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象以尽意:徐渭诗文的几种自我喻象

2011-08-15武警工程学院语文教研室西安710086

名作欣赏 2011年8期
关键词:徐渭

⊙汪 沛[武警工程学院语文教研室, 西安 710086]

立象以尽意:徐渭诗文的几种自我喻象

⊙汪 沛[武警工程学院语文教研室, 西安 710086]

作为明代文坛一位杰出的文化大家,徐渭诗文中频繁出现鱼龙、白鹇、鹰、马及鹤等几种物象,具有鲜明的“立象以尽意”的自喻色彩,集中展示出明代士子蹭蹬科场的科举情结和一生不遇的悲剧意识,成为我们解密其命运遭际的艺术符码。

命运情结 喻象 艺术符码

作为明代文坛和画坛的高手,徐渭善于“立象以尽意”,通过与自己的经历和情感密切相应的自然物象,来巧妙地喻示他人生的不同境遇。故其笔下的鱼龙、白鹇、鹰(兼马)、鹤等形象,就有着鲜明的自喻色彩,成为我们解密其命运遭际的生动的艺术符码。

第一种喻象:鱼龙

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感应天地、吞云吐雾的神物,它既能在水中腾跃,又能在云中穿梭,极富神力,同时也是皇权的象征。水中之鱼虽与龙存在天壤之别,但民间“鲤鱼跳龙门”及神人“点额化龙”的美好传说,正表达了人们渴望突破平凡身份而科举及第的命运希冀。蹭蹬科场的徐渭就多次以鱼自比:“十谒九不荐,那能长作儒……风雷亦何限,终是恼凡鱼。”对自身久为“凡鱼”处境的不满,使他突发“欲从天上借风雷”①的奇想,希望能摆脱“寒鳞”、“涸鳞”即贫穷的儒生处境,而如龙腾般一展才志。

“如果人首先把他的目光指向天上,那并不是为了满足单纯的理智好奇心。人在天上所真正寻找的乃是他自己的倒影和他的世界的秩序。……为了组织人的政治的、社会的和道德的生活,转向天上被证明是必要的。”②现实困境中的徐渭,力图援引龙这种神奇的外力来解释自身,以安放理想的“秩序”。鲤鱼化角、赤稍腾飞的愿望长久地支撑着他,使他望月便会痴想:“霜兔当谁取,云龙拜我宁”;送友远行,他会嘱托:“马道疾不短,鲤化角偏长”;偶尔买得玉鱼佩饰时,他也祈求“腾空会有日,烟雾起罗裳”。一次次科场失利后,他忍不住发出“三十犹未第,读书何用多。伤心抛蠹去,点额奈龙何”的人生悲叹!

在高视自我的期待中,徐渭一面幻想着“不添一片龙门石,方便凡鱼作队飞”的盛世取才图景,一面也深入反思着造成士子不幸遭际的政治根源。“连岁波臣多死旱,此中钓叟底垂丝?点睛翻笑僧繇手,飞向云霄何所为?”③“波臣”喻指无门于科举仕途的广大士子,“钓叟”喻朝廷选拔人才的官吏。冷酷的现实使他认识到,朝廷并无真心求才之意,即使真得到“点睛”之幸而“飞向云霄”,在这样昏乱的世道官场上又会有何作为呢?“点睛翻笑”正揭示出作者对整个社会体制的失望和离弃的姿态。

第二种喻象:白鹇

白鹇鸟红顶红足黑腹白身,美丽优雅,是我国古代五品文官补服的标志。徐父恰做到五品文官,故徐渭“生平好此鸟”,视白鹇为文化“图腾”。他六十岁时曾在《建阳李君寄驯鹇,俄殪野狸,信至燕,哀以三曲》一诗序中记载:“予四畜鹇而辄败,其一为广东阳江杨氏所遗,一从少保公行闽分诸廪馈,一为钱子酬诗,此则李所寄,并闽产也。”四次养鹇的经历印证了他生命的不同阶段。

徐渭最早的《白鹇诗》写于二十岁以前。诗云:“闽南烟雨迷青嶂,孤雌挟子飞天上。却忆羁雄不得归,两浆深笼镜波漾。片雪长梢向尾分,有时梦见武夷君。山长水远无书寄,不及南飞鸿雁群。主人为尔苦惆怅,开笼欲放非难放,缴鹰何处无,万里凭谁报无恙。”诗中回忆了自己与嫡母苗氏相依为命的童年经历。“孤雌挟子”、“羁雄不归”、“梦见武夷君”、“无书寄”而“苦惆怅”等拟人化描写,完全是嫡母身世的缩影。苗氏身为滇人,只身嫁在越中,与家人音信隔绝,守寡后思乡情切却至死不知生母情状。因此异乡淹留的白鹇就成为其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

