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健美操人力资源服务社区体育的研究

2011-07-17孙婷婷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1年7期
关键词:上海大学人力资源居民

孙婷婷 陶 涛

(上海大学 上海 200444)

1 、前言

面对后奥运时代的到来,我国体育工作的重点必将逐步转移至全民健身的方向上来。社区体育、大众健身不仅成为体育工作的重点,而且也将成为体育研究的热点。构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的研究也凸显其重要性。近年来,对于社区健美操方面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理论的研究,对于社区健美操运动的推广与研究的数量不是很多。而利用高校人力资源服务于社区健美操的实践研究相对匮乏。因此,研究旨在以健美操运动项目为突破口,探索高校体育服务社区,完善社区体育服务网络化运行机制。研究有助于推动社区与高校的互动,促进体育教育改革、推进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促进社会体育资源的有效整合。研究新时期高校和社区体育发展的新思路必能为政府决策提供积极的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 、研究对象

以上海大学健美操教师10人,健美操队及专项班学生100人,以及广延小区、工大新村社区、祁连新村社区、大宁社区、殷行社区、长征社区居民400人为调查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上图书馆网站,中国期刊网,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健美操信息网,以社区体育,服务,指导,健美操等关键词进行检索,2003年以来相关文献资料50余篇,对文献进行分析整理。

2.3.2 、访谈法:

对社区体育研究学者专家3人,社区健身指导员2人,健身俱乐部国家级指导员5人进行访谈。内容涉及:社区健美操运动现状,服务指导体系存在的问题及瓶颈等。

2.3.3 、问卷调查法:

通过健美操专项课,在课堂上将问卷发放给教师10份,收回10份,回收率100%,并且有健美操专项教师将问卷发放给学生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份,回收率93%。通过社区居委会向社区居民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20份,回收率80%。

2.3.4 、数理统计法:

把调查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输入电脑,根据课题所得到的相关信息,运用频数、百分比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和逻辑分析处理。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结果

3.1.1 、上海大学周边社区健身活动设施器材的基本情况

我国社区体育活动尽管在八十年代中期得到快速发展,但资源配置还很不均衡。如上海虽注重整合资源,并把提高市民健康水平,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健身服务体系作为社区健身设施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其重点往往还是落实在一些试点、示范工程上。而被调查的上海大学周边社区工大新村,广延小区,祁连社区等这类以学校为中心地缘的社区却没有如此的福分,上工新村体育活动中心,室外健身器材6件,社区居民1080户。广延小区有棋牌室一间,乒乓室一间,室外健身器材4件,住户960户,祁连社区,有一个500㎡的活动中心,内有棋牌室两间,健身房一个,各类器材8件,室外活动器材9件,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健身设施不完善、匮乏、无健身指导。

3.1.2 、上海大学周边社区居民健身地点的选择调查(见表1)

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大学周边社区大多数居民常在户外运动,在社区室内活动中心的人数也占了相当的比例15.9%

3.1.3 、上海大学周边社区居民喜欢的健身项目调查(见表2)

在被调查居民中有的居民喜欢健身舞蹈类运动,占有较高的比例21.56%。健身舞蹈类运动类型种类多样,包含了健美操,交际舞,排舞、交谊舞等。

3.1.4 、上海大学周边社区居民参与活动的项目调查(见表3)

表1 :居民健身地点选择情况

表2 :居民喜欢的健身项目 N=320

表3 :居民参与的活动项目 N=320

表4 :上海大学健美操教师资源现状 N=10

表5 :大众健身操锻炼标准达标情况 N=93

表6 :上海大学学生社区健身操服务意愿调查 N=93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上海大学周边社区居民喜欢的运动项目与实际经常参与的项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访谈调查显示往往喜欢的运动项目由于一方面社区条件设施有限,或是缺乏指导,另一方面上海大学的运动馆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需付费使用,更多的社区居民更愿意使用免费的场地,而改变为参与散步、棋牌、或是健身器活动等。这也成为喜欢的项目与参与的项目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

