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埃及的沙漠“石林”

2011-08-10杨柳

飞碟探索 2011年7期
关键词:开罗石林桑德斯

■ 杨柳

尽管埃及96%的土地是沙漠或半沙漠,但在若干万年之前,一定有不少地方,曾是水草丰茂,森林覆盖。因为在埃及到处都可以看见木化石。一些政府机构和星级宾馆,常用它们点缀庭院。我们下榻的宾馆的院墙边,芒果树下的绿草坪上,也有三座用木化石砌起的高低错落的小假山。它同小院里三两株青苍翠碧的棕榈,一株根部的“象脚”有四米见方的长髯飘拂的巴西木,及沿墙那一长排娇态可人的美人蕉相映成趣,十分美丽壮观。

查阅《辞海》“化石”条,释曰:“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致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物或印痕。”对化石,我们并不陌生,过去曾见过贝壳、鱼类、珊瑚等海洋生物化石,藻类、三叶虫等“印模”化石,以及猛犸、恐龙等动物骨骼化石等。但像埃及这样多、这样大的木化石却十分罕见。这些木化石,观之似木,掂之如钢,叩之若磬,为好石者所珍爱。我们已记不清有多少同行,看了我们拾的这些“宝贝”,喜欢得不得了,硬“讨”了去,万里迢迢带回国内,去做盆景、摆设把玩。慢慢地我们发现,好石者非独中国人。我们的外国同行中,也有不少爱石成癖者。

听我朋友查蒂丽娜说,她们把在沙漠中拾到的小石子送到传统的汗·哈利利市场,请店家打磨加工后,便是一颗颗宝石,其中有的品位与质地还相当不错。这话我们相信。因为埃及自法老时代起就盛产宝石。埃及古王国时期第三王朝的左塞尔、第四王朝的斯尼夫鲁、胡夫,直至中王国时期的拉姆西斯二世、拉姆西斯三世等法老都十分重视金、银、铜矿及宝石的开采,甚至专门派军队去西奈半岛,保护采矿与运输。埃及博物馆中,三四千年前制作的金银珠宝首饰,无论是项链、手镯、胸花、头饰,加工之细、造型之美,令各国参观者赞叹不已。而被人们称作“埃及妖后”的克娄巴特拉更是爱宝石、爱香料成癖。传说她的宝座、睡榻上镶嵌的珠宝,数也数不清。

我们在南西奈圣凯瑟琳修道院参观时,曾看到路旁卖纪念品的小摊上,出售一种大如鹅卵的白石子,外形看无甚奇特,但若把石子对半打开,其中心部分,却是一团透明闪亮的晶体。问卖者叫什么石,他也说不上来。他告诉我们,这是在离圣凯瑟琳修道院不远的山中拾的。唯有当地人知道哪里有这种石子,而且找到一枚,便可陆续在附近找到七八枚。拾得之后就地生一堆火来烧,到一定温度,石子便爆裂为二,并不破坏里面的晶体。而且,两瓣碴口对碴口,仍能合成一枚。若用铁槌或硬石敲破,便裂为几瓣,更易使晶体破碎,不好卖钱。我们一人买了一枚,宝贝似的小心翼翼地带回来,作为西奈一游的纪念。我们想着卖者的讲述,猜想它们可能是某种古生物卵的化石,但一直得不到印证。问埃及朋友,他们往往摇摇头,带着歉意地说:“我这还是第一次听到。”而在上埃及卢克索卡尔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阿布辛贝拉姆西斯二世修建的大小神庙参观时,发觉地上铺的厚厚一层白色碎石,竟都是水晶石。这也印证了埃及有很丰富的水晶石矿。

后来,我们去一些西方国家的朋友家中做客时,发现他们的客厅里,同照片、工艺品、茶具、酒具及供客人随手翻阅的画报摆在一起的,还有他们从各地拾来、买来的石子。有的玲珑剔透,有的造型怪异。如果你问起来,几乎每一块石子都能引出主人一段颇有传奇色彩的趣事,或独有主人夫妇及家人才能体味的一段温馨的回忆……

