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操的历史寻绎及研究现状
——兼议武术拳操的创编

2011-08-15王宾席饼嗣

武术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套路武术动作

王宾 席饼嗣

(1.上海中医药大学体育部,上海201203;2.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200438)

武术操的历史寻绎及研究现状
——兼议武术拳操的创编

王宾1席饼嗣2

(1.上海中医药大学体育部,上海201203;2.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200438)

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对武术操的嬗变过程进行梳理,并对武术操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对创编的武术拳操进行理论分析,为武术操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并为创编的武术拳操提供理论支撑及进行历史定位。

武术操寻绎武术拳操创编

从历史中走来的武术操运动,在各个时期都焕发出迷人的光辉。最近几年武术操在各个地方发展的如火如荼,以国家层面创编实施的武术健身操为标志,武术操的发展进行新的历史时期。笔者作为上海市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创新项目——武术拳操项目的主创人员,对武术操的嬗变过程进行梳理,并对武术操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对创编的武术拳操进行理论探讨,为今后武术操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并为创编的武术拳操提供理论支撑及进行历史定位。

1 武术操的历史寻绎

1.1 武术操的起源—武舞相融下的手执干戚

武术的发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武术与舞蹈是融为一体,如运用于军事活动的武舞,人们手持各种武器,做击刺动作的演练,集体动作,呼以口令,合以乐节。,《淮南子·缪称训》中载禹时三苗叛,三败苗而仍不服,于是禹改以“执干戚,舞于两阶之间,而三苗服”。干是盾,戚是斧,禹带领军队表演手执巨斧与盾牌的“干戚舞”,表现出威武雄壮的气魄和高超的武功,从而降服了三苗。古籍记载舜禹的“执干戚舞”,就是一个武舞操练。《礼记·乐记》:“一击、一刺为一伐”,说明士兵手执干戚以简单的攻防动作来舞蹈。武舞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表现不同形式,代有发展。如周代的“象舞”就是用武术的击刺动作组成的武舞,唐代的“破阵乐舞”,而且有剑舞、刀舞、矛舞等各种武舞形式。在今天的大型团体操舞以及大场面的武术操的表演,依然可以看出武舞的影响,可以说现在的武术操是武舞的一种历史延续。

1.2 武术操的雏形—国粹体育下的应运而生

清末时期中国社会中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热兵器时代加速到来,用于军阵厮杀的武术的舞台日趋减小,促使武术的功能转化机制发挥作用,武术的健身功能开始彰显。民国时期,在“强国强种”的历史潮流中,在土洋体育的思想碰撞交锋中,一些社会精英在大力推广中国国粹—武术的同时,也接受了代表西方文化的兵式体操,如孙中山提倡“尚武精神”,并将西方的兵式体操引进军事学校中,将民族的尚武精神和技击内容与兵操训练结合起来,体现了这一时期的中西思想不断碰撞、相互融合的图景。

马良发起创编的《中华新武术》,就是在此社会背景下形成的,选取传统武术动作为素材,借鉴兵式体操的操练方法,分段分节地配以口令,先从简单易学的武术基本动作入门,先单式教练,后连贯成套教练,既有单操团体教练,又有对操团体教练。《中华新武术》的横空出世,可以看做武术操的雏形时期,当时创造出集体练习、口令教学等也是当今武术操的特点之一。

1915年教育部通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中国传统武术正式纳入学校教育体系。1917年《中华新武术》列为全国各中学校的正式体操,同年也被列为全国高等以上各学校并各门学校之正式体操,1918年定为全国正式体操,成为各级武术、体育传习组织、学校、军警的学习内容。可以看出中华武术与体操的结合在起点是非常之高,由国家政府部门以行政力量大力推行,能在短期内迅速向全国传播开来。

