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思当今语文教育

2011-08-15青海民族大学07师范本科青海西宁81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5期
关键词:教参考试语文

韩 旭 (青海民族大学07师范本科 青海西宁 810000)

反思当今语文教育

韩 旭 (青海民族大学07师范本科 青海西宁 810000)

当今世界各国的国力之争完全在于人才之争。因而 ,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则是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社会的发展要求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人才。无论哪个层次、哪种类型、哪种规格的人才,都必须具备起码的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语言能力的合格是人才合格的最基本条件,而要培养具有一定的语言素质的人才就必定要发展语文教育事业。

语文教育;改革和创新;语文素养

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语文教育的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学思想的革新,教学手段、考试方式的改革,学生语文水平、教师素质的提高等都成了关注的热点。改革和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就如何让教师更好地开展语文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展开一系列探讨。

一、语文教育存在问题

(一)教学思想落后

语文教育的问题首先是教学思想落后。目前语文教学还停留在“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这种模式上,教学思想已完全过时了。它将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主题,一个写作手法或叫写作特点。具体一点说,就是内容是主导的,形式从属于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反映到语文教学中就成了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两大块。这两大块完全是游离的、没有联系的。

这种教学方法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对文学陶冶性情的作用重视不够。许多同学本来很喜欢语文的,这种喜欢最开始都是喜欢它的文学性,而不是喜欢词与词的搭配、主谓宾定状补、主题思想、段落大意。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就是这样把生动的课文肢解为一堆知识拼盘,干巴巴的毫无生气,弄得学生好不厌烦,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兴趣了。

这种教学方法的另一个后果就是使学生思维僵化,缺少创造力。语文不同于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是很正常的,如果都以这种统一的“中心思想”来固化学生的思维,那只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缺乏创造性思维,学生是很难成为优秀人才的。

因此,要改革语文教育,首要的是改革这种落后的教学思想,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度和想象空间。

(二)滥用教参

为配合教材的使用,教育部门专门编写了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供教师教学时“参考”,但现在,这种“参考”已经有点变味,有的教师自身缺少钻研,直接把教参上的东西“贩卖”给学生。有的教材本身就比较陈旧,再配上教参,就把陈旧教育思想给凝固化了。另外,本来一个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断钻研,但有了教参后,只要直接照搬就行了,连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都没有。

当然,教师在这个问题上也有难言的苦衷,如果教学完全脱离教参,按自己的理解和模式来教,结果考试考的还是教参上的内容,学生难以过关。这样虽然创新了,学生却不能从考试中受益,教师难免要背上“误人子弟”的恶名。

( 三)考试标准化

教师的教学方式按照标准化考试来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忙于猜题,学生忙于做题,负担都大大加重了。还有各种泛滥的复习资料满天飞,教师、学生都疲于应付。此外,标准化考试是机器阅卷。机器阅卷有两个限制,一是不能出主观题,必须是客观题。而客观题必须有标准答案,如果没有,它就没法阅。比如句子的含义、文艺鉴赏就没有标准。越高级的能力就越没有标准答案,结果就出现两种情况,第一,凡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就不好出;第二,如果实在不能避开这个内容的就人为地制造标准答案,其结果就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为了适应这一套,就只好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既抹杀了个性,又抹杀了创造力,这一点恰恰与我们新世纪的教育目标相违背。

二、语文教育需要改革和创新

当今社会面临高层次的人才要求和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竞争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参与竞争者自身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健康的体魄、丰富的知识、坚韧不拨的意志和求实进取的开拓精神,而这一切要靠教育、靠锤炼才能取得。语文教育对此有它特定的不可取代的功能,如何才能坚持和完善这一功能,方法很多,就教学而言,笔者认为必须立足改革,探求新路。

(一)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从语文教育的价值观念上讲,应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传统的教育观念把语文教育定位在考试上。语文教学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灌输为中心的格局,结果导致:一是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死记教师提供的各类答案,学到的知识不会迁移,了解的技能不会运用:二是学生主体地位丧失,教师“满堂灌”,学生当听众,被动接受,情感缺失;三是师生缺乏创新精神,教师死抱教参,迷信权威,学生死抄死背,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明知是错误的也不敢纠正,照讲照记。陈旧的教育思想、不良的教学习惯、扭曲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性和主动性,使教师背上沉重的包袱,长年累月教师和学生都在苦苦地从事无效或低效劳动。

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转换教师的角色,转变其教学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在实施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使师生互为影响、互为激励。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作为教师,要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立足素质教育,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二)立足文本,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要对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进行很好的探讨,重新认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统一起来认识。语言文字并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只有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我们的教学与研究才会有一个高的起点,我们的语文教改才会找到一个正确的出发点。

语文课要在充分体现其工具性的基础上渗透人文教育,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注重过程和方法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整体的提高。

(三)提高教师素养,适应语文教学中的新角色

语文教师不但要掌握语文教育专业知识,而且还要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尤其要掌握学科联系的本领和全方位立体思维的能力。教师只有博览群书,博采众长,才能善于设计问题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韩旭,青海民族大学07师范本科。

猜你喜欢

教参考试语文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神秘的教参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我的语文书
教师、教参、教学之辩证分析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