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增福:中国棉被革命第一

2011-07-28

西部大开发 2011年11期
关键词:棉被棉花

◎ 文/ 本刊记者 周 励

王增福以鸟巢,给记者讲解鸟儿都懂得睡在最天然的窝中是最温暖的

鸟巢的启示,唤醒“睡棉”文化

不知道从何时起,棉被不知不觉似乎被时代淘汰出局了?如果你到超市想购买一床被子,售货员马上会向你推荐蚕丝被、羊毛被、驼毛被、羽绒被,还有各种各样的化纤被等。如果你想找一套棉花被,我相信他们几乎都会无奈地回答——“没有”。

记得看过一个有关治疗失眠的电视节目,医学专家最推崇的被子就是棉被,为何?因为棉被纯天然,是太阳神的宠儿,蕴含天然能量,透气、吸湿,有着其它被芯所不具备的舒适度,故成为辅助治疗失眠的首选。

棉被真的是“老套”了,被人们厌倦、退出市场了吗?非也。无论在城市还是乡镇,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弹棉花”作坊依然存在。然而,就是这个蕴含巨大市场的棉花被,却被工业化进程忽略了。

难道老祖先留下的传统产业,就没人瞅上吗?

答案是“否”!

如今就有一位奇人,他发明的天然棉绵被,不仅仅是100%的纯棉制品,还弥补了棉被千百年无人突破的瑕疵,不板结松散、无异味,不需网纱、不需绗缝、不需磨压,兼具羽绒的保暖性、丝绵的轻柔性、化纤棉的压缩回弹性,自然蓬松、绵软、贴身、吸湿、透气,被权威人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被子”。

据了解,我们国家很多领导人竟然都在用他做的被子,美籍华人、著名社会活动家陈香梅女士也曾仔细听过他的故事,在试用过产品后给他打电话说,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必要,自己可以免费出任棉绵被的形象代言人、出席新闻发布会,并亲自向国内外贵宾推荐。

这个人,就是王增福,棉绵被的发明者、中国棉文化博物馆创始人。

2011年10月8日,《西部大开发》杂志记者一行慕名前去棉绵被的产地浙江仙居采访,见到了这位神采奕奕的七旬老人,2010年央视网评选的“科技创新人物”。

王增福并没有立即让我们见识神奇的棉绵被,而是首先带我们参观棉文化博物馆。他说,要认识棉绵被,首先要了解中国的棉文化及其内涵。

温馨雅致的展馆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眠、棉、绵”三个独立大字条幅和理念注解,透着一股棉绵企业文化气息。从人类最早用树叶、兽皮取暖,到我国布业始祖、棉纺织家黄道婆的纺织技术和纺织工具,还有王增福创业经历展板、世界各国被子展示等等,收藏可谓丰富。

在记者感叹受益匪浅时,王增福手捧一个货真价实的鸟巢说:“鸟儿都知道筑窝用天然东西最好,何况人呢?天然棉被才应该最适用于人睡觉。我就是受此启发,30多年来一直做到今天。”

“现在婴儿一出生就被化纤材料(指中空纤维被)包裹着,就仿佛把初生的婴儿放进塑料桶,孩子能得到安全温柔的呵护么?”此时的王增福显然有些激动。

他介绍,尽管现在人们睡眠保暖,棉花被不是唯一的选择,羽绒被、羊毛被,涤纶棉、晴纶棉、太空金属棉、喷胶棉等各种化纤棉被,都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但它们的不足显而易见:羊毛、羽绒被受潮要生虫,易携带各种细菌;化纤棉光滑、贴身差、透气差、吸湿差,并且其化学纤维都是从石油中提炼而成,是否有碍人体健康呢?而棉被的优点在于贴身好、透气好、吸湿好,无任何副作用。

从一个小小的鸟巢,延伸至“睡眠”理论,进而论及生命质量,恰恰迎合了当今世界回归自然的生活理念和消费趋势,不管棉绵被是有意还是无意,在崇尚绿色低碳的今天,棉绵被给国人、给世界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睡棉”理念。

“棉娘子”的智慧,演绎棉被革命传奇

棉绵被发明原理何在?它走出了一条怎样的创新道路?

无论风霜雨雪,棉花总是呵护着棉籽,生生不息、绵绵不绝……棉花娘子的生命孕育启迪了王增福——从有生命的棉花开始,完全可以做出一条同样有生命、会呼吸、能体贴、仿佛人类“二层肌肤”的全新被子!他与棉花一生的较劲,虽然有一时的纠结,但更多的是自然朴素情感的一种流露。

上个世纪40年代,王增福出生于浙江仙居县,一个寄托着美好希冀的地方。童年、少年的饥饿感,给他留下了永远的烙印。16岁那年只身去大西北闯荡的经历,影响了他一生的追求。一个个孤寂的寒夜,棉被的温暖溶化了他几多悲苦。从此,他与棉被的情结,这辈子再也无法解脱。