踏进比利时朋友瑞克·桑德斯家的客厅,简直像走进了奇石博物馆。茶几、桌案、炉台、橱柜……每每点缀着一些五颜六色的石子之外,还将楼梯下面大约四五平方米的地方,专门陈列他们夫妇从世界各地收集的石头。谁去他家做客,都要驻足观赏。那其中也有埃及的木化石。桑德斯最引为骄傲的一块,是一段树根的化石,他特意为它做了一个木托,摆在客厅显眼的地方,像一件钢铸铁浇的艺术品。这块化石体积并不算大,质量却很高。桑德斯上校让客人们搬运一下试试,我去试了试,搬倒是搬起来了,却因过分用力气涨得脸通红。

桑德斯一一给大家介绍,哪些是在东方省拾的,哪些是在去巴哈利亚绿洲途中的沙漠中拾的。而且介绍了他们开着吉普,带着帐篷、睡袋、食物、饮水,在西部沙漠中结伴旅游的乐趣。也是从他那里,我们听说埃及沙漠中有“化石森林”的说法,他们把那里称作“石林”。我们自然十分艳羡,但由于没有吉普,除了去过锡瓦绿洲之外,对埃及西部漫漫沙海中那一颗颗绿宝石似的巴哈利亚、哈尔加亚、达赫拉亚等绿洲,只能望“图”兴叹。

随着时序的更迭,一年一度的“闻风节”又到了。这是埃及全民春游的日子。福利坝、动物园、开罗市区及尼罗河两岸大小绿地,和煦的春风中,明丽的春阳下,挤满了踏青的人。今年,大家不想凑那个热闹,只想去郊外找一个僻静的地方散散心。去哪里呢?有人提议:去沙漠中捡石头。听说有一处“石林”就在开罗附近,不用吉普也能去。于是,我们立即电告开罗的一个朋友,他满口承诺,并立即绘了一幅示意图,电传给我们。我们便按图索骥,没怎么费事,便找到开罗东面沙中的这片“石林”。

这里遍野都是木化石,而且多是一抱多粗的大树,树皮、树干以及木质的纹理,全都清清楚楚,却统统都“钙化、碳化、硅化、矿化”了,变成了一块块观之似木、掂之如钢、叩之若磬的木化石。

我们在“石林”中徜徉,深深为眼前这一片狼藉的树木的“遗体”感到震惊,仿佛是在凭吊一个遍野尸骨的古战场……眼前这偌大一片木化石可以作证,多少万年之前,这里确实曾是一片绿色的森林,森林中定有芳草嘉木和各种各样美丽的生命。那时如果漫步林中,头顶浓荫披覆,脚下野花馥郁,或许谁不经意地踩断一根枯枝,一声脆响,惊得大尾巴松鼠躲进小树洞里,好奇地探头探脑;而花翅膀的啄木鸟,仍独自“嘟嘟嘟”敲响一串木鱼……

而眼前这横陈遍野的尸骨,在向人们述说什么呢?是在述说那个久远的年代,一场天塌地陷的“自然界的作用”,将它们统统掩埋进地层中,在经过多少岁月之后,它们重又升到地面,埋在身上的厚重的积淀和沙石,被风、被雨冲刷干净。于是,人们才有机会一睹这惊心动魄的景象,我们感到的不单单是自然界的伟力和沧海桑田的变化,我们更感到生命的伟力。这一株株绿色生命,即使轰然倒下,即使被埋进黑暗的地层,即使被“钙化、碳化、硅化、矿化”,变成了一块块化石,却依然保持着树的纹理、树的形象。即使成“石”,也是“石的森林”!这难道不是生命的伟力吗?

自然,它们也在警示后人,要珍爱林木,珍爱生命,注意自然植被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千万不要人为地破坏它们,否则,定要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

不论好石与否,倘有机会去开罗,劝你不妨去开罗东部沙漠中的那片“石林”去听一听那曲生命之歌,定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猜你喜欢

开罗石林桑德斯
“老男孩”之战
相约在石林
乔治·桑德斯的《巴多中的林肯》
开罗一教堂遭炸弹袭击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