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朔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刍议

2011-08-15韦杰

绿色科技 2011年9期
关键词:阳朔资源旅游

韦杰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桂林541000)

1 引言

阳朔是桂林旅游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桂林旅游的必游之地,桂林山水精华之所在,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美称。这里峰丛林立,山水相依,村落别致,空气清新,田园风光迷人,民风淳朴,乡土气息浓厚,被国内外游客称为乡村休闲旅游的圣地,自驾车游和徒步游的天堂,有着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2003年被世界旅游组织推介为“最佳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中国旅游强县”。

2 乡村旅游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2.1 乡村旅游资源的概念

2.1.1 旅游资源的概念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产生的物质基础,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由于旅游业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产业,而旅游资源相对于其它单一的传统资源,在内容和构成上都要复杂得多,因此对旅游资源的确切定义,至今国内仍未形成统一的表述。其中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于1993年联合编制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把旅游资源定义为:“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这一定义,被理论界认为是目前国内对“旅游资源”这一概念所进行的认可度比较广泛、权威性相对较高的一种界定。

2.1.2 乡村旅游资源的概念

根据上述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对“旅游资源”这一概念所进行的界定,可以把“乡村旅游资源”的概念定义为:在乡村地域中,凡能激发起城市居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能为城市旅游者提供休闲、度假、体验、娱乐、游览、观赏等旅游活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农村区域内自然的、人工的和精神的事物或现象,包括农村的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饮食起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等资源。

2.2 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

2.2.1 乡土性

工业革命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使城市失去了人类不可或缺的自然环境。因而,现代都市人一般都有一种强烈回归自然的乡土情结,希望能够暂时离开拥挤、喧嚣、污染的居住环境,回归原始的精神家园。而这种“乡土情结”正是中国乡村旅游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农村地区中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田野、幽美的自然风光、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富有特色的传统劳作、丰富多彩的农事节气活动等等这些乡村旅游资源,无不蕴涵着厚重的“乡土”气息,能够满足都市居民贴近自然与泥土,感受淳朴、恬静与悠闲,领略自然美和田园美等这些返璞归真的心理情结。因而,对都市居民有着极强的旅游吸引力。

2.2.2 参与性

参与性是指游客在乡村旅游活动的过程中,能够亲身参与农村原始的劳作形态,使游客在农耕农忙中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生活体验,既能观赏到优美的田园风光,又能满足参与的欲望,最后还能购得自己劳动的成果,很好地融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

2.2.3 休闲性

休闲是现代都市人所追求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生活方式。乡村旅游活动中的乡间漫步,田地里的劳作、采摘,休闲农庄的游憩、娱乐、烧烤、食宿,山地中的捕猎、攀爬,以及水库、河边、鱼塘的垂钓等等这些旅游项目,都拥有很好的休闲功能,具备让人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强身健体的效果,可以满足都市人休闲养生、享受多彩生活的需要。

2.2.4 自然性

人类来源于自然,返归自然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本能渴求。自然性是指乡村旅游服务设施的自然性和旅游环境的自然性。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一般采用天然的木头、竹材、石材等环保材质,旅游环境的营造往往是依山傍水、较少粉饰,具有“原始、古朴、真实”的自然属性。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游客能够更加地亲近自然、感悟自然,寻求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满足自己对土地、对自然的特殊情结。

2.2.5 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存在地域差异,不同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是不一样的,带有极强的地方色彩。

3 阳朔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开发现状

3.1 阳朔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

3.1.1 喀斯特地貌景观

阳朔境内山峰林立,千姿百态,如人物、似走兽、若器皿、类飞禽,别具情趣,令人回味无穷。山山有洞,洞洞奇美,洞中乳石遍布,晶莹剔透,如艺术长廊,似天然迷宫。山上竹木繁茂,四季常青。阳朔的河水清澈透明,绿水悠悠,如情似梦。其山水洞石浑然一体的景象组合,举世无双,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形容为“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3.1.2 山水田园景观

