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发”作家对话科学“小松鼠”

2011-08-15吴洪波

科技视界 2011年10期
关键词:易中天银发松鼠

■吴洪波

科普老作家和坚持科学写作的“小松鼠”对话,场景温暖而有趣。2009年3月22日下午,科学会堂(思南楼)六楼大厅,科普作家协会的作家与科学松鼠会上海站会员围坐圆桌,哲学、地理、科学、写作、美丽的星空等话题,渐次在他们之间展开。

“银发”老者热情犹在

一个月前的一次活动给上海科普作协副理事长李乔不小的震动。那是科学松鼠会在上海举办的新书签售会,在多伦路美术馆,几百位年轻读者慕名而来,大家席地而坐,有才艺的读者表演节目,有爱心的读者充当志愿者为大家服务,科普作家、科学杂志主编也来互动,气氛轻松热闹。一个民间科学写作组织,一本科普书能够在读者中有如此高的认知度,受邀参加活动的李乔意外中有惊喜。回去后,李乔就着手组织这次讲谈会,希望新老科学写作者能够对话交流。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600多名,60岁以上会员占三分之二,每次的新年聚会被笑称为 “老年会”,科普作协成为“银发协会”。由于目前科普作家老龄化趋势,很多科普作品手法老套,语言体系、内容趣味与当下读者爱好脱离。科普作协曾到大学中发展年轻会员,但是队伍壮大的效果仍不够明显。“银发协会”的科普作家们怀揣一颗热爱科学传播的心,却常常只能坐看世界快速变迁。得知科学松鼠会的成长,老作家们很高兴,“以前在不知不觉做‘松鼠’,现在松鼠老了,牙齿松了,剥不开科学的坚果,但愿意为小松鼠们提供一点帮助。”科普作家、中山医院内科学教授杨秉辉一席话,赢得在场老作家的共识。

要“易中天”也要“啄木鸟”

科学传播为何不能像易中天《品三国》一样在大众中流行?科普作协副理事长陈积芳认为,科学知识是崭新的、理性的,造就科学的“坚硬外壳”。随着时代发展,科技传播超越科研层面,人们还没有到火星,就已经通过火星探测器拍摄的资料制作出去往火星的电视片。上海的科普作家也一直在寻找新的科技传播方式。网络时代,科学松鼠会找到准确的传播和管理方式,娱乐、活动、看片、读书,松鼠会以群体博客为主阵地,网罗一批科学写作爱好者。科学松鼠会的小庄谈起一位在松鼠会博客上很受欢迎的作者,虽然是研究理论物理的,但是科学、文学各类话题都讨论,写出的科学文章有趣味,有亲切感,很多不懂科学的读者每天都要“追看”他的博客,名人效应在科学传播领域同样发挥了作用。现在的“90后”新生代,较少受到经济压力的束缚,关注世界从趣味出发,对个人爱好往往会有“虔诚”的态度。激发大众兴趣点,“易中天”现象正在成为可能。

杨秉辉教授认为,科学普及需要“松鼠”,也需要“啄木鸟”。以医学健康科普为例,良莠不齐,很容易对公众造成误导。一批科普批评家的出现,将会让“伪科学”、“不科学”没有阵地。

让笔下的科学世界越发纯真

“数学是成人的童话。”从事半个世纪数学科普的谈祥柏教授说起数学非常兴奋,老教授明言不“嫉妒”易中天,因为仰望星空会看到数学世界闪烁的智慧光芒。科普作家程不时认为,科普作品解决了科学知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几个问题后,知识性科普不再重要。科普作品必须上升到一定的层次,比如美国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苏联科普作家伊林,诠释科学总是站在哲学的高度,寻找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共同之处,对于这点的追求,是“老松鼠”和“小松鼠”们的共通之处。科学松鼠会的达文西谈到,松鼠会的文章强调“有爱”,松鼠会的成员很多从事科研工作,热爱科学,也热爱生活,松鼠会的文章关注地震,关注食品安全,也关注生活细节,甚至关注科学与情感世界的关系。而现在,“松鼠”们正在四处借力,张罗办起他们的科学写作培训班,让科学写作爱好者们都能够有机会互相认识,探讨各自的“独门秘笈”,以便掌握“真经”,修成“正果”,写出好看、好玩、广受欢迎的科学文章。

猜你喜欢

易中天银发松鼠
“银发一族”消费升级
银发网红
易中天的“育女经” :无为而治
朋友当如是
朋友当如是
再现“银发”风采——“2015银发达人”名单揭晓
易中天《中华史》在争议中热销
村里有支银发护卫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