23例发热,30例体温不升,39例少吃少哭少动,16例腹胀,14例肝肿大,5例脾肿大。外周血象59例WBC>20×109/L,15例<5×109/L。50例CRP>8 mg/L,19例ESR升高。主要原发病及并发症:61例新生儿脐炎,60例高胆红素血症,40例新生儿肺炎,12例皮肤感染,9例腹泻,6例新生儿溶血病,5例上呼吸道感染,3例硬肿症,3例鹅口疮,l例低钙血症,l例颅内出血。

1.2 方法

全部新生儿均在应用抗生素之前常规无菌抽取新生儿静脉血l mL注入血培养瓶,用于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取血各环节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全部患儿均采用香港欧加龙公司ALERT240全自动血培养仪,菌种鉴定及抗生素药敏试验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血培养瓶为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专用含树脂增菌培养瓶。

2 结果

血培养结果:全部新生儿的血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22株,以葡萄球菌居多,约占95.1%(116/122),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1.6%),表皮葡萄球菌75株(61.5%),溶血葡萄球菌18株(14.8%),木糖葡萄球菌8株(6.6%),人葡萄球菌7株(5.7%),阴沟肠杆菌2株(1.6%),松鼠葡萄球菌2株(1.6%),科氏葡萄球菌2株(1.6%),产色葡萄球菌2株(1.6%),缓慢葡萄球菌2株(1.6%),肺炎克雷白杆菌2株(1.6%)。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阳性率达95%,为检出的主要细菌。

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本研究显示全部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l00.0%(122/122)。对苯唑西林耐药率高达93.4%(114/122),仅发现7株表皮葡萄球菌和1例松鼠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敏感。对红霉素的耐药率达91.8%(112/122),有8株表皮葡萄球菌、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及2株缓慢葡萄球菌对红霉素敏感。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92.6%(113/122),仅发现9株人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敏感。而头孢唑林、头孢噻肟钠/3代、头孢曲松钠对所有葡萄球菌均敏感,哌拉西林敏感率为95.9%(117/122),有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及2株表皮葡萄球菌对哌拉西林产生耐药,尚未发现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株。详见下述药敏结果记录:青霉素100%耐药;苯唑西林6.6%敏感,93.4%耐药;氨苄西林7.4%敏感,92.6%耐药;红霉素8.2%敏感,91.8%耐药;头孢曲松钠97.8%敏感;2.2%中介,无耐药菌株;哌拉西林95.9%敏感,4.1%耐药;头孢唑林100.0%敏感,无耐药菌株;头孢噻肟钠/3代100%敏感,无耐药菌株。

全部新生儿经敏感抗生素治疗后均痊愈。

3 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是病原菌在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感染。其发病隐匿,不易早期发现,是危及新生儿生命的常见病[4]。主要临床表现有体温不规则、喂养困难、呕吐、腹胀、腹泻、少吃、少哭、少动、体重不增或增长缓慢、黄疸、皮肤发绀、花纹、皮疹、低血压、代谢紊乱等,有时仅有某个单一表现,临床表现典型时可能已出现严重并发症。实验检查也缺乏特异性及敏感性,动态监测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及血C-反应蛋白有助于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曹玉芳等[5]研究证实降钙素原(PCT)及IL-6在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有条件可以早期检测。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国内外存在差异,国外20世纪30年代以A组溶血性链球菌多见,50年代为葡萄球菌,50年代末大肠杆菌,B组溶血性链球菌迅速增加,成为美国新生儿败血症最常见的病原菌,80~90年代表皮葡萄球菌已成为美国很多NICU最常见的致病菌,D族链球菌也在所增加[6]。国内目前以葡萄球菌为主,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G+球菌呈上升趋势,表皮葡萄球菌为首位致病菌,G-仍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率下降[7]。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恰当的抗生素是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理想方法,但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不能马上得到结果,临床上凭经验选用抗生素难免针对性不强。因抗生素的滥用,使耐药菌株明显增多,出现多重耐药趋势。

现在新生儿感染耐药问题十分严峻,耐药率增长主要原因就是滥用抗生素,即不根据细菌感染类型使用抗生素,也不按疗程、剂量及药物半衰期使用抗生素[8]。本研究显示,几乎所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多重耐药,对青霉素和头孢类抗生素耐药性高(90%以上),头孢曲松钠、哌拉西林耐药率低,头孢唑林、头孢噻肟钠/3代无耐药。

总之,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易受各种感染,并易导致新生儿败血症。由于新生儿解剖生理特点,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体内过程及毒性反应不同于其他年龄组,因此需要根据笔者所在地区细菌感染种类存在差异,对病原菌和耐药性的监测来指导新生儿的败血症的治疗,这样才有实际意义。

[1]高忻,姚君,徐海红,等.35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类及耐药性分析[J].安徽医药,2010,14(10):1180-1182.

[2]熊其江.82例迟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22(6):517-518.

[3]水卫华,陶蓉.98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12):79-82.

[4]钟世冰,陈丽莉,罗孝华,等.106例新生儿败血症的细菌学分类及抗生素耐药性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29(4):523-524.

[5]曹玉芳.284例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的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2007,19(3):399:401.

[6]顾涛.新生儿败血症70例临床特征及病原菌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9(2):215-216.

[7]张文辉,王军,张绍关,等.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6,26(2):172-174.

[8]刘春枝,马超.新生儿败血症45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7):841-843.

猜你喜欢

败血症西林表皮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experimental spectroscopy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of uranium monoxide
探讨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早产儿医院感染败血症早期诊断意义
建筑表皮中超薄基材的应用分析
题西林壁
警惕:全球每五名死亡者中就有一人死于败血症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苏东坡题西林壁的故事
人也会“蜕皮”,周期为一个月
表皮生长因子对HaCaT细胞miR-21/PCD4的表达研究
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