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征兵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11-08-15河北省军区司令部军务动员处处长张占武

国防 2011年7期
关键词:建议工作

■ 河北省军区司令部军务动员处处长 张占武

征兵工作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安全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基础工程。近期,各地先后遭遇了征兵形势总体趋“冷”的局面,给各级抓好征兵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一、新形势下征兵工作遇到的主要矛盾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部分应征青年和家长国防观念不强。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强调个人利益过多,国防观念和当兵尽义务的意识相对淡化。征兵期间,虽然各级都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但收效并不明显,加之兵员征集的主体为“90后”,独生子女多,部分家长对子女参军后的人身安全过分担心,不愿将子女送到部队尤其是偏远地区服役。同时,部分适龄青年思想承受能力差,吃苦精神弱,到部队后不适应部队生活,要求返回原籍或提出退兵的不断增多。

(二)合格兵员基数逐年下降。主要是“一低两高”(低出生率、高升学率、高就业率)导致适龄青年基数大幅度下降。一是低出生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使适龄青年人口基数明显降低。数据显示,河北省2009年18岁至20岁适龄青年约166万人,2010年降至153万人,2011年降至139万人,兵员可供选择的范围逐年缩小。二是高升学率。近年来,高等教育普及、大中专院校扩招,适龄青年升学率大大提高。以河北某市为例,2008年至2010年,该市高中毕业生考入大专院校的比例为年均82%,再加上考入民办高校和高考复读的,可供选择的高中毕业应征青年所剩无几。三是高就业率。随着地方经济回暖,适龄青年就业形势看好。据统计,河北省去年就业率达73.2%,且待遇不错。因此,许多考不上大学的青年,首选外出打工或经商创收。

(三)利益驱动淡化应征青年参军热情。受社会功利思想影响,一些适龄青年入伍往往带有考军校、提干、学技术、转士官、退役后安置工作等多种动机,但从现实情况看,各种愿望实现较为困难。从到部队发展看,考军校、提干名额较少,转士官、学技术也受到多种因素限制,到部队后个人愿望难以实现。从地方优抚看,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优待金标准不统一,除个别县(市、区)较高外,其余的在几百元(城镇入伍的)或几千元(农村入伍的)不等,而打工的年收入可达2万至3万元。显然,当义务兵很可能就意味着“经济吃亏”。从安置就业看,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城镇退役士兵指令性安置已走入困境,实际安排到工作岗位的人员逐年减少,有的即使安排了岗位,也是“今天上岗、明天下岗”,影响了适龄青年参军热情。

(四)政策相对滞后导致征兵工作难落实。主要表现在,一是政策调整后征集范围收窄。2009年征集的主体是大学生,但2010年则鼓励在校大学生完成学业后再应征;去冬女兵征集除了对身高、年龄限制外,还规定必须是有高考分数可查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明显缩小了可征范围。二是对拒服兵役的惩罚规定较为笼统。《兵役法》规定:拒绝、逃避兵役登记和体格检查的,由县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强制履行兵役义务,并可处以罚款。此项规定由于中间环节多,具体执法部门相对模糊,实际难以操作。另外,现行《企业法》、《公司法》等均没有明确企业的国防义务,造成法规之间相互抵触。三是退伍安置政策缺乏操作性。《兵役法》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不分所有制和组织形式,都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置退役军人的义务。此规定虽好,但在机构改革、企业减员增效、安置能力逐年下降的背景下,传统安置渠道已经式微。四是部分体检标准与现实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外科上,尤其是体重、视力的规定显得有些苛刻。随着社会竞争加大,青少年学习压力增大,膳食结构不合理,致使适龄青年群体趋胖、视力偏低,按现行标准,许多青年难以达标。

(五)专武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影响征兵工作落实。主要表现为,部分乡(镇)武装部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能力素质不强,影响了征兵工作有效开展。一方面,大部分专武干部从地方选拔,人武部虽然有使用权,但没有管理使用的决定权,很难调动专武干部“爱武、专武”热情。另一方面,选配的专武干部多是地方人员,对部队情况不了解,再加上业务培训不足,其开展征兵工作的能力素质难以适应现实需要。

