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復训践考

2011-08-15蔡蜚舟

群文天地 2011年18期
关键词:注疏中华书局前人

■蔡蜚舟

復训践考

■蔡蜚舟

《论语·学而》“言可復也”之“復”,历代训诂不一。朱熹训为“践言”,较前人更胜。现整理前人训说,并探讨朱熹训释之源。

《论语·学而》:“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復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①此处“言可復也”之“復”,历代训诂不一。朱熹训为践言,较前人更胜。现整理前人训说,并探讨朱熹训释之源。

朱熹之前,要而言之,復之训解有二家之说:

其一,復,犹覆也。征核文献,此说最早,何晏注:“復,犹覆也。义不必信,信不必义也,以其言可反覆,故曰近於義也。”②宋邢昺承之,其疏曰:“‘信近于义,言可復也’者,復犹覆也。人言不欺为信,于事合宜为义。若为义事,不必守信,而信亦有非义者也。言虽非义,以其言可反復不欺,故曰近义。”②此说训復为覆。《说文·彳部》:“復,往来也。从彳,复声。”③此字本义为往而仍来,与复字无别,训为返回。引申则有反覆之意。《诗·小雅·寥莪》:“顾我復我,出入腹我。”毛传:“復,反覆也。”④《义府·古乐之义》:“《礼记·乐记》:始奏以文,復乱以武。復,谓反復。”⑤而覆字,《说文·襾部》:“覆,覂也。一曰盖也。从襾復声。”③《玉篇·襾部》:“覆,反覆也。”⑥《玉篇·襾部》:“覂,《汉书》:‘大命将覂’,谓覆也。”⑥则覆有倾覆、覆盖之义。由此,反復就前后言,反覆就上下言,引申则同。以此训之,则此句释为诚实不欺而又近于适宜可行,因言语可以反復。何注意为:适宜之事不一定诚实不欺,诚实不欺不一定适宜可行,因为其言语可以反覆变化,所以说接近于适宜。换言之,何晏之意为:因言语能反復变化,虽说言语诚实不欺,然其于事亦仅能接近于适宜。此说甚为迂回。迂回之处在于,按原句语势,“信近于义”当是因,“言可復也”当是果,而此说则将“信近于义”作果,“言可復也”作因。若依何邢二氏,则《论语》原文当改为“言信可復,近于义也”,显然有悖。故復训覆之说恐谬。

其二,復,犹验也。此说见于《论语集解义疏》,皇侃于何晏“復犹覆也”下疏云:“復犹验也。夫信不必合宜,合宜不必信,若为信近于合宜,此信之言乃可復验也。若为信不合宜,此虽是不欺,而其言不足復验也。”遍查群典,復训为验,仅此一例。皇侃之训当由何晏“復犹覆也”一语递训而来。覆《尔雅·释诂下》:“覆,审也。”《周礼·考工记·弓人》“覆之而角至”郑玄注云:“覆,犹察也。”至于復字训为审察之义者,见《慧琳音义》卷二十一“三復”注引《珠丛》曰:“復,谓重审察也。”窃以为此处“三復”之“復”有核验之义,盖亦因復、覆辗转训得。由此观之,復、覆递训,则有考察、审验之意。验《玉篇·马部》、《广韵·艳韵》并作“验,征也。”则此处皇侃“復犹验也”即将復训为审察、验证之义。以此解之,皇疏意为:若言语诚实接近于合适,则此诚信之言可经得起验证;若诚实之言不合事宜,虽然不欺骗他人,其言语则经不起验证。因此此处验证有被检验、被采纳之意。如此训解,略能疏通,然亦稍显曲折。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云:“信,约信也。义者,事之宜也。復,践言也。……言约信而合其宜,则言必可践矣。”朱熹此注“復,践言也”,实依文义而附加“言”字,故朱熹之注实将復训为践也。此说之出,后注《论》者多因之。復训为践,于解甚通。然历代训诂仅有此例,不知朱熹所据。按復字从彳,彳者,行之省也,此字义与道路有关,若径说復有践义未免失之武断。此处復训为践,窃以为其来源可能为復字意义之引申、转移所致。因復可训为反復,引申之乃有反復践行之意。《汉书·董仲舒传》“乐而不乱復而不厌者谓之道”颜师古注云:“復,谓反復行之也。”又《周易本义》“终日乾乾,反復道也”,朱熹注云:“反復,重複践行之意。”故此处反復有重復行之之意。《左传》“吾与先君言矣,不可以贰,能欲復言而爱身乎?”杜预注:“復言,言可復也。”孔颖达疏:“意能欲使前言可反復而行之,得爱惜身命不死乎?”此处“而”似作顺接用,则“反復而行之”又有“回復于(前言)而行之”之意。自《周易本义》观之,朱熹于《论语章句》中训復为践当由重复践行之意脱衍而来。据此,朱熹训復为践之意义来源可示意如下:復→覆(何晏论语注)→反復(邢昺论语注疏)→重複践行(朱熹周易本义)→践(朱熹论语章句)朱熹训復为践,盖因旧训,辗转求得,可发决前疑,又于《左传》、《周易》有证,较前人训解更胜。

注释: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3.

②何晏等注,邢昺疏.论语注疏(阮刻)[M].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③毛公传,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阮刻)[M].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④顾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中国书店,影印张氏泽存堂本,1983.

⑤郭璞注,邢昺疏.尔雅注疏(阮刻)[M].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⑥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阮刻)[M].北京:中华书局,1980.

蔡蜚舟(1988-),男,福建晋江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学。)

猜你喜欢

注疏中华书局前人
致寝前人语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打渔人
趣味古文
《大学》“明明德”的理解与阐释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心经》翻译及注疏的学术史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