这一时期武术操的传播路径表现为自上而下,由国家层面政府部门以行政力量向下推行。

1.3 武术操的发展—现代教育中的迂回前进

《中华新武术》虽然暂时借助社会精英权力的制高点,纳入教育体系,但当时处于新旧思潮的激烈斗争时期,连年战火,最后夭折告终。《中华新武术》的大胆尝试,为武术进入学校教育体系提供了可行性的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武术的发展,1956年教育部编订并颁布的中国第一部全国通用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就有关于武术的内容,1961年,修订大纲时,规定:武术在小学体育课中每学期为6学时,中学为8学时;教学内容,小学从三年级起为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武术操、初级拳;中学为初级拳二路、青年拳、青年拳对练等。从中可以看出,武术操作为武术的基本内容,已经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并以规定内容实施。国务委员李铁映曾多次指出:要把武术列入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体育课。但文革十年,武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摧残,虽然当时社会上流行军体操,主要由刺杀动作创编而成,其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但很多武术工作者以及专家学者都受到迫害,大量有价值的拳谱古籍被毁掉,武术训练、竞赛受到干扰破坏,武术教育也接近停滞,甚至倒退。改革开放后,武术运动全面恢复开展,由“少林寺”引发的一股“武术热”,青少年学习武术的人数迅速增加。但学校体育课程,武术所占比重很小,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主要以国家创编的初级系列为主:初级刀、初级棍、初级拳等,武术操主要作为中小学武术教学的附属内容。这一时期武术操的传播路径表现为自上而下,断断续续。

1.4 武术操的辉煌—文化自尊下的重振雄风

从民国时期就把武术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但是时至今日武术在学校开展的客观现实却不容乐观,在很多学校“名存实亡”,存在着“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长期以来,学校教学内容以“老三样”(初级拳、初级剑和简化太极拳)为主,教学模式也是从基本功到套路,完全复制专业队训练模式,动作复杂难练,上课枯燥单调,难以吸引学生习练的兴趣。武术界学者对此一直在研究,同时也提出改革理念,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

当社会精英在思考如何解决武术教育发展的瓶颈时,由社会普通民众(各级学校武术教师)创编的武术操正在全国各地学校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从社会学来看,当一个事物不适应社会需要时,它会转变自己的功能特性,以满足社会需要,会以改良过的新面孔出现。所以学校武术教育一直在武术/武术操之间转换,当以武术套路为主要内容时,武术操作为基本功,是辅助内容。当武术套路开展不理想时,武术操则凸显适应需要的功能。

浙江省杭州市朝晖中学自创适宜学生操练的武术操替代广播操;东莞市大朗镇实验小学举行大课间武术操比赛;四川省乐山市实验小学自创的武术操进行教学;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丰润第三幼儿园举行了幼儿武术操大赛;上海青浦凤溪小学把武术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以磨练学生意志、弘扬民族文化,凤溪小学少儿武术操表演展示。。2009年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创编的阳光体育大联赛项目—武术拳操,在上海市高校全面推广传播,并每年举行一次武术操比赛,千人会操,场面极其壮观。通过查阅资料、调查分析得知:大部分学校创编的武术操是以歌曲中华武术、精忠报国、男儿当自强等为背景音乐,选取武术动作,动作结合音乐节拍创编而成,动作力求简单实用。

在各级学校普遍认可的武术开展形式—武术操,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共同创编了《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决定自2010年9月1日起在全国普通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推广实施,这标志着武术迈开了进入全国中小学的步伐。反映出武术教育开展形式由以前的武术套路转变为武术操。当体育课中开展武术内容,效果不理想,武术操以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的面孔出现,从另一领域渗透到教育体系。

域外传入我国的健身项目有很多,比如网球、瑜伽、跆拳道等。仅仅把武术作为一种健身方式的话,这算是狭隘地看待武术的功能,武术有健身功能,技击功能,教育功能,观赏功能等,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以武术为载体,通过习练武术能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民国时期,中华武术被尊称为“国术”。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捍卫者—中国武术,必须展现出文化自信,文化自尊,不能屈服于西方文化,在武术健身领域就表现为如何让当今青少年通过习练中华武术感受传统文化。

这一时期武术操的发展路径表现为先自下而上,后自上而下。开始是由民间底层向国家上层传播,在得到上层认可后,可发挥官方权力,以国家层面政府行为去推动开展,其后期传播路径表现为自上而下。

2 武术操的研究现状

目前对武术操的研究不是很多,通过中国期刊网上搜索出十几篇文章,其中有近十篇论文是对武术操的动作进行描述,主要为幼儿少儿武术操。只有寥寥几篇文章阐述了武术操的作用意义及武术操创编、武术操的教学实验。

