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专业报记者“走、转、改”

2011-07-26■文/陈

中国质量监管 2011年10期
关键词:文风作风群众

■文/陈 铁

今年,中宣部等五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启动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专项教育活动,得到了全国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积极响应。

作为中国质量报的一名记者,深感“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专项教育活动,不仅对全国新闻战线和媒体从业人员很有必要,而且对专业报记者尤为重要。

“走、转、改”促进观念更新

长期以来,专业报的新闻宣传基本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记者的采访报道局限在部门内的“小圈子”里打转,与外部门、外单位乃至社会接触甚少,其稿件主要满足于部门自身的宣传需要,不太考虑社会宣传效果,带有明显的机关特征和“公文式”文风。究其原因,关键在于“部门办报”、“闭门造车”的狭隘意识。

以本报为例,记者采写的关于标准、计量、质量管理、食品安全、特种设备、稽查执法等新闻报道,大都千篇一律、老调重弹、新闻不“新”、文风陈旧。对此,有人认为“专业报就是为专业人士提供的报纸”,这种“重专业、轻社会”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困惑着专业报记者的新闻观,制约了专业报记者的创造性。

随着国力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国质检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以质取胜战略、名牌战略、技术标准战略的深入实施,全民质量意识的不断提高,质量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同时,以往所谓质量新闻的专业性开始大步转向社会化轨道,其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和逐步增强。

质量新闻关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涉及各行各业、衣食住行,其报道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具有广阔空间。仅国内和地方的各大媒体,从关注民生与构建和谐的视角出发,纷纷焦聚质量新闻:三聚氰胺、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勾兑醋、达芬奇家具、路桥垮塌、电梯伤人、高铁追尾等重大质量安全事件的报道,足以说明质量新闻的政治重要性和社会关注度。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专业从事质量领域报道的记者应该主动迎接挑战,积极投身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借此机遇促进观念更新。这就是把质检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密联系起来,树立“大质量”新闻观。通过“走、转、改”,跳出政府部门“小圈子”,走向社会“大天地”,按照新闻规律的要求,实现媒体核心价值观的回归和升华。

“走、转、改”助推转轨变型

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全国正在推进的文化体制深化改革,要求专业报改制转型,创新体制机制。因此,加快专业报从政府走向市场的进程,让记者从“专业型”变为“专业复合型”,已成为新闻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何适应新闻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这就要求专业报记者转变观念,走出去、下基层,把党的群众观落到实处,正确地回答“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走基层”是“转作风、改文风”的前提、方法和途径,只有深入基层,新闻工作才能不断响应时代的新要求,满足群众的新期待。

如今确实存在着一些现象:记者蹲在办公室里,从网络上和文件中寻找素材,改头换面、移花接木地制造新闻;或泡在文山会海里摘编报道,或只跑机关不跑基层……这样的采访作风太漂浮,这样的新闻没灵气。如果一个媒体一直发这样的新闻,必然脱离实际、丧失读者,最终会被社会所抛弃。

今年3月,在湖北省开展的“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中,我跟随机关干部走进老区,查访民情,服务“三农”。在田间地头和村民家里,顿觉耳目灵动,不需构思和笔墨,《春暖老区港口村》的见闻已在心中萌发。此时,我深切体会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与“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原则的一脉相承。

全国质量月期间,我到中国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深入采访。进车间、访员工、谈技术、话管理,大量事实表明:自主创新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和科研是创名牌产品的最重要因素。于是,“在创新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保持领先、在领先中实现跨越”的新思考,打破了过去名牌产品报道一般化、同质化的“老套路”,增强了宣传报道的“亮点”。

“走、转、改”增强新闻活力

怎样把质检工作与政府要求、企业需求、群众呼声结合起来?对于专业报记者来讲,要做到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真实迅速、新鲜生动,也是一个多年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专业报记者的信息主要来自部门的工作部署、工作经验等,加上与外界交流不多,所以其新闻来源已成为制约新闻报道的“瓶颈”。

管理大师朱兰预言: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国内质量专家评说:“质检战线是新闻‘富矿’”。然而,由于缺乏宏观意识,专业报记者往往只能孤立地看待和分析事物。犹如“盲人摸象”一样,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依据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情况,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并把握质量新闻的社会内涵和全局意义。

发展中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中才能解决。目前,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转、改”专项教育活动,其中包含着“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既给专业报记者指明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又指出了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基层有火热生活,群众有丰富实践,脱离基层和群众的新闻,只能是“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

新闻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缺乏对社会基本了解的人是干不好新闻工作的。记者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同样一个新闻题材,有的报道有声有色,有的报道却枯燥乏味,关键在于记者能否勤走基层,“接地气”、“抓活鱼”,多向社会学习,多向群众学习请教,以此着力提升宣传报道质量。

笔者认为,新闻改革发展的标准就是政治需要、经济需要、市场需要、群众需要。惟有坚持“走、转、改”,紧贴发展大局,突出宣传特色,用新思维和新方式来看待新事物,以新的认知将事物联系起来,把质检工作“亮点”转化成新闻报道差异化竞争的“看点”,才能增强专业报的新闻活力。

猜你喜欢

文风作风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规矩立起来 作风严起来 履职实起来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从严从实抓作风 力促落实求实效
学先进 转作风 抓落实
媒体改进文风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