二、对抓好新形势下征兵工作的建议

(一)切实抓好国防教育,不断强化适龄青年参军入伍的积极性。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虽然许多法规都对加强国防教育做了规定,但从实际情况看,落实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各地对国防教育开展好坏缺乏衡量尺度,导致国防教育成为软指标。为此,一方面要强化武装工作的地位作用。建议将武装工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能可有可无,或占的比重较小,要将武装工作与计生工作一样,实行政绩考核“一票否决”,从而不断调动各级领导干部爱武装、抓武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推进国防教育常态化。各级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变以往突击式教育方法,切实将国防教育纳入社会教育整体规划,通过拓宽教育渠道、创新方法手段,变“一天教育”、“一季征兵”为“常态教育”、“全年准备”,大力提高全民国防意识,激发适龄青年爱军习武、参军报国的热情。

(二)尽快颁发新《兵役法》,为征兵工作提供政策保障。《兵役法》是做好征兵工作的基本法规和根本遵循。要有效化解当前征兵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修订和颁布新的兵役法规甚为关键。要细化对逃避兵役行为的惩罚措施。建议对拒不服兵役的行为如何认定、怎么处罚、程序是什么、由谁执行等进行细化,切实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进行明确。要提高义务兵的优待标准。建议适当提高优待标准,切实增强规定落实的刚性,避免出现个别地方优抚金发放不及时、不到位的问题。建议国家要统一统筹优抚金,集中下拨到各县(市、区)进行发放,改变以往“送兵越多负担越重”的现象。要对安置政策进一步细化。进一步探索计划安置与货币安置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套既与市场经济相配套又与适龄青年入伍后干好工作相协调的安置政策法规体系,不断调动适龄青年参军入伍的积极性。

(三)修改完善征兵工作相关规定,使之与形势任务相协调。完善配套的征兵工作规定,对于提高征兵工作质量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调整征集时间。建议将每年征兵时间安排在第三季度,这样既与院校毕业时间相衔接,又可保障新兵先补、先训,确保部队战斗力不受老兵退伍影响。要调整部分体检标准。建议根据实际,对非身体条件兵体检标准做适当调整,放宽体重、视力、疤痕等不影响身体功能等方面的要求。要取消农业和非农户籍人口入伍区别。适应国家户籍制度改革形势,打破现行的农、非比例限制,取消非农、农业户口优抚、退伍安置待遇差别,把适龄青年参军入伍放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要制定有利于征兵的措施。建议规定地方大学生必须服兵役后方可毕业,这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是惯例,实践证明也非常有效。建议出台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中60%以上的要有从军经历或服过兵役的规定。西方某大国的历届总统基本上都有从军或指挥过军事行动的重要经历。要拓宽应征者在部队的发展空间。适当增加士兵直接提干的名额和转士官的比例,以吸引更多高学历青年入伍。要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建议对专武干部的选拔使用由人武部和地方组织、人事等部门共同实施,但必须经县(市、区)人武部审批,报上级军事机关备案。

(四)加大拥军优属力度,营造“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社会氛围。建议由县(市、区)统一安排部署,乡(镇、街道)具体组织实施,每年在重要节庆日期间,开展“拥军献爱心”活动,对驻地部队、军烈属家庭、退休(转业)人员进行走访慰问;通过开展为军烈属“送温暖、解难题、办实事”等活动,下力解决其实际困难,为适龄青年入伍解除后顾之忧。通过为立功受奖军人家庭送喜报、悬挂“光荣军属”牌匾、电视广播宣传、发放慰问金等形式,突出对立功受奖人员的宣传,营造浓厚的拥军爱军氛围。

(五)建立退兵仲裁机构,确保退兵工作顺利进行。建议根据上级文件规定精神,实行退兵仲裁制度,由各大军区对拟退回本辖区有争议的新兵进行复查和仲裁,以减少退兵工作中出现的纠纷,促进退兵工作平稳进行。

猜你喜欢

建议工作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不工作,爽飞了?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选工作
建议答复应该
几点建议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