有关武术操的作用意义方面的研究:梁春蕾的《试论小学推广武术操的作用及意义》,简述了武术操练习对小学生生理以及武术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及意义。秦丹妮的《论幼儿武术操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影响》,阐述幼儿园开设幼儿武术操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着重论述幼儿园开设幼儿武术操,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三个有利之处,并对幼儿武术操的创编与教学要点提出个人的见解。郭守靖,孟召峰的《论武术操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论述武术操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认为武术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蕴涵中华民族精神;武术操能够提高中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和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更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武术操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是肯定的,开展武术操教学,势必促进中学生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有关武术操的创编及教学实验方面的研究:刘鹏的《中学体育教师应掌握武术操及套路创编法》,针对中学武术项目的教学状况,指出了体育教师掌握武术操及套路创编的必要性及其具体的步骤、方法。刘世海的《儿童韵律武术操的创编及教学效果分析》,创编一套适合9岁~11岁的学生习练的韵律武术操,并对教学过程跟踪调查,详细分析了教学效果。陈新梅的《青少年韵律武术操的创编及教学实验研究》,创编一套适合青少年习练的韵律武术操,并进行教学实验,研究表明:创编的青少年韵律武术操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并通过学习韵律武术操提高了青少年对武术的兴趣;青少年韵律武术操可以代替普通的准备活动运用到体育课或武术课中,也可以作为课间操进行长期习练,还可以作为学校校本课程的一项内容来开展。

有关武术操的创编方面的现状:2003年中国武术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创编了“功夫节奏——武术健身操”,是我国第一套由武术和健美操相组合的运动新形式,并作为青少年健身的推广项目。该套操以武术为基本组合元素,吸收了现代诸多流行艺术的表现方法和手段,动作比较新颖,刚柔相济。但并未进行相关的实验,也没有进一步推广。2007年由健美操运动专家孙玉坤和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崔仲三合编的太极操在中央五套播出,本套操基本上按照体操的要求编排,总共分为八节。动作以太极拳为主,较柔和,动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初学者来说不易接受,且韵律感不够强。流行比较广泛的有氧搏击操又称武术健美操,是一种融音乐、舞蹈、健美操和自由搏击的技术而形成的有氧健美操,但有氧搏击操中只是含有极少的技击动作,如冲拳、摆拳、侧踹等,但这些动作不是武术所独有,不能体现武术所具有的民族特色。

总体来看,目前对武术操的研究偏少,主要集中在武术操的创编、教学实验、武术操的作用意义等方面,大多只从理论上进行阐述,即便是教学实验,也仅仅从受试者的感觉认知进行分析,尚未有用现代先进仪器设备测试武术操的健身机制,研究深度不够。2010年9月武术健身操开始在全国各个中小学全面推广实施,随着国家开始逐渐重视武术操,以后这方面的研究将会越来越多。

3 武术拳操的创编

3.1 武术拳操创编的背景分析

3.1.1 阳光体育推进需要——政府驱动

现在大学生体质普遍下降,凸显出缺乏健康教育的弊端,每年都有大批学生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不达标,这些状况已引起国家的重视,并开展了相应的措施。如开展“阳光体育工程”,强制性规定学生每天要保证一小时的锻炼,掀起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潮,动员和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家门,到操场去,到大自然中去,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从2005年开始,上海市各高校(包括民办高校)和各区县中小学校连续开展“上海市学生体育大联赛”活动,此项体育活动以“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校校有特色”为基本组织目标,活动以班级(院系)为基础,活动以非注册训练的普通学生为主体,学生体育大联赛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广泛响应,深受学生的喜爱。本套操的创编是顺应上海市高校“阳光体育大联赛”的要求应运而生,以竞赛促锻炼,充分利用竞赛的带动示范作用,使没有武术基础的大学生在这个平台上相互较技,以武会友。武术拳操锻炼对人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各种身体素质的发展都有良好的影响;而且武术是中国典型的传统文化,学生在练习武术拳操时,既可了解中国武术的基本技法,也可以感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认同感。