田园风光是乡村景观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是乡村旅游景区建设的基础。阳朔境内兴坪漓江沿岸和遇龙河、田家河、金宝河沿岸有着大规模或连片的农田带。而且,令人叫绝的是,这些清幽恬适的农田与周围的青山碧水、村落农舍浑然地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成就了阳朔闻名世界、如诗似梦的山水田园风光,游人在阳朔乡村旅游就仿佛置身画中、进入人间仙境,感受到一种身心放松、返璞归真的感觉。对中外游客有着很强吸引力。

3.1.3 乡村民俗文化景观

阳朔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主要有汉、壮、瑶、回、侗、苗、满、黎、仫佬、毛南、朝鲜、高山、白族等13个民族。多民族杂居造就了阳朔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里有各种乡土气息浓厚的民间节庆活动,如阳朔各乡镇的“社日”、瑶族“盘王节”、阳朔渔火节、福利镇“仔头节”、白沙镇“试新节”等;有异彩纷呈的民间传统文艺,如壮族的“歌圩”、瑶家歌堂以及极具阳朔地方特色的舞“大头狗”、师公舞、舞牌灯等。民间手工艺术更是令人叫绝,福利的大扇制作、高田访石、郎梓的仿古工艺、竹、木根雕等等,无不渗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民族文化。

3.1.4 乡村古建筑景观

阳朔建县已有1 400多年的历史,农村中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一大批古村落和古民居,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地方特色鲜明,最为著名的有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曾经到访过的兴坪渔村,高田的朗梓、龙潭,白沙的旧县等。此外,阳朔至今还遗存有一批保存完好的古桥梁,如建于宋代的仙桂桥、建于明代的遇龙桥以及建设年代尚不可考证的富里桥等等,它们造型美观,风格各异,给游人以不同的感受。这些古村落、古民居、古桥梁以及摩崖石刻点缀于山水之间,为山光水色的乡村自然景观增添了神奇色彩。

3.1.5 乡村农耕文化景观

阳朔农业生产源远流长,乡村劳作形式种类繁多,且极具异地他乡情调,如鸬鹚捕鱼、扶犁耕作、水车灌溉、河边垂钓、推磨碾米、稻场打谷等等农耕活动,这些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体现出不同地域的农耕文化,对于城市居民、外国游客都极有很强的吸引力。

3.1.6 休闲农庄

是指村民依托当地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空气,利用自家庭院、果园、农田、林地、山地和养殖场等自有资源,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吸引游客前来休闲旅游。

3.2 阳朔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阳朔乡村旅游最早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时,阳朔还不是一个旅游目的地,而是漓江游览游客返回桂林的中转站。一些外国游客在等车返回桂林的过程中,被阳朔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乡村生活所吸引,没有直接回桂林,而是选择留了下来。他们或徒步、或骑自行车,穿行于乡村田野,游玩山水美景并在农家留宿,尽情体验阳朔的乡野情韵。当地政府了解到这一现象后,开始引导村民投资建设乡村旅馆,开展自行车租赁,开发水上娱乐活动,规范乡村旅游服务,规划设计乡村旅游线路。阳朔乡村旅游资源就是这样在“背包老外”的发现和推动下,逐步得到开发利用并取得今天成就的。

目前,阳朔乡村旅游主要分布在阳朔镇、高田镇、兴坪镇、杨堤乡、白沙镇、福利镇、普益乡等7个乡镇,其中阳朔、高田、兴坪3个乡镇最为集中。乡村旅游项目除了最初的“田园风光游”之外,还包括近年来陆续开发起来的“采摘旅游”、“民俗文化游”、“古民居游”、“攀岩旅游”、“修学旅游”、“农耕文化游”、“农家乐旅游”、“洗泥澡”、“竹筏漂流”等多个旅游项目。在旅游线路方面,成功开辟了“县城-福利-兴坪”、“县城-田家河-木山村-留公村-矮山-县城”等10条自行车游览线路,“遇龙河-古榕山庄”、“古榕山庄-矮山村”2条漂流线路,“杨堤-兴坪”、“白沙-遇龙河-犀牛塘-旧县村-骥马-朝阳寨-工农桥”等5条徒步游线路,“阳朔-兴坪渔村”等4条民居旅游风情之旅线路,“县城-旧县-县城”、“县城-兴坪-西塘-冠岩-县城”等8条自驾车游览线路,以及月亮山、蝴蝶泉等上百条攀岩线路,基本能满足国内外游客的不同需求。全县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民有5万多人,农家乐餐饮300多户,农家旅馆300多家,民居旅游示范村12个。据统计,这几年阳朔每年接待乡村旅游者约200万人次,从事旅游业的农民人均收入超过5 000多元。许多当地农民在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中增加了收入,实现了脱贫致富。