3.1.5 、上海大学健美操人力资源现状调查表

3.1.5.1 、上海大学健美操教师资源现状调查(见表4、表5)

表5表明上海大学健身操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多数人希望是有偿或低偿服务,且更多数的教师愿意在周末为自己所居住的社区提供指导服务。

3.1.5.2 、上海大学学生健美操人力资源情况调查

(见表4、表6)

因此表5数据表明上海大学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健美操指导能力。

志愿服务的精神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体现是难能可贵,更是社会所提倡的精神。由于周末大多数同学有补课等,所以74.2%的同学愿意平时花1-2学时的时间走进社区。

3.2 、分析与讨论

3.2.1 、上海大学健美操人力资源服务与社区健美操运动的可行性

3.2.1.1 、上海大学健美操人力资源服务社区,为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渠道

上海大学健美操教学与改革不仅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锻炼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社会健美操服务指导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当前体育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因此社区为上海大学体育资源服务于社区健美操运动提供渠道,不仅可以为学生和教师的社会实践提供宝贵场所,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健美操运动能力与综合素质,为教师更好的促进上海大学健美操教学改革创造条件。

3.2.1.2 、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为上海大学健美操人力资源服务社区打开空间

社区健美操运动的延续、更新、发展离不开组成社区的细胞——家庭。家庭子女接受的学校体育教育往往像一根链条一样贯穿于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空间,为服务的可持续性提供了条件。上海大学以健美操人力资源服务社区为锁链,将家庭、学校、社区健美操运动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促进家庭成员、社区成员和学校成员和睦相处,而且可形成良好的社区体育文化氛围,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使学校健美操人力资源服务于社区健美操运动成为可能。

3.2.1.3 、上海大学与社区资源的差异为服务体系构建创造了条件

在健美操运动上,高校与社区存在着时间与空间上的互补性。例如社区居民的健身习惯往往在早晨与晚上,高校的学生与教师,则是白天上体育课程,而傍晚,早晨具备一定的空余时间,从时间角度上看可以互补。从空间上看,平时学校场地供学生使用,而周六、周日,则空闲。此时可供社区居民使用。目前上海大学周围居民并没有有效利用学校健美操资源,学校健美操资源也未向社区渗透的局面,在体育资源的利用上存在着浪费的现象严重。由此上海大学与社区健美操资源上存在的差异,为构建上海大学与社区健美操运动的服务指导的互动提供了可行的条件。我们应动员社区与高校的力量,使上海大学健美操人力资源服务于社区同时,社区为学生的健身实践提供平台,从而促进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利用,实现互利双赢的局面。

3.2.2 、上海大学健美操社区服务指导模式的形式与方法

上海大学健美操社区服务指导模式的形式如图1所示:

图1 :上海大学健美操社区服务指导模式的形式

首先,在学校内部建立上海大学健美操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将喜欢健美操运动,并志愿服务于社区的教师与学生组织起来,以签约的形式与参与社区指导服务的人员建立约定关系,明确签约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即:明确签约人员有服务社区义务同时,享有中心为签约人员提供健美操最新、时尚的内容资源的学习与指导培训的权利。其次,上海大学健美操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与周围社区建立互动关系,并以签约的形式约定和维护合作关系。其约定为:社区在享有健美操运动指导服务的同时为学校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以及协调、组织、宣传。

以依托上海大学为地缘中心与广延小区、工大新村社区、祁连新村社区、大宁社区建立互动合作关系。具体开展的活动内容为:一、健美操为主的健身舞蹈培训课程。二、以“阳光星期六”活动为主题的社区表演展示、集体会操。三、健身知识讲座活动。

3.2.3 、上海大学健美操人力资源服务于社区的社会绩效

我们在可行性研究基础上,架构了以上海大学健美操人力资源为主体,以学校为中心地缘的自治型社区健美操运动服务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实行了三个周期的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绩效。具体表现如下(见表7)。