3.1.2 武术教学改革需要——教改驱动

武术发展历史悠久,蕴涵着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拳种流派繁多,技术方法多样,集健身、防身、教育、娱乐为一体,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武术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武术作为中国武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武术对外推广传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但多年以来高校武术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武术课教学内容一直延用国家规定的初级套路,以初级长拳第三路、初级剑、初级刀、24式简化太极拳等为主要内容,学生能规范完成套路动作,仍有一定难度,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练习,越来越不能吸引学生习练的兴趣,难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学习武术的兴趣。由此出现了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老师教的武术,上课时学习情绪不高的现象。因为武术只有被学生喜爱接受,武术的发展才会有动力。本套操的创编突出了武术简单实用的技法,选取武术中基本的推掌、冲拳、弹腿、截腿等基本动作组合而成,并着重突出武术的攻防技法,有两人对打动作,有较强的实用价值,能引起学生练习的积极性,符合现在武术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

3.1.3 捍卫民族文化需要—文化驱动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经济的全球化促使不同国度地区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然而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中华文化明显处于弱势。在强势的西方文化猛烈地冲击下,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日趋萎缩,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著名武术学者邱丕相认为: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行“西化”、“分化”和争夺下一代的图谋,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教育至关重要。学者费孝通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与灵魂。现在的青少年吃的是肯德基、看的是美国大片、穿的是西部牛仔、听的是摇滚嘻哈,接受的无不是西方文化,而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非常之淡薄。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载体,通过武术教学和锻炼,可以培育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创编一套适合大学生习练的武术拳操,使大学生在习练武术拳操后,对武术产生兴趣,进而喜爱武术,加入习练武术的行列。

3.2 武术拳操简介

武术拳操是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创编的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创新项目,是为没有武术基础的普通学生参与武术竞赛而特设的项目,已举办两届武术拳操比赛,复旦、同济、财大等二十几所高校大学生同台较技,相互交流,其场面壮观,气氛活跃,受到各级领导与广大师生的欢迎。作为武术教学改革内容,武术拳操现已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武术教学内容。

操的动作需左右对称,活动部位一般由上自下到全身,活动量要由小到大至放松整理。武术套路则是由几个”单个动作”连接组成一个“组合”,再由几个组合连接组成一“段”,几个“段”的连接加上“起势”、“收势”成为一个完整的“套路”。“起势”、“收势”的位置、方向要大体一致。而武术拳操是融合了体操和武术套路的特点,既有操的表现形式,又有套路的组成特点,动作多以“组合”出现,突出队形变化和相互配合。

武术拳操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遵照武术和体操的创编规律组成的各种单个动作、组合和套路的练习形式。本套操以长拳、南拳、太极拳的基本动作为素材编创而成,并融合形意拳、查拳等传统拳术的部分典型动作,着重选择舒展、优美、易学易练的武术动作,共选取三十九个武术动作。本套操包括基本的掌、拳等手型,推掌、冲拳等手法,弓步、马步、虚步等步型,弹腿、截腿等腿法,顶肘、盘肘等肘法。本套武术拳操分为上、下两部分。起势部分是起势调息,主要使学生进入练功状态。上半部分主要突出武术的基本技法。包括掌法、拳法、肘法、腿法,主要有推掌、切掌、冲拳、翻拳、崩拳、抄拳、鞭拳、顶肘、盘肘、、腾空飞脚等,其中推掌和冲拳是整个套路的基调,腾空飞脚是整个套路的难点。下半部分主要突出武术的攻防技法。主要是两人对打动作,有冲拳格挡,抡劈架打等含有浓厚攻防技击含义的动作,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最能体现出武术的本质特征。收势部分则为引气归元,主要使学生从快速的运动中让身心恢复到安静状态。

总体来说,该套操动作简单、节奏鲜明、运动量适中,可使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的机能得以改善,对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尤其是协调能力效果很好,同时为学生今后学习武术套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可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练习,适合于大学生集体练习。