4 阳朔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科学规划

尽管阳朔乡村旅游在国内起步很早,但是因为观念、资金等各方面的原因,迄今为止指导全县乡村旅游发展的《阳朔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还是没有得到编制。由于缺乏规划的指导,现在全县的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一种自发性的发展阶段,个别地方甚至仍处于一种无序发展的状态,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乱建设、乱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产品、服务雷同,缺乏自身特色,软、硬设施不配套,档次低,短期行为突出,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长远发展。

4.2 城市化倾向突出

乡村旅游的核心魅力是农耕景象、农家习俗和农民原生态生活。城里人到乡村旅游,期望亲身感受自然、古朴、闲适、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气息。一个浓浓的“农”字,才有可能迷醉城里人,从而带来滚滚客源和财源。所以乡村旅游必须以“农”为根,“农”字当头。但是,受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阳朔乡村旅游的农民经营者大都不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他们往往把自己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融入到乡村旅游的营运理念当中,在旅游设施兴建上求“新”、求“洋”。使乡村旅游的“农”味流失,浓郁的乡土气息遭到破坏,游客在阳朔尽管可以观赏到天下独一无二的田园风光,却无法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

4.3 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阳朔乡村旅游整体还处于初级开发水平,旅游开发中往往只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农村生产生活习俗等乡土文化的挖掘,导致旅游活动内容单一,旅游项目多停留在游览观光层次,具深层次文化体验的项目不多。尤其是对一些农村特有的农事活动、农耕劳作、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等参与性强的特色旅游项目缺乏深度开发,难于满足游客求真、求知、求趣以及休闲、健身等多层次旅游需求。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重游率不高,消费支出受抑制。

4.4 生态环境恶化

这几年,每年约有200万名游客以及近10万辆旅游车或自驾游车辆进入阳朔。游客和旅游车辆的大量涌入,给阳朔乡村带来了巨大的污染源,当地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现象日趋严重。车辆排放的尾气、扬起的灰尘以及游人呼出的CO2,使该地空气质量日益下降。旅游车辆的轰鸣声、导游的讲解声、游客的喧哗声以及小贩的叫卖声,使往日空旷、宁和、幽静的乡野正在变成拥挤和嘈杂,噪音污染越来越突出。由于农村不具备完善的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一些乡村旅游经营农户直接将旅游生活污水往河里或农田排放,造成当地的水体质量下降。

5 对阳朔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几点建议

5.1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规划是旅游发展的龙头。科学的规划,可以使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避免旅游产品的重复建设或低水平开发,对于促进乡村旅游的规范、有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阳朔县政府应把规划的编制作为乡村旅游下一步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聘请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权威性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高起点、高标准的制定出《阳朔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通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提高全县乡村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市场竞争实力,把乡村旅游的产业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制定规划,增强有关方面的规划意识,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开发;不规划,不开发”,纠正和制止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先开发后规划、边开发边规划,甚至无规划开发、无序发展等短期行为,以此来保证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避免近距离的雷同和重复建设,杜绝破坏性开发,推进乡村旅游的健康、长远发展。