王增福在棉田对棉花的生态原理进行研究

1961年,他结束了四年的漂泊生活,回到家乡,自制弹弓、弹锤学做棉胎。

过去在南方做棉胎的人称为弹花匠,尽管这门手艺吃香,但学的人很少。主要原因,一是弹花手艺要求高;二是弹花苦,整天“叮叮咚”在棉絮纷飞里工作,一般人难以忍受。

善于钻研的王增福,发现1.6米长的弹弓,随着弹锤在不同位置敲击,棉花振动的轻重、棉絮的穿插,有不同的效果,便摸索出弹弓七音定位敲击法。在制作棉胎的一系列程序中,运用这个敲击法,棉胎牢固度更高。因而他做的棉胎最好,很快成为十里八乡名闻四方的弹花匠。

衣食无忧后,平日喜欢搞小发明的王增福整天还被一系列问题困扰:为什么6公斤重的棉胎还不温暖?棉胎一定要用棉纱进行笼罩吗?如果棉胎减少一半重量,不用棉纱网罩,不就节省了做工时间,还会节约大量棉花资源么?!

他认定自己的想法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1984年,充满闯劲的王增福办起了棉胎厂,悄悄开始了棉被革命的旅程。棉被革命的实质是棉胎革命,棉胎革命的关键是如何解决传统棉被容易松散、板结、伸缩,保温性差等缺点。

他吸收传统棉胎制作工艺的经验,结合现代棉胎机械制作工艺的先进技术,对棉胎制作工艺进行全面技术革新。这个过程,他付出了血的代价,一次在调试机器时,不小心把右手卷了进去,右小拇指粉碎性骨折,中指和无名指重新缝回,但小拇指至今不能弯曲、几近残废。

传统棉胎易松散、板结、保温性差,其主要原因是棉花中的杂质及其灰尘在作怪。而要在棉絮中分离杂质、排除灰尘,其难度可想而知。若解决了这个难题,那么减轻棉被重量、增强保暖性的目的就达到了,其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就会显现。

如何去掉棉花中的杂质、灰尘呢?这首先让他大伤脑筋。一次厂里拉来一车棉花,他发现露出包装袋外面的一簇棉花被风吹得非常白净,而且没有一点杂质。他马上联想农民利用风车的风流,分离实谷、瘪谷及其它杂质。茅塞顿开,于是他采用风流分扬法解决了棉花去杂质、去灰尘的工艺难题。

接下来,要解决棉胎的松散、破洞、板结这一更大难题。没有资金,他借来路费,到纺织研究院、纺织机械研究院等专业院校,造访专家,推介自己对棉胎革新的设想。

专家们听了他的构思后,都说很好,但做成这种“新型被”可能性极小。他们认为,棉絮去掉杂质、灰尘,固然减轻了棉胎重量,增加了棉花纤维的粘合力,但是由于棉花纤维短,不像化纤纤维长,因此棉花纤维之间的粘度就没那么牢,这就是棉胎易松散、破洞、缺少回弹力的主要原因。祖辈采取网罩的办法,就是为了解决棉胎松散这一难题。

上图: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马文瑞为棉绵题词“振民族产业,创世界品牌”

下图:陈香梅为棉绵题词“造福人群”

专家们的断言,如一盆冷水浇得热血沸腾的王增福浑身透凉。难道就这样放弃吗?“棉花娘子”的纤维为什么就能牢牢地锁住籽,不让自己的孩子遭受风吹雨打呢?受此感悟,他要继续守卫理想——

世界上第一条天然生态棉花被的诞生

“瓶颈”究竟在哪里?王增福时常蹲在棉田,仔细观察棉花的生长状态,发现自然生长的棉朵,其棉絮丝纵横穿插,有极强的抱合力,强风也吹不散。他分析:如果把棉胎还原到棉花的生长结构,那么也就有了抱合力和拉力,由此不就可以做出理想中的棉胎了么?焦点问题找到了,他开始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总结……

上图:棉绵文化博览馆

下图:“棉绵”被中纺标认证举行新闻发布会(中为王增福)

2001年,饱经各种艰难困苦的王增福终于绽开了灿烂的笑容。一条全自动、全封闭、低噪音、无尘、无网纱、无压磨、无绗缝的天然棉被清洁工艺生产流水线终于诞生了,并获国家知识产权专利,专利号ZL002 63393.0。

从一朵朵原棉花投进去,经过洗棉、离棉、缠棉工艺,到成棉胎、包装成品,最多需要10个人,而一年创造的价值上亿。用棉量只需传统棉被的一半,甚至更少。

实践证明,王增福结合祖国中医药学、人体工学、仿生学、循环经济学等相关原理,创新棉花物理还原技术,升华了棉花抗寒、保温、遮体的功能,缔造出的棉被如同“二层肌肤”贴身储存人散发的热量,达到高效保温。

棉绵被的诞生,可以说在人类睡眠保健、节约棉花资源等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而这耗去了王增福30多年的心血。