第二首咏鹇诗作于徐渭“才子能文幕府收”的戎幕时期。身处浙江总督胡宗宪幕是他一生中政治生活相对得意的时期。“片雪簇寒衣,玄丝绣一围。都缘惜文采,长得侍光辉。”他借白鹇自诩“文采”,同时“短檐侧目处,天际看鸿飞”,又不甘心狭窄朱笼的豢养,渴望“羁栖碧汉”来施展抱负。为此怜才的少保公曾为之“谋划场屋”,可惜“异才”徐渭终无此命,反受严嵩案牵连致病。故《白鹇殇》以鸟自悼云:“乃予忽剧疴,不食但坚仆,四大且告捐,一鸟安得顾?”命垂一线的诗人似乎与白鹇产生了一种超自然的感应,最终鸟代人死,此鸟“一触死阶树”,徐渭则逃过一劫。

第三次养鹇为钱王孙以此易徐渭字画所赠。徐渭以山人的悠闲心态,“野性悦鸟鱼”,体味着“送客不出门,白玉扫长彗”的野居乐趣,人鸟熙和,体现出少有的宁静安然。该诗显然作于幕府解散后的短暂平静中,作者刚刚度过新一轮的精神危机。他以白鹇比山人:“山人有物蟠胸中,故应不与世人同。”白鹇乘风万里的翩然姿态预示着一种新的生命期待。最后一组养鹇哀曲作于徐渭暮年,此鹇为好友李子遂所赠。诗人为生计于花甲之年尚奔波燕京,连喜爱的白鹇也无法亲自侍弄,后此鸟“死于虱”。诗人感叹白鹇“冥栖谁复伴龙钟”的孤寂,借“荒栏取食曾呼掌”的回忆,魂牵远方家乡的山水。诗二则完全以白鹇自喻:“素姿驯态碧山空,剧爪贪涎一饱宠。……将诗换得胡家者,向后不知何所终。”其中“胡家”似指他投靠胡幕的生涯,终是“贪涎”、“饱宠”后一场春梦。其三诗:“正怜妙羽摇孤雪,忍为饥饕烂一腥。……钟情此辈非关癖,猿鹤年来一壑情。”④诗人哀叹自己与白鹇为“一腥”所惑的不幸遭际,寄寓着对幕府命运的深刻反思。

第三种喻象:鹰兼马

与白鹇的优雅相比,徐渭性格中更有猛禽般的桀骜不驯。故而鹇和鹰成为他不同性格侧面的写照。《画鹰》诗中苍鹰“生相由来不附人,绿鞲空着将军臂”的神采,与徐渭的性情正有相通之处。在“凡才侧目饱人矮”的艳羡中,雄鹰“秋风一试刀棱翅”,生动地折射出处于政治上升时期的诗人风采。但“作客羞为堂下人,射生惯落云中物。……丈夫有遇有不遇,去留之间向谁语?”终为人下的怨艾,使他在晚年又以“饥鹰”自嘲:“故低头沙漠,顾复蹋翅而归,行道不省饥鹰,便谓得兔,悉虚声耳,猎者自知也。”

边塞幕府的经历使徐渭对马又有别样的情怀,《赋得风入四蹄轻四首》诗中骏马“一尘不动外,千里飒然中”的疾驰,与“白草连天靡,苍鹰踏翅从”的飞奔,不仅构成天地间视觉动静的互补,也体现了一种自由的美感。至于神骏过檀溪的随意从容,将军爱妾马的浪漫风流,都是其快意人生的最佳设计。但“赤骥本龙精,行时不是行”,《马》诗带着“带烙成骈死,嘶盐了此生”的伤痛和“健儿不得骑,泪落青刍里”的落寞,写尽了英雄不遇之憾。此外,战马也成为作者讽世的寓托。如《二马行》就对比战场上的这样两种马:“胸排两岳横难羁,尾撒圆球骄欲死。……天寒马毛腹无矢,饥肠霍霍鸣数里。”它们犹如苦乐不均的边塞将帅和士卒,而“将军见虏饱掠归,据鞍作势呼贼走”⑤的白描,就大胆揭露了朝政的黑暗和边事的混乱,对尸位素餐者予以强烈抨击。

