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文本解读商榷四则

2011-08-15昝圣骞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97

名作欣赏 2011年8期
关键词:楼台织女泰山

⊙昝圣骞[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南京 210097]

诗歌文本解读商榷四则

⊙昝圣骞[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南京 210097]

本文就蒨桃《呈寇公二首》(其一)、李梦阳《泰山》、丘逢甲《西贡杂诗》(选一)和王又曾《桐江》等四首诗的文本解读问题,对当代著名学者刘乃昌、钱仲联、钱学增等先生的注释和解说提出一些不同的学术意见。

文本解读 刘乃昌 钱仲联 钱学曾

刘乃昌先生《宋诗三百首评注》、钱仲联先生《明清诗精选》和钱仲联、钱学增二先生《清诗三百首》皆属当代著名学者所编诗歌选本,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其在注释和解说上,或有百密一疏之处。现就其中四首诗歌文本解读上的问题,提出商榷。

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

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关于“几度抛梭织得成”。

刘乃昌先生《宋诗三百首评注》注曰:“抛梭:抛开织布梭,指停织。”①

按:“抛梭”本有投梭织布和丢梭停织两意,此处应解释成前者。《佩文韵府》卷二十之六“抛梭”条下注曰:“唐伶人《织锦人吟》‘:学织缭绫功未多,乱拈机杼错抛梭。’方夔《七夕织女歌》:‘抛梭掷愁零乱,彩凤飘飘度银汉。’”②前一个抛梭是织布手法,后一个便是丢开梭子,停止纺织。桃此诗正属前者。作者意在讽刺达官贵人生活的奢侈:美人清歌一曲赢得的一束绫罗,从事纺织的女子在萤窗之下不知道要付出多少辛勤的劳动才能织成。如果织女时而抛开织布梭,织织停停,怎么能算是辛勤的劳动呢?桃《呈寇公二首》(其二)云:“风劲衣单手屡呵,幽窗札札度寒梭。腊天日短不盈尺,何似妖姬一曲歌。”与第一首一脉相承,描写织女织布的辛劳情状十分细致生动,可以参证。

“抛梭”或者“投梭”代指织布的情况在历代作品中还有很多,如唐王建《七夕曲》:“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抛梭振蹑动明,为有秋期眠不足。”《五灯会元》卷六:“洛京韶山寰普禅师……遵曰:‘学人即恁么,未审师意如何?’师曰:‘玉女夜抛梭,织锦于西舍。’”明顾清《杂书五首》:“妾本田家女,出身事蚕桑。十三学抛梭,十五成文章。”而“抛梭”意指丢开梭子,停止织布的情况也不鲜见。如《五灯会元》卷十六“山遵禅师法嗣”:“问:‘如何是佛?’师曰:‘东家儿郎,西家织女。’僧曰:‘学人不会。’师曰:‘掷笔抛梭。’”宋方夔《古意六首》其二:“素娥不织裳,抛梭理香颊。”其中“抛梭”都是丢开梭子停织之意。

综上所述,抛梭实有两意,一是放置梭子,代指织布,二是抛开梭子,表示停织。桃《呈寇公二首》(其一)“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中的“抛梭”应属前者。

二 李梦阳《泰山》

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

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

关于“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

钱仲联先生《明清诗精选》品评云:“末二句对秦皇、汉武的封禅迷信不悟加以嘲讽,然而意在言外,不是议论。”③

按:此诗末二句意思,当重在赞叹泰山的至高无上、万古不移,并抒发沧桑之意。钱先生的解读似有求解过深之嫌。此诗前六句递用“齐鲁”、“海”、“万山”、“日”、“天”等物象衬托泰山高峻雄奇,已经把泰山在空间和自然上的气势写足,于是七八句用秦皇汉武作衬,在时间和人文方面展开,以帝王的封禅说明泰山的无上地位,又以人间的换代变迁衬托泰山的千年不移、终古长青,沧桑之感颇为浓郁,很难说有什么讽刺秦皇汉武封禅迷信的意思。类似的衬托手法还可参见李梦阳《郑生至自泰山》一诗:

昨汝登东岳,何峰是绝峰?有无丈人石?几许大夫松?海日低波鸟,岩雷起窟龙。谁言天下小,化外亦王封。

此诗尾联表面上是反用《孟子·尽心上》中“(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说明封建王朝疆域广大,连“化外”之地都成了帝王封禅祭天之处,实际上还是从侧面突出泰山的雄奇伟大。

三 丘逢甲《西贡杂诗》(选一)

