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志调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2011-08-04彭正禄晋云花四川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四川省成都市6007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年15期
关键词:情志护理人员实验组

邹 庆 彭正禄 晋云花 四川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四川省成都市 6007; 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中医认为情志因素与机体的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它不仅会对已患疾病产生不良影响,而且还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而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1],因此情志调护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是极其重要的。我科从2010年3月-2011年2月对108例住院患者进行了情志调护,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科2010年3月-2011年2月住院患者108例,其中男70例,女38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43.6岁。鼻出血60例,急性扁桃体炎30例,喉癌6例,鼻窦炎12例。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各54例。两组患者之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疾病种类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2 实施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情志调护,具体方法包括:(1)关注患者的情志变化,随时做好记录并进行辨证施护;(2)情志疏导,耐心劝慰。针对患者存在的情志问题,讲解有关的疾病医学知识,通过说服、鼓励等方式,帮助他们消除顾虑,使患者认识到忧思悲观、喜怒不节、情志内伤之弊。保持性格开朗、和气息怨、情绪稳定对其病情有益。(3)精神暗示,以情治情。护理人员应避免消极的语言,多用暗示性安慰性语言,通过鼓励患者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娱乐活动,转移患者对疾病的过度紧张情绪,愉快地接受治疗护理;(4)护理人员主动为患者创造宽松、和谐的住院环境,避免对患者的不良情志刺激,使其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配合治疗和护理。

1.2.3 效果评价:有效:患者在入院后5d内情绪稳定,心情开朗,主动与医护人员交流,并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完成各项计划,临床表现消失或明显减轻。无效:患者的不良情志需要5d以上才能纠正或暂时不能纠正,临床表现改善不明显或有加重。然后对两组不良情志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2.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11.5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不良情志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实验组患者通过情志调护,不良情志能有效得到纠正,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其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情志的护理效果比较(n)

3 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护理模式从单一的疾病护理模式转变到生理-心理-社会护理模式,而情志调护在疾病治疗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服务模式。祖国医学认为情志活动与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医家通过情志与脏腑病症的辩证来探究情志因素对机体、疾病和健康的影响[2]。如情志协调,精神正常,有利于机体运转正常,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可免受邪气伤害。反之,情志异常,精神受损,可使气体升降失调,气血不和,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失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忧伤肺[3]。当患者生病时,常常会出现强烈的不良情绪反应,表现为心情抑郁、烦躁不安、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这直接影响患者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护士应给予高度重视,当患者出现某一不良情绪时,护士应激发患者的另一情绪以抵消平息其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使病情尽快得到控制,促进疾病的康复。从本文观察实验组患者通过情志调护后,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纠正,临床表现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情志调护是中医的心理护理,在临床工作中患者的康复离不开心理护理,而情志调护是心理护理的核心。因此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为患者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住院环境,减少外界环境的影响;针对患者存在的情志问题,讲解有关的医学知识,帮助他们消除顾虑,使之认识到忧思悲观、喜怒不节、情志内伤之弊及保持性格开朗、和气息怨、情绪稳定对其病情有益,达到主动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

情志调护应坚持因人而异、因病调护的个体化调护原则[4],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医德,掌握七情致病学说和现代护理学的知识,逐渐引导患者心理转移到正常状态。在临床实际护理工作中,由于不同患者的生活环境、个体特征、生活习惯、所受教育、社会经历、所患疾病不同,他们在患病时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护理人员必须通过观察、与患者和家属多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掌握患者存在的不良情志,以便有针对性的因人而异做好情志调护。从本文观察,为了达到情志调护的目的和巩固情志调护的结果,护理人员通过情志疏导、耐心劝慰、以情治情等多种形式的辩证施护,调节患者生活,消除了患者的不良情绪,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护理,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实验组有2例患者的不良情绪未得到纠正,可能原因是患者为喉癌,对治疗缺乏信心,感到治愈无望,不愿配合治疗护理,自动出院,从而未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总之,患者的情志变化会影响疾病发展及转归[5]。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充分应用现代护理学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的原则,加强情志调护,减轻或消除引起患者痛苦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1]袁梅玲.七情致病及调护〔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166-167.

[2]苗萌,刘健,王米渠.《古今医鉴》七情五郁的心理学思想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3):1713-1714.

[3]董喜敏.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谈《内经》与情志养生〔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16(1):3-4.

[4]钟文晖.情志护理的特点和注意事项〔J〕.广州医药,2004,35(2):78-79.

[5]郑丽卿.中风病的辨证施护〔J〕.江西中医药,2000,31(5):50.

猜你喜欢

情志护理人员实验组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实施穴位贴敷+情志护理的效果探析
三维管理在促进护理人员医疗设备规范使用及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功能性训练手段对大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