5.2 农字为本,忠于乡土

现代都市人住惯了高楼大厦,想体验“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和情趣;看惯了车水马龙的喧嚣,想领略大自然的安闲与静谧;吃惯了山珍海味,想品尝农家饭的天然和土味。都市人这种回归自然、回归原始、回归古朴的“乡土情结”,正是乡村旅游需求得以产生的根本动因。因而,保持乡村旅游设施和旅游项目的“乡土性”,是乡村旅游魅力持续不减的前提基础。为此,阳朔在乡村旅游开发当中应以“农”为根,立足于“乡土”,着重挖掘和向游客展示农村生活的原始、天然、淳朴、闲情与野趣,保持农村原始风貌及原汁原味的自然秉性。不论是旅游产品的开发,还是各种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不论是村庄环境的营造,还是农家居所的建筑,都必须强调乡村特有的情趣和格调,体现农村独有而城市缺乏的“农”味、“土”味和“野”味,避免和纠正乡村旅游开发中产品和服务“城市化”的倾向。如,住宿应注重干净、卫生、生态和传统,而不宜盲目追求奢华、高档;饮食应以农民家常便饭为佳而不宜追求高档菜肴;娱乐应以各种民间传统艺术为宜而不宜提供卡啦OK、电子游艺机等现代游艺项目;乡间小道应保留传统蜿蜒曲折的石子路,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意境,而不宜一味模仿城市街道改建成宽敞、笔直、平整的水泥大道等等。否则,旅游开发便违背了乡村旅游的本质属性,乡村旅游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魅力和独特的吸引力。

5.3 注重体验,升级产品

传统的观光旅游,主要是依赖一些自然资源或者历史遗产为游客提供一种游览的满足感,属于初级的旅游活动。随着游客消费心理的日趋成熟,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而是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以体验为目的的旅游活动。游客到一个地方去旅游,不仅要观光游览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更希望能够通过亲身参与,去感受旅游地浓郁的民俗文化,去体验当地人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据统计,西方国家大众观光旅游仅占出游总人数的30%,而那些强调参与性和融入性、以体验为主要目的的休闲旅游、特种旅游等旅游项目,出游人数则占总人数的70%以上。在国内,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者也越来越青睐于在旅游过程中寻求一种难忘的亲身经历,对旅游体验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为此,阳朔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应重点开发那些知识含量高、参与性强、娱乐性好的农家体验旅游项目,把游客引入农家,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品农家菜、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让游客在观赏到神奇的喀斯特地貌、迷人的山水田园风光的同时,真正融入到当地的农家生活中去,亲身参与农家的耕种,亲手收获绿色农产品,亲手加工制作农家的土特产品,亲自喂养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使游客在亲身参与这些似曾相识的农耕活动中“重拾野趣,返璞归真”,在休闲中得到教育,得到乐趣,得到健身,增长知识,满足游客的体验经历以及他们的个性化旅游需要。也通过开发这些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改变目前阳朔乡村旅游“观光游览型”的产品格局,优化乡村旅游产品结构,推进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进一步增强对中外游客的吸引力。

5.4 加强环保,永续发展

(1)对于污染严重且无法减少污染排放的的乡村旅游经营项目或乡村旅游经营企业,要坚决予以取缔,避免旅游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

(2)要加大对乡村旅游经营者、当地村民以及游客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的发生。

(3)引导当地村民推广生态农业,生产绿色食品和环保产品,减少农业耕种产生的生产和活垃圾。特别是对居住在漓江、遇龙河等水域周围的农民,要引导其减少农村生产、生活排污以及对石山植被的依赖,禁止乱砍滥伐,提高森林覆盖率,切实保护好漓江、遇龙河等河流的水源、水质,为乡村旅游的永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4)提倡开展自行车游览和徒步游览,减少机动车辆进入乡村旅游区,尽可能降低旅游车辆给乡村旅游区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1]李肇荣.关于阳朔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3(99):36~39.

[2]陈文君.我国现代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6~92.

[3]韦 杰,胡 晓.阳朔乡村旅游发展研究[C]//李丰生,李肇荣,张文祥.乡村旅游研究与实践——桂北乡村旅游开发示范.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57~72.

[4]文 军,唐代剑.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农村经济,2003(10):30~34.

[5]王云才.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与借鉴[J].旅游学刊,2002(4):45~50.

[6]韩 丽,段致辉.乡村旅游开发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4):87~89.

[7]甘巧林,陈忠暖.从乡村非农化看乡村旅游的兴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84~89.

[8]王晓丽,宋书巧.刍议阳朔乡村旅游资源开发[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66~70.

猜你喜欢

阳朔资源旅游
阳朔山间,田园如歌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快乐阳朔游
米芾与《阳朔山图》相关问题的再探讨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旅游
阳朔啤酒鱼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