金碧楼台眼界新,竞将工巧诧西人。

竹篱茅舍清江上,几树幽花本色春。

关于“金碧楼台眼界新,竞将工巧诧西人”。

钱仲联先生《明清诗精选》注曰:“西人:指西方法国殖民主义者。”又在其后“品评”中讲道:“作者诗末自注:‘法人所居,洋楼骈列。而越人草屋数间,仍如故制。’上半首写眩人眼目的法国人的金碧楼台,写他不过是向越人夸示一番能工巧艺,使越人惊诧;然而越人并不曾为这些西方的物质文明所吓倒,依然过着竹篱茅舍的穷生活,对着几树幽寂的花朵,认为这才是不曾走样的本色春光。这里写越人对旧时生活的执著,正是一种爱国感情的体现,而过去康乐的越人,现在只有茅草屋可住,自然景物好领略,正是由于法国殖民主义者敲骨吸髓残酷迫害所造成。因此,这一首即景描绘、不加议论的诗,正是宣扬爱国主义思想的佳作。”

按:细味诗意,应是越人建造金碧楼台的能工巧艺惊诧了法国殖民者,而自己仍然住在茅舍草屋里。首先,诗中的“西人”应指西方人,即法国殖民者,而不是西贡人。作者其他诗作如《汕头海关歌》云“且看西人领事权”、《海军衙门歌》云“旁有西人竞嗷訾”皆以“西人”指代西方殖民者。④所以惊诧的不是西贡人,而是法国人。其次,法国人到西贡进行殖民统治,他们要住洋楼,显然需要奴役越人来修建。而心灵手巧的越人造出的“金碧楼台”实在连法国人也没有见过,不由得对其华美工巧表示惊诧。再次,作者自注云“而越人草屋数间,仍如故制”,说明越人居所和以前没有什么不同。注者“而过去康乐的越人,现在只有茅草屋可住,自然景物好领略”的解读有附会之嫌。丘氏此诗,命意曲折,面对法国人住的“金碧楼台”,越人守着自己的“竹篱茅舍”,的确表达了越人耻于附身侵略者、甘守贫苦的爱国情感;更深一层想,越人拥有能工巧艺,造出来的楼台华丽到连法国人都感到惊诧,但依然只能住在简陋的茅草房里,正是表现了殖民统治剥削的残酷性。

四 王又曾《桐江》

树色浇蓬翠,岚光瞥眼经。来探群壑秀,一上合江亭。

细雨乌犍立,江沙白鸟停。隐君如可访,佳句乞吾灵。

关于“佳句乞吾灵”

钱仲联、钱学增二先生所选《清诗三百首》注曰:“乞吾灵:求助于自己的灵感。”⑤

按:“乞吾灵”当是“吾乞灵”的倒装,即探访隐居桐江的隐士,以求诗艺上的进益和灵感。若将“乞吾灵”三字解作求助于自己的灵感,那么此诗七八两句的意思就变成“求助自己的灵感以写出佳句,好探访此处的隐士”,显得牵强别扭,且与全诗内容不相和谐。本诗首联言被桐江秀色所吸引,颔联述特意游赏,颈联递上,写在合江亭上俯瞰的幽秀风光,尾联两句抒发联想:作者相信隐居于此的高士一定超尘脱俗、胸次玲珑,与这样的人交往,自己的精神会得到荡涤,诗歌创作也会得到提高。这其实是从人杰写地灵,于另一个角度赞美桐江山水的秀丽,与全诗前六句交相辉映。另一方面,作者倒“吾乞灵”为“乞吾灵”当有律诗格律上的考虑。以第七句“隐君如可访”为仄平平仄仄,“隐”字可平可仄;第八句当作平仄仄平平,二、四位一般不可更易,若作“吾乞灵”则为平仄平,不协律。

乞灵一词,见《左传》哀公二十四年:“二十四年。夏,四月,晋侯将伐齐。使来乞师。曰:‘昔臧文仲以楚师伐齐取谷,宣叔以晋师伐齐取汶阳。寡君欲徼福于周公,愿乞灵于臧氏。’”杜预注曰:“以臧氏世胜齐,故欲乞其威灵。”⑥后人沿用“乞灵”一词,或指祈祷、占卜,祈求显灵,或指求助于外物。在中国古代诗学中常指探求、研究外物以获得文学创作上的进益或灵感,其对象可以是前人作品,书本知识,也可以是自然景观。如《文心雕龙·辨骚》:“则顾盼可以驱辞力,咳唾可以穷文致,亦不复乞灵于长卿,假宠与子渊矣。”宋吕本中《西归舟中怀通泰诸君》:“山林何谢难方驾,诗语曹刘可乞灵。”金元好问《论诗三首》(其二):“诗肠搜苦白头生,故纸尘昏枉乞灵。”清厉鹗《春社呈志局诸君》:“纸田自笑多荒落,欲向山川更乞灵。”上述王氏《桐江》诗,不过是将桐江隐士作为乞灵的对象而已。

① 刘乃昌选注:《宋诗三百首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② 《御定佩文韵府》卷二十之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钱仲联编选:《明清诗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④ 见丘逢甲著:《岭云海日楼诗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⑤ 钱仲联、钱学增选注:《清诗三百首》,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240页。

⑥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作 者:昝圣骞,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级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诗词学与民国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楼台织女泰山
玉出泰山 国泰民安
泰山之行
月下行吟
雾失楼台
岳阳楼下对新梅口占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吟织女图
是织女,更是吃货
08版鹊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