第四类喻象:鹤

鹤在我国文化里常常和仙道等道家修炼功夫等联系在一起。徐渭早年曾有《画鹤赋》赞美鹤清飞高举的仙姿妙态,推命相士“呼余为鸡群鹤也”的往事,也正与他鹤立鸡群的自我期待暗合。徐渭早年曾随兄长徐淮炼丹,这种化鹤情结在贫病交加的晚年得到深化,遂有这组七律诗:《闻有赋坏翅鹤者,予尝伤事废餐,羸眩致跌,右臂骨脱突肩臼,昨冬涉夏,复病脚软,必杖而后行,兹也感仙癯之易贼,羡令威而不皆,横榻哀吟,辄得五首》。该诗序与诗题合一,自比为坏翅鹤,颇得诗趣。

其一诗云:“泽国秋飙海色鲜,飞腾无计只颓然。……可怜独剩沧溟气,乞与昂藏步榻边。”独翅鹤虽境况悲惨飞腾无计,但举足之间依旧是“昂藏”不减的“沧溟之气”。诗人不向悲惨命运低头的高亢由此可见一斑。其二诗云:“欲鸣不鸣拍不禁,况复苍苍万里心。……倾国捧心翻所贵,一庭欹影换清吟。”诗人空垂独袖,对井独照,虽如断翅鹤鲽燮在庭前池后,但“苍苍万里”的雄心不减,他的清吟也换来鹤的应和。病痛的生存体验中,使他越发产生超越的焦灼。其三诗云:“朱轩卫国羞群载,碧浪焦山暝独埋,却忆缑山今夜客,凤笙明月跨谁来?”幻境消解了诗人的现实痛楚,也使他羽化登仙的意识愈发迫切。但“红芝大药遥难寄,碧海欹巢待不来”,自信为“仙材”的诗人再也不能“胎禽随地浪投胎”一般,轻易弃置命运的筹码。结尾“双胫莫更论长短,愁见江凫上下飞”的自我警醒,体现出他对现实的忧患和终归老庄不遣是非的混融。史载徐渭晚年“常夜中呼啸,有群鹤应焉”⑥,从激烈的人生状态屏息回归克己的自慰,艺术和宗教有效抑制了他的绝望,成为他晚年“摆脱环境达到迷狂境界”⑦的最佳途径。

总结生平,徐渭《自画小像赞》对自己进行了多重喻象的设问:“龙耶?猪耶?鹤耶?凫耶?蝶栩栩耶?周蘧蘧耶?”作者通过富有道家色彩的描述,自嘲其痴。在“畴知其初”⑧的深度叩问里,表现了近代士人对自身与历史运命的痛切追思。

① 徐渭.省试周大夫赠篇罢归赋此[A].友人出册复赠春试者[A].分别见徐渭.徐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178,274.

② [德]恩斯特·卡希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6-67.

③ 徐渭.柳兄九迫以师礼[A].赠陈明经[A].元旦买得玉鱼自佩[A].闻朱次公讣[A].跃鲤三首送人[A].画鱼既作古诗矣,久之复得七律二首[A].见徐渭.徐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745,736,730,208,408,290.

④ 徐渭.白鹇殇[A].嫡母苗宜人墓志铭[A].答嘉则[A].白鹇[A].徐文长传[A].奉徐公书[A].宝剑篇送陆山人[A].建阳李君寄驯鹇……哀以三曲[A].分别见徐渭.徐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88,631-632,817,179,1343,179,148,298.

⑤ 徐渭.画鹰[A].射鹰篇赠朱生[A].奉徐公书[A].赋得风入四蹄轻四首[A].马[A].二马行[A].分别见徐渭.徐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125,117,481,198,97,123.

⑥ 徐渭.即席赠孙相士序[A].闻有赋坏翅鹤者[A].陶望龄.徐文长传[A].分别见徐渭.徐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230,296-297,1341.

⑦ [英]克来夫·贝尔.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84:63.

⑧ 徐渭.自画小像赞[A].徐渭.徐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585.

作 者:汪沛,文学博士,武警工程学院基础部语文教研室副教授,主要从事人文素质教育及古代文论研究。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徐渭
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
放风筝
徐渭来过多次苏州
一团苍老暮烟中
风莺图诗
人不动则物动
善于思考的徐渭
徐渭南腔北调
落榜生徐渭
须知书户孕江山——徐渭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