3 武术拳操的特点

3.1 动作简单易学

武术拳操的习练群体主要是没有武术基础的初学者,本套操主要选用了推掌、冲拳、抄拳、鞭拳、顶肘、盘肘、弹腿、截腿等武术动作,动作简单易学,易于学生掌握,而且能较好的体现武术的特点。武术拳操中的39个动作均取自武术,并且均为武术中相对简单的动作,易于掌握。没有武术功底的普通学生经过学习均能掌握动作的要领。

3.2 突出攻防格斗

武术攻防技击特点是区别于其他的体育项目的显著特点,同时也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本套操选取能蕴含浓厚的攻防技击的武术动作,比如推掌、冲拳、弹腿、截腿的简单、实用的动作,而且还专门设计了两人对打动作,反复练习可有效提高攻防格斗技能,提高防身自卫的意识。通过武术拳操的锻炼,不仅能够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而且能够学会简单的攻防格斗技术,提高学生的武术攻防意识,能发挥技击的实效性。

3.3 适于集体演练

中国武术素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武术拳操在创编时就考虑到移动距离的问题,所有动作都在左右两米完成。没有大面积进行窜、跳、蹦、纵、闪、展的动作。本套操选取较为简单实用的武术动作,并设计了两次纵队穿插的动作,其中以声助威的发声动作更能体现出集体演练的场面壮观效果。该套操相比较三路长拳,动作相对简单,来回路线较短,比较适合集体演练和比赛。

3.4 强调发声助威

该套操有较多的发声,主要为“哈”、“嘿”两种。“哈”主要适用于力度为长劲的动作,“嘿”主要适用于短劲或气向下沉的动作。发声以声助力,以声催力,能有效增加动作爆发力,提高学生练拳的兴趣,宣泄不良的情绪,增强演练气势,渲染现场气氛。武术拳操练习过程中运用“发声”,可以达到调畅情志、宣泄情绪的作用。锻炼者通过练习过程中的发出“嘿”、“哈”的声音,帮助吐气,促使气与力、意与形、内与外协调配,从而锻炼整个机体。通过合理的发声,可以增加练习者的气势,尤其适合集体练习。动作中加入发声还能增加出拳的力道,排除体内的浊气,舒畅气息。

武术拳操锻炼对场地、器械条件要求很低,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去进行锻炼,不受场地条件限制。这有利于培养学生随时随地进行锻炼,对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有促进作用。武术拳操具有简单、易学、实用的特点,套路短小、动作数量少,而且有对打动作,适合学校武术的教学与开展,也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弥补了规定武术套路所存在的缺陷,同时也遵循了武术教育改革的“一看就喜欢,一学就上手”的原则。

4 结语

武术操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其存在空间,在当代更彰显其独有的魅力。上至国家官方的大力推广,下至各个层面的具体实施,武术操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武术教育重构的重要内容。上海市阳光体育大联赛创新项目—武术拳操,已成为上海部分高校的武术教学内容,其动作简单易学、突出攻防格斗、适于集体演练、强调发声助威的特点,深受广大学生的热爱。

[1]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梁春雷.试论小学推广武术操的作用及意义[J].考试周刊,2007(29).

[4]秦丹妮.论幼儿武术操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影响[J].体育科技,2000(1).

[5]郭守靖,孟召峰.论武术操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J].体育科研,2006(4).

[6]刘鹏.中学体育教师应掌握武术操及套路创编法[J].体育函授通讯,2000(3).

[7]刘世海.儿童韵律武术操的创编及教学效果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8]陈新梅.青少年韵律武术操的创编及教学实验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0(3).

On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tudy Conditions of Wushu Exercise——Including the Analysis of Wushu Boxing Eercise

Wang Bin1Xi Bingsi2
(1.Department of P.E.,ShanghaiUniversity of T.C.M,Shanghai201203; 2.Wushu College,Shanghai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200438)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the paper does the study by combing the histroy of Wushu exercise,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Wushu exercise as well as its creating theory,tries to find some references for itsdevelopment and find out the supporting thoery and the correct statusfor Wushu boxing exercise.

Wushu exercise;StudyWushu boxing exercieseCreation

G85

A

1004—5643(2011)02—0022—04

上海高校优青科研专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P162。

1.王宾(1985~),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套路武术动作
中华武术
Airbnb上的套路
动作描写要具体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眼下有套路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