棉绵被芯分别在2005年、2006年、2008年,通过国家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AQSIQ)的严格检验,面料色牢度、压缩回弹性能等各项指标均大大高于国家标准,其中可萃取的重金属含量、杀虫剂、含氯酚等微量元素,史无前例地达到或接近零的程度!而所有这一切,是在检测部门利用检测儿童床用品的标准对棉绵被反复检测后得出的权威结论!因此,棉绵文化科技成果,赢得了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鉴定机构,及国家领导人、专家学者、广大消费者的高度评价和肯定,棉绵被枕的高质量、高品位也算是实至名归了。

2001年:国务委员、科委主任宋健题词“科技创新”;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题词“振民族产业,创世界品牌”;浙江省科技成果鉴定(浙科鉴字〔01〕408号)“该生产工艺为国内首创,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02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内瓦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质奖;中央电视台上榜品牌。

2003年: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杨东辉,赞王增福是“中国棉被革命的第一人”,并题词“革新传统棉被工艺,缔造现代家纺奇葩”。

2004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床上用品抽查17个省,136家企业,棉绵入围十佳。央视《致富经》栏目报道了王增福自主创新精神。

2005-2008年:经国家棉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纺织科学院测试中心检验测试,中纺标国际互认,一次检测,全球承认,并授权使用“天然生态保温”被和“天然生态缓弹”枕的认证标志。

2006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张景行评价王增福勇于探索、锲而不舍,在棉花工艺革命中为人类创造了睡眠奇迹。

2007年: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推介为“中国消费者公认十佳品牌。”

2008年:原国务院稽查特派员、部长、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中心主任刘吉赞“棉绵”以人为本、追求可持续发展,题词“天生棉绵、造福人类”。

2010年王增福获得央视网科技创新人物奖

2010年:中国医促会中老年保健专业委员会“治未病”健康指导中心会员。

……

东西部合作,引领“睡棉”产业走向世界

棉绵被,随着口碑的不断传播,美誉度不断提升,引起了秉承“追求纯天然原生态健康睡眠文化”之美国国际棉花协会的关注。国内外多家家纺企业寻求与王增福合作,尤其有一个美国企业家特别想与他合作,注资成立中美公司。

这对当时缺乏资金、扩大生产线的“棉绵”来说,在许多人看来可谓锦上添花、如鱼得水,因为不但解决了资金的燃眉之急,还打上了美国品牌的元素,满足了国内人追求“洋货”心理,自然在国内会大有市场,距离“火”起来就不再遥远。

但被牛脾气的王增福拒绝了。在他认为,不能把专利技术拱手给外人,这是民族产业,棉花被自古就是中国的专利,需要中国人传承、创新发展。曾几何时,外国人笑话中国人的棉被“藏污纳垢”,如今他们也看到了纯棉被的未来前景,这给王增福增添了打造国际品牌的信心。

他踌躇满志地告诉记者,一定要把成果推向全国,联合业内同仁共建中国家纺循环经济的航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这让王增福思谋着一个更大的规划—— 将自己的工艺技术和西部的资源优势携起手来,打造“棉绵”文化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和推广棉绵被枕这一造福人类的天然产品。他说,这是时代给予自己的机遇,一定要把握住!

2011年春,新疆建设兵团农一师向他伸出了橄榄枝。阿拉尔市一副市长已经到仙居进行了考察,对棉绵被的前景充满乐观,积极为这一东西部合作项目牵线搭桥。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边的阿拉尔市,主产棉花,中国唯一的“棉花研究所”就在这里,中国最优质的棉花也出自这里。

“天时、地利、人和”,随后王增福赴新疆进行了深入考察,目前双方已经达成意向投资1.6亿,棉绵家纺出技术、管理,阿拉尔市出资源,共同建立新的生产线,打造西部棉绵产业生产基地。

棉绵的标识像一朵棉花又像一朵云,体现了棉的轻柔自然;三个大小不一的“C”柔和地连接在一起,表现了棉被芯的物理结构;两个心,是心心相印,情意棉绵,充满棉绵人性化的如意呵护。

人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睡眠的力量就是生存的力量。我们相信王增福的“睡棉”产业未来更精彩!

采访后记:

采访最后,王增福向记者慨叹,自己如今也面临着“献宝”的尴尬处境,他希望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工信部,以及卫生部等相关部门,对他的绿色节能、高效低耗的天然生态棉花被枕系列产品,和防“未”病气候变化的科技成果进行考察认证,愿自己毕生的心血能得到更广泛权威的认可,愿能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如果说袁隆平是伟大的,因为他的杂交水稻,让人类在同样大小的土地上获得了比以往多得多的粮食,为解决世界性粮食短缺危机做出了贡献;那么王增福创新的棉花物理还原技术,发明的天然生态功能棉芯,制作同样多的被子只需要传统棉被的一半棉花,不仅是低碳产业,还节约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样让人肃然起敬!

猜你喜欢

棉被棉花
半条棉被
棉花是花吗?
大棚“神器”没电也能收放棉被
暖暖的小棉被
一只白蝶栖息在我的棉被上
棉花
晒过的棉被“拍不得”
棉被里的爱
神奇的棉花糖
心中的“棉花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