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使“芳尘委绝”
——佛志《古清凉传》的文学内蕴探微

2011-08-15游晴林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州510640

名作欣赏 2011年8期
关键词:文殊沙门五台山

⊙游晴林[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广州 510640]

不使“芳尘委绝”
——佛志《古清凉传》的文学内蕴探微

⊙游晴林[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广州 510640]

佛教史志《古清凉传》虽然名之以“史志”,但不仅体裁奇特,还具有比较深厚的文学审美内蕴。在本文中,笔者对《古清凉传》进行通读并在广泛参考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这部佛教奇书中蕴含的文学美进行了较有独特角度的探析。

佛教史志 《古清凉传》 文学 内蕴

佛教史志《古清凉传》的作者是唐代僧人慧祥。慧祥曾经长期驻锡长安,而其籍贯、俗姓、师承及生卒年月都已无从考证。在该书第四章《游礼感通》之“沙门惠藏”段落中记载,慧祥曾经在公元679年(调露元年)在五台山“坐夏”(僧人于夏季三个月内安居不出,坐禅静修)。因此可推断慧祥为唐初僧人。《古清凉传》记载,慧祥和西域梵僧释迦密多罗在公元679年(乾封二年六月)蒙高宗特许之恩一起登顶五台山,后十年,即公元669年(总章二年),因送玉石舍利函再次登顶五台山(“余与梵僧登台之日,默而念曰:此处清凉,宜安舍利……”)此次在五台山留驻二年,随后归还京师长安,这都为他创作《古清凉传》打下了良好的写作基础。

《古清凉传》是第一部记载五台山佛教的佛教史志作品,虽说是佛教史志,但是书中真正关于“史”的东西并不算太多。其分上下两卷,共五章:上卷为“立名标化”、“封域里数”、“古今胜迹”三章,下卷为“游礼感通”、“支流杂述”两章。上卷三章简略地讲述了清凉山的山名来源、佛山五台山的地理位置、寺院建造以及佛事的兴衰;下卷两章的内容比较单一,就是单纯地写了僧徒信士和文殊菩萨之间的感通轶闻,非常类似于短篇小说,可以将其看做文学作品。从文学叙事特点和内容视角来看,将佛志《古清凉传》下卷中的“游礼感通”和“支流杂述”与南朝的两种《高僧传》内容作对比,可以发现《高僧传》通常记载高僧的奇异功能以及佛和菩萨的感应故事,而佛和菩萨不会作为参与者出现在作品中;但是前者所记载文殊菩萨的随缘“化身”、“沙门”、“梵僧”等形象,已经成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来描述了。这体现了初唐时期由单一的宗教故事叙事向小说传奇成熟叙事的重要过渡。另外,《古清凉传》继续延续了自晋朝《灵鬼志》和《搜神记》等志怪小说以来对印度佛教文学故事的借用或改编(如《佛本生经》等),由此可见自汉传入的佛经故事对本国文学艺术想象领域的开拓性贡献。下面分别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作为文学意义上的“奇书”

不得不说,佛教史志《古清凉传》是一部“奇书”。之所以说它奇,首先是其体裁奇特,它曾被定义为“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佛教精解》(张志强编著),曾经将《古清凉传》安排在“地志部”,但是文章中作者显然是以自己的步履所至来展开行文的,这样的写作方式显然更像作者的游记,但是游览中又穿插着许多佛教传说与神话传说,因此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游记。第二奇,便是“文字奇”,如其介绍五台山风光所写:“其山左邻恒狱,右接天池,南属五台县,北至繁峙县,环基所至五百余里。若乃崇岩叠嶂,浚谷飞泉,触石吐云,即松成盖者数以千计。其霜雪夏凝,烟雾常积,人兽之不可窥陟者亦往往而在焉。登中台之上,极目四周,唯恒岳居其次,自余之山谷,莫不迤逦如清胜也。”寥寥数笔,北岳名山特点已跃然纸上,文笔之精令人称奇。

慧祥也在书中这样表达自己的著书目的:“余幼尚异概,长而弥笃。……孰谓一朝翻然,自致灭矣。遂得揽木启荒蓁,励蹇忘疲,直登中台之首,于是俯瞰万物,傍眺千里……忽然若舍其浮生,迢迢焉似凌乎天庭,始悟壮观之淘思小大之倾者,虽未睹王山九层之妙,鹫峰鸡足之美,内抚微躬,亦何幸之多也。……然承近古已来,游此山者多矣,至于群录鲜见伦通,良以时无好事,故使。不生远大,后生何仰焉。”(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大意为:在我儿时就推崇与众不同的气概,成年后这种想法更加笃定……但谁知道一朝幡然醒悟,便感觉万籁俱寂,达到了佛家寂灭的境界。然后我就披荆斩棘、破除荒榛,虽然艰难尽历,但是已经忘却了疲劳,一直登上中台顶峰方才罢休。我在那里俯瞰天下万物,极目远眺……突然间似乎将虚浮的生活抛弃了,感觉自己已经在天庭之中畅快遨游了。瞬间领悟到壮观对人们思想和精神的冲击与超越,虽然我没有欣赏到王山九层的奇妙之处、灵鹫峰鸡足山的美丽风采,但一想到自己这微贱的皮囊身躯,现在所拥有的幸运是何其多!……虽然自古以来,游览过此山的人非常之多,但是一看那些人的游记,却发现几乎没有条理顺畅、情理通达的。当时因为有心之人甚少,因此才将此菩萨宝地弃之如敝履。没有境界超凡脱俗的记载,怎么会让后人心生敬仰呢?)由此看来,“不生远大,后生何仰焉”便是作者的写作初衷了。而且从中还可看出他在文中所作的宗教体验和审美感受,这些都领先于当时文学创作对审美体验的描述。他天性喜爱搜罗奇异,为不使“芳尘委绝”,并令后生敬仰,便写了这部史志。

