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乡地区稻瘟病发生规律调查及防治

2011-08-15任海英孙志刚张小忠陈海燕

绿色科技 2011年9期
关键词:褐色大田稻瘟病

任海英,孙志刚,张小忠,陈海燕

(河南省卫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河南 卫辉 453100)

1 引言

稻瘟病(Piriculariaoryzae)是世界性真菌病害[1],是稻田传染性强、危害大的一种主要病害,长期以来,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2]。稻瘟病根据病菌侵入时期和侵入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在新乡地区发生的主要是叶瘟和穗颈瘟。识别其症状,对于准确判断,开展测报和防治都非常重要[3]。

2 叶瘟

2.1 症状识别

水稻叶瘟在分蘖到拔节期为害较重,病斑常随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叶龄和气象条件有所不同,分为4种类型,包括慢性型病斑,是最常见病斑,初期为暗绿色侵入点,渐扩大为梭形病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为灰白色,边缘褐色,最外围有淡黄色晕圈;急性型病斑。在叶片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白点型病斑。在嫩叶发生病原菌侵入后,形成白色近圆形病斑,不产生孢子;褐点型病斑,主要在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色小点,只产生于叶脉间,产孢子较少。

2.2 叶瘟病的发生规律

2.2.1 传播途径

稻瘟病的传播源主要是种子和稻谷植物体。近几年来,稻田残留物成了主要的传播源,同时,杂草和选种用具也是病源菌的藏身之所。如果消毒不彻底,育种工具也可能混有病菌,所以在初苗期就会发病,特别是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中,而且马上就会传染给邻近幼苗直至大田。地头秧田留苗,因密度相对偏大,极易发病,其病菌孢子随风飘移而传染大田。一般情况下,如果发现秧田留苗叶片上有病斑时,大田有可能已被传染。调查发现叶瘟病的发生温度是16℃,起初病菌孢子的形成和侵入比较缓慢,但是遇到雨天,会加快侵染。一般感染后7~10d,大田苗会有病斑出现。

2.2.2 发生预测

调查还得出结论,叶瘟孢子在雨天的侵染能力是晴天时的100倍,当大田10%的株苗叶片上有1~2个病斑时,如果接下来的一周连续晴天,即使是发病的叶子也可能停止蔓延;若是一周内有3d下雨,会在现有发病的基础上呈10倍的速度蔓延发病。

2.3 穗颈瘟

2.3.1 症状识别

水稻抽穗后,在穗颈、穗轴和小枝梗处产生病斑。初期为水渍状褐色小点,后围绕穗轴向上、向下延伸,使穗颈部变为褐色,并产生灰色霉层,发病早而重的穗颈可形成枯白穗,发病晚的穗颈常不能结实。

2.3.2 穗颈瘟病的发生规律

(1)传播途径。穗瘟病的传染源来自叶瘟病的病菌,主要是当地田里的叶瘟病菌,同时也有少部分是别的地方飞来的孢子。如果自己田里的叶瘟病较重,相应穗瘟病发生的危险性也较大,终二、三叶上的病叶数越多,穗瘟病发生的几率越高,所以预防好叶瘟病极为重要。

(2)发生预测。穗瘟病中最令人担心的是穗首瘟。因为,穗子刚露脸时,对病毒的抵抗能力较弱,如果再遇上雨天,就很容易感染和大面积发生。据观察,从穗部感染到症状出现,穗首瘟一般11~12d,籽粒病斑仅6~7d就可以出现,并且一部分变成灰色。籽粒病斑是判断穗首瘟病的重要依据,病粒多时应成倍增加防治次数,必要时在阴雨天也应施药防治。另外,分孽后的各期低温也是稻瘟病可能发生的预告信号,要经常注意观察气象条件。

2.4 稻瘟病的防治

2.4.1 健身栽培

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进行盐水选种,清除种子带菌;加强选种、育苗等工具的消毒,避免病菌感染;尽早拔除田间预补苗或大田和秧田分开;及时处理病田稻草,清除田间植株残留;配方施肥,采用浅水分蘖,移苗晒田。

2.4.2 药剂防治

根据气候条件和发生状况选择防治药剂,确定防治时期和防治方法。一般应以阻止孢子萌发和侵入为目标,及早防治,并选作用力较强的药剂。各地域、各地块应根据本地域耐性菌和发病状况以及市场药品供应情况,选用药品和用药量。防治叶瘟建议在苗期下雨后和出穗5%时,防治穗颈瘟在孕穗末期至抽穗期进行施药。

药剂可选用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40%异稻瘟净乳油5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kg均匀喷雾。要重点在抽穗期施药保护,尤其是孕穗期和齐穗期是防治适期。可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0~100g、20%三环唑·井冈霉素悬浮剂100~120m L、25%咪鲜胺乳油30~40g、50%氯溴异氰脲酸粉剂40g或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100~120g,兑水50~60kg均匀喷雾,注意喷匀、喷足。

[1]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第3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2]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编委会.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上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79.

[3]张玉聚,武予清,崔金杰,等.中国农业病虫害原色图解(第一卷)[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褐色大田稻瘟病
水稻已克隆抗稻瘟病基因的研究与应用
基于Meta-QTL和RNA-seq的整合分析挖掘水稻抗稻瘟病候选基因
你的手充满时辰
大田百余名留守儿童有了“爱心家长”
Conversation in a house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阐述
一瓶水的微笑
稻瘟病抗性基因对安徽省稻瘟病菌种群抗性的影响
“大田后生仔”歌唱家乡
Red Panda小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