3.2.3.1 、促进上海大学健美操教学科研改革深化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由为重要。上海大学健美操与社区健美操互动的实践实现了一个“示范——带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丰富健身活动吸引了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社区居委会则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与机会,同时给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予以认可。

上海大学健美操与社区健美操的结合发展,使上海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和体育科研更加明确了方向性,使大学健美操教学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和学生个人的需要,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拓宽了大学体育的科研和改革的领域,并使社区居民也能成为最终受益者。

3.2.3.2 、满足社区居民健身需求,营造良好体育文化氛围

现代社区居民结构已从过去的单一性变得多元化,而社区体育的组织氛围比较轻松,人际关系比较平等,情感比较融洽,因此,活动时人们比较容易交流、沟通、合作,对改善亲子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同学关系都有重要作用。在大学健美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在健美操运动自身的魅力的吸引下,一个家庭里的孩子也是一名大学生能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学校可带动周边多个社区,长期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必然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圈。

3.2.3.3 、促进了社区与高校体育和谐发展

上海大学周边社区一般都属城区,居民生活水平较高,有较强的健身意识与体育消费的能力。但目前上海大学周边社区公众性体育健身设施比较缺乏,能担当社区健美操指导的人才数量很少,社区健美操运动的开展还处于自发和盲目状态。相对而言,上海大学是健美操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条件资源都存在一定的优势,因此上海大学健美操人力资源与社区健美操运动的结合的实践活动,不仅实现了上海大学各种健美操资源与社区的资源共享,减少了资源浪费,促进了社区健美操运动的发展。同时以社区为大学体育理论研究的对象,不仅拓展了高校体育研究的领域,而且推动了上海大学健美操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所以加强上海大学健美操人力资源与社区健美操运动的的结合,互动式发展,对社区的和谐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通过调查研究,上海大学健美操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健美操专项班的学生经过上海大学健美操健身服务中心培训后具备健美操指导能力。上海大学在健美操人力资源上较社区具有明显优势。

表7 :上海大学健美操人力资源服务于社区的社会绩效

4.1.2 、调查研究表明:制约社区健美操运动的开展的关键因素就是缺乏健美操指导员。

4.1.3 、社区与上海大学建立健美操运动的互动关系是可行的,并且证实互动中健美操的人力资源是关键。通过实践验证,以上海大学健美操人力资源为纽带,以上海大学为中心地域辐射性的自治模式,在社区健美操运动服务实践中是行之有效的,收到了良好的绩效。

4.1.4 、通过上海大学健美操与社区健美操互动的实践,实现了一个“示范——带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使大学健美操教学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和学生个人的需要,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拓宽了大学体育的科研和改革的领域,并使社区居民也能成为最终受益者。

4.1.5 、大学健美操和社区健美操运动的相互开放和资源共享,互动式发展,能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推动作用,是我国大众体育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

4.2 、建议

4.2.1 、通过健美操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健美操指导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志愿服务理念的教育,促进高校积极为社区提供人力资源服务。

4.2.2 、加强社区健身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工作,鼓励更多社区居民积极参加锻炼。加强上海大学健美操人力资源与社区居委会的交流与合作。

4.2.3 、促使以上海大学健美操人力资源为主体,以学校为中心地缘的自治型社区健美操运动服务模式,在实践中实现连续性、可持续性,需在今后进一步加强研究,形成更为有效的管理机制。

[1]任海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J].体育与科学,1998.2.

[2]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6.

[3]柏杰.中日社区体育现状的比较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8.

[4]陈晓东.社区体育与社会体育指导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2.

[5]陈家鸣等.试论大专院校与社区体育服务之优势[J].辽宁体育科技,2001.1.

[6]李晓红.广州市健美操指导员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1.128.

[7]卢元镇.面向21世纪的中国体育教育思想及其嬗变[J].中国学校体育,1999.5.

猜你喜欢

上海大学人力资源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高台居民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