在书中,作者引经据典,各类掌故可谓信手拈来,由此可见,他不但精研佛法,还博览群书,比如《水经》《仙经》《括地志》《旌异记》等等,在书中的引用随处可见。仅仅从“山之传记”这个角度来看,此书风格颇接近于郦道元的《水经注》,但书中随处可见的奇闻异事,却又散发着十分浓厚的文学色彩。唐初的文章大有沿袭六朝的浮艳文风,不仅词句华丽,四六骈体,且非常注重对仗与用典;直到中唐,“文起八代之衰”之韩愈和柳宗元才一扫当时的浮艳之风,重新将秦汉时期的质朴文风归于正统。但《古清凉传》虽成书于初唐,读之不仅朴素自然、流利顺畅,且有骈体的音律之美;不仅此,开篇之叙述便在力行“文以载道”(虽为劝人信佛行善之道)的佛学使命,这与韩愈、柳宗元为反对唐初文风浮艳、华而不实而提出的“文以载道”之呼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小说之味醇厚

佛教史志《古清凉传》具有浓厚的小说味道,主要从其引借佛教故事中真幻相生的手法体现出来:

(一)以文殊菩萨之幻化行宗教考验

佛教故事中,佛或菩萨会为考查修行对象的精进程度,根据不同境况的需要而幻化成各种身份。广为人知的《西游记》中便存在大量的佛、菩萨化身考验苦行僧人的故事。早在南朝梁武帝时期,由僧人释僧旻、释宝唱所集的《经律异相》卷二十五中,就记载了文殊菩萨化身为少年婆罗门,令萨和檀王与王后舍身为奴并忍受宗教考验痛苦以证佛陀的故事。

在《古清凉传》中,慧祥引用别传曰:“文殊师利,周宇文时化作梵僧而来此土,云访圣迹,欲诣清凉文殊师利住处。于时,智猛法师乃问其事,才伸启请,俄失梵僧。”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关于文殊菩萨在五台山化身为妇、沙门、僧、梵僧、胡僧等的传说,也是早已有之的。在笔者细品《古清凉传》之时,便觉此书所述的感通故事不仅描写生动且情节曲折,如书中“释普明”的故事。

这是一个有关宗教考验的故事,故事中有三种考验,即财务的考验、生死的考验以及情欲的考验。“释普明,俗性赵,济州人也……忽遇一僧,姿形伟盛,来共谈展……遂共论生死难度,烦恼难调,言甚切至,只云努力努力……后有群贼四五人,倏然劫夺,缘身略尽,明旦怡然。初无惧惜,贼去,其僧遂至……未经少时,有二虎哮吼,直入庵内,明亦镇怀不动。次两日,彼僧又来,明以情告,僧甚喜跃,然意望殷勤……日暮有一妇人,仪容婉严,告明曰:‘寒苦之甚,请寄龛中。’明遂悯而许之。……女乃通身温适,细滑非常。明遂欲火内起,便生恶念……以手搭之,倏焉而失明。于是遍身洪烂,百穴脓流……少复醒悟……经二月余,忽闻空中有声曰:‘汝无禅行,不可度脱,赐汝长松,服之当为俗仙矣。’……经三日,身疮即愈,毛发并生,姿颜日异……不久之间,遂化仙而去。”看此三处考验,可以发现慧祥不仅文笔细腻,描写生动,情节一波三折,而且还非常重视情节悬念的铺垫、细节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如“僧甚喜跃,然意望殷勤”、“恐其致损”、“欲火内起,便生恶念”等,将人物和情景刻画得细致入微,入木三分。除了故事中的神话元素之外,情节展开亦合情合理,慧祥的文学功底由此可见一斑。

