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成果

2011-08-15

航天器工程 2011年6期
关键词:原子钟科工小行星

日本建成太空太阳能发电实验设施

据新华网2011年10月10日报道,日本京都大学日前宣布,其研究人员已建成一座太空太阳能发电实验设施。其用途是主要验证通过无线方式远距离输送能量的可行性。太空太阳能发电是指用火箭把太阳能电池阵发射到太空,太阳能电池阵在太空发电,再将产生的电能转换成微波传回地面,并重新转换为电能。太空太阳能发电要想进入商业化运营,需要直径2 000~3 000m 的太阳能电池阵,达到相当于一座核反应堆100万千瓦的输出功率。目前完工的实验设施位于京都大学宇治校区内。京都大学设想5~10年后发射携带直径10m 的太阳能电池阵的试验卫星,达到输出功率10kW 的发电能力。

纳米结构降低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成本

科技日报2011年10月21日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新加坡科学家将一个新奇的纳米结构(约为人头发丝的数千分之一)置于非结晶硅制成的太阳能电池的表面,研制出了一种转化效率高、成本低的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科学家们认为,最新技术有望将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减半。目前太阳能电池一般都由高品质的硅晶体制成,其制造成本高,限制了太阳能电池在全球大规模的应用。南洋理工大学(NTU)和新加坡微电子研究院(IME)的科学家制造出的这种新的薄膜硅太阳能电池则解决了这个问题。科学家们首先使用品质比较差、厚度仅为传统太阳能电池所用硅晶体百分之一的非结晶(不定形)硅薄膜,制造出了一种廉价的薄膜硅太阳能电池,但这种电池在将太阳光转化为电力方面的效率较低;为此,科学家们使用纳米技术在非结晶硅太阳能电池表面制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纳米结构,改进了这种薄膜硅电池的转换效率,增加了能源输出。新的纳米结构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流是34.3mA/cm2,与传统电池的输出电流(40mA/cm2)相当。新的纳米方法让这种薄膜太阳能电池获得了有史以来最高的短路电流密度以及5.26%的转化效率(一般晶体硅电池的转化效率为20%至25%)。研究团队认为鉴于短路电流密度与转化效率直接相关,通过不断改进填充率、增加开路电流的电压,能让这种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最终提高到与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相当。研究团队接下来将集中于探索其他捕光策略,比如使用表面等离子体光子学技术来捕光等。

航天科工集团星载降水雷达填补国内空白

据国资委网站2011年10月26日报道,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25所作为总体单位承担的民用航天预先研究项目——星载降水雷达项目通过国防科工局的评审验收,这标志着我国在星载主动式气象遥感仪器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据悉,星载降水雷达属于主动微波遥感器系列之一,可以全天时、全天候地对大范围区域内的降雨进行三维立体探测。我国首台星载降水测量雷达工程样机的成功研制,实现了我国首次星载频段主动式云雨的三维遥感测量,雷达总体性能指标达到并超过国外同类雷达的水平,填补了我国在星载主动式气象遥感仪器领域的技术空白。

航天恒星公司自主创新通信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网站2011年10月21日报道,航天恒星公司自主创新研制的基于DVB新协议簇的卫星通信系统,通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成果鉴定。该系统是我国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DVB-RCS体制的、支持大规模组网的双向VSAT 卫星通信平台。目前该产品已成功应用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示范通信网建设、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巨灾应急救援信息集成系统、中国气象局的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卫星数据广播分系统,各行业客户对该产品的潜在需求巨大。

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制出国内最小体积激光陀螺惯性测量装置

据国资委网站2011年10月9日报道,历经两年的艰辛研制,国内最小体积激光陀螺惯性测量装置于日前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所属33所成功问世,与同等精度、国内第一代激光陀螺产品相比,体积和质量仅为后者的5%左右。该产品研制完全基于自主研发,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现已申报两项专利,并有多项专利正在整理备报。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太阳能集热管关键技术实现突破

据中国航天网2011年9月16日报道,在2011年太阳能光热发电三亚国际论坛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天瑞星公司宣布,攻关的太阳能中高温集热管系统关键技术实现突破。由于该技术适合大规模发电,且建造和运行成本低,较其他可再生资源更加节能低碳,因而备受市场关注。该产品已经获得了5项实用新型国家专利,还有4项专利待受权。

NASA将试验新型原子钟

据澳大利亚今日航天网2011年10月17日报道,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计划进行的第三项演示验证,名为“深空原子钟”(DSAC)。DSAC团队计划以汞离子阱技术为基础,研制一款小型、轻质原子钟,并在太空中对其进行演示验证试验。该深空原子钟精度比目前的原子钟系统性能高10倍,它将搭乘铱卫星公司的卫星进入太空,利用GPS信号演示验证精确轨道确定,确认原子钟性能。“火星勘测轨道器”(MRO)的未来后续任务将使用深空原子钟。装配了深空原子钟的航天器,不再需要依赖使用NASA深空网络的双向通信进行轨道确定,只需要深空网络进行单向通信。能为该任务节省1 100万美元的网络运行成本,还能使获得的可用科学和导航数据量提高1倍。DSAC 演示验证试验由载人探索与运行任务理事会太空通信与导航办公室和NASA首席技术官办公室联合赞助。如果试验成功,则将提高原子钟的技术成熟度,使其能够广泛应用于未来的空间任务。

日本发布迄今为止最大的太阳系小行星数据库

据新华社报道,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于2011年10月宣布,已为太阳系内的5 120颗小行星建立了数据库,关于这些天体的信息可在该机构的互联网主页上看到。JAXA利用Akari卫星详细观测了太阳系小行星放射的红外线,最终较精确地测出5 120颗小行星的体积数据,其中包括一些直径只有数百米的小行星。JAXA指出,这个数据库除有利于继续开展小行星探测以外,还能用于探索太阳系诞生之谜。

猜你喜欢

原子钟科工小行星
NASA宣布成功撞击小行星
我国发现2022年首颗近地小行星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〇一所
深空原子钟或是未来太空导航新方向!更精准的计时将时间精确到极致
超高精度计时器——原子钟
小行星:往左走
扬帆破浪 砥砺前行
——庆祝国防科工局核技术支持中心成立十周年
热烈庆祝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成立57周年
“隼鸟”2再探小行星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期刊联合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