(二)以文殊菩萨造境行宗教考验

“造境”是指文殊菩萨创造示现的一种虚构情形,其主要表现为在僧俗信徒面前呈现一种奇异的环境:主要以寺庙、深谷、岩洞或成群僧侣等幻象构成。从修行者的角度来看,不仅有无缘成佛的明示,也有虔诚信佛的应验。在《古清凉传》中,作者慧祥对化境描写不但栩栩如生,而且详细具体,显示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如《释明曜》《代州有信士》《周沙门》等段节,都有比较典型的描写菩萨化境的段落。《释明曜》是写一僧释明曜“志学之年,早祛俗网,问津访道,略无常师”,后住昭果寺,一日“至花园北,见一沙门,容服非常,徐行前进。又至东边佛堂,将欲东趣。曜时惊喜交集。肘步而前,来至数尺,遂无所睹,悲叹久之,与脱俱返……时年一百六岁,未曾策杖,而神彩无坠焉。后不知年几而终”。从中可见沙门应为菩萨的显化,对释明曜的修行乃至成道起了点化提升的关键作用。《代州有信士》写道:“代州有信士……时登台礼拜,忽遇一僧,引之向东台之东。至一住处,屋宇如凡人家,中百十余僧。先引者问曰:‘能住修道否。’答曰:‘能。’乃即经停半岁,僧等多服药饵,时兼果菜,湛若神居,寡于言说。又于汲井之南,见一茎叶圆,如荷叶大,可至寻,日取半边,明生如故。初虽怪之,后不介意。乃与僧徒,共采而食。日月稍久,暂请还归,僧亦放之。少不留碍,到家数宿,即来驰赴,但见山谷如旧,都无踪迹,频寻求访,寂寞如初,其人不知圣人……”这便是神化出的“众僧”、可重复生长的“茎叶”、“屋宇”、“山谷”等立体综合化境的展示了《周沙门》中,沙门明师到东台花林山寻找圣迹,“且入深山,忽见石臼,如新捣药,旁有木柞,有香药……须臾间,有二人至,形容伟大,长眉披发。因顶礼捧足,请救危厄。仙人曰:‘我共众议,详审汝行。’……至一石边回顾,与沙门曰:‘汝可徐行,勿惊清众。’言讫,忽见茂林清泉,名花异果,廊庞交映,楼台间出,鲜花照烂,状若天宫。有十四五人,或道或俗,仪容温穆,对坐谈笑。明师步步修敬,徐而直进。彼问云:‘汝从何来,能至我所?然此间清净果地,不宜小儿,汝送沙弥,令出众外,方来相见。’明师敬诺,承命送出沙弥,自忻多幸,方思启问,未行数步,恍若有忘,徘徊四望,都无所见,唯高山巨谷,蟠木秀林而已”。在此菩萨造化之境当中,文殊菩萨的化入与化出只在转瞬之间,将其化现的神妙描写到极致。对比如晋朝《桃花源记》等游记以来流行的叙事及结尾(“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之设计,显然是作者有意在叙述上不落俗套为之,并对唐朝相同传奇题材的叙述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之后李玫《纂异记》中的《篙岳嫁女》、牛僧孺《玄怪录》中的《张老》、明《西游记》中的大量神魔叙事设计等等,莫不在叙述方式、叙事语言、文本结构等方面都和“周沙门”的佛教叙事构思有较明显的相似与继承。

综上所述,佛教史志《古清凉传》的文学价值在于:一是对研究佛教文学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参考。佛教文学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就是化身、化境、同感等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并且唐朝的传奇在写作风格和写作思想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佛教故事的影响,因此,研究佛志《古清凉传》为广大学者研究唐初传奇的艺术构思与佛教叙事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佐证资料。特别是文中所作的宗教体验和审美感受等,都领先于当时文学创作对审美体验的描述。以及力行“文以载道”(佛道),文笔质朴充实、毫无浮艳之风,与韩柳古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等特点,尤值得称颂。二是其体裁介于佛志、史记、游记和志怪小说之间,可以说是个明显的体裁“共生”的转折过渡阶段。而这种体裁对于研究佛教故事对叙事文体转变的渗透影响尤堪佳选。然《古清凉传》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罕有性”。因其成书之后并没有在坊间与官方范围内流传,而仅限传阅于众寺院之内,且四库全书在编纂的过程中,也没有将《古清凉传》纳入其中。因此像这样“被遗忘”而且保存完好的多体裁集合本古籍确是十分罕见的。对于这样的“奇书”、“罕书”,再加之对《广清凉传》和《续清凉传》等《清凉三传》深入研究,实必为学界丰富相关成果之一大幸事。

[1](唐)蓝谷沙门慧祥,西坡居士彭图校点.古清凉传[J].五台山,2006(6).

[2] (宋)释延一撰,西坡标点.广清凉传[J].五台山,2006(8).

[3] (宋)张商英撰,西坡点校.续清凉传[J].五台山,2006(10).

[4] 徐翠先.佛教史志《古清凉传》的文学价值[J].文学遗产,2009(01).

[5] 姚雅欣.唐代五台山的佛教与佛寺[J].五台山,1999(02).

作 者:游晴林,现当代文学硕士,广东科贸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写作、秘书等。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文殊沙门五台山
文殊菩萨
2019—2021年厦门市某医院食源性沙门菌检出情况及耐药性分析
一株鸡白痢沙门菌噬菌体的发酵及后处理工艺研究
“沙门岛”究竟有多可怕
印度帕拉时期的文殊菩萨造像
五台山掠影
往五台山(外一首)
《徐霞客·游五台山日记》
所谓极致的忍耐
应征联切题再议——“翼彩五台山”征联评选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