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南地区转型发展中的人口问题研究

2011-06-23汤浩王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1期
关键词:苏南地区外来人口苏南

汤浩 王军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36)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在全国保持经济领先增长的同时,人口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转变,在此过程当中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将对苏南未来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1 苏南地区的人口演变与特征

1.1 人口增长与城市化发展

1.1.1 人口总量变动

(1)人口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特征。1980-2008年,苏南常住人口总量从1 864.2万增长到3 027.1万,年均增长1.75%,是全省平均增长率的1.9倍。苏南作为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对外来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带来了人口的高速增长。

(2)人口总量占全省比重持续上升,成为全省主要的新增人口承载区。人口总量从1980年占全省人口的31.3%到2008年占全省人口的39.4%,吸纳了全省新增人口的66.9%。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南一直作为江苏省内新增人口的主要集聚地,尤其是2000年以后全省其他地区的常住人口总量已经转为负增长,而大量的省内和省外人口流入使苏南人口仍保持高机械增长率。

(3)地域内部人口增速差异显著,随经济增长水平呈梯度性特征。分设区市来看,从1990-2008年,人口增长最快的是苏州市,增长了43.5%;其次为南京市,增长比例39.1%;然后依次为无锡市、常州市和镇江市,增长比例分别为36.1%、29.8%和15.0%。可以看出,人口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基本一致性。

1.1.2 人口城市化发展特征

(1)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南的人口城市化呈现出持续高速增长的特征,城市化加速期比传统模式短得多。人口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34.7%增长到 2008年的67.7%,年均增长1.83个百分点。表明在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撑下,苏南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人口城市化过程,这个过程的时间比发达国家传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短得多,呈现出“浓缩型”的城市化特征。

表1 苏南不同时期的人口城市化水平

(2)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和城市现代化阶段。苏南2008年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67.7%,以城镇人口数量增长和集聚为特征的城市化阶段即将完成,开始进入城市化的自我完善阶段,其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和城市现代化发展仍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城镇人口在空间分布上进一步向中心城市集聚。1990、2000、2008年三个时间段五市市区人口分别为580.1万、664.1万、1 345.6万。占苏南总人口比重分别为27.6%、30.7%和 57.4%。2000年以后在新的城市化方针的指导下,苏南的人口呈现出加速向区域性中心城市集聚的发展趋势。

(4)城市人口郊区化扩散与农村人口城市化集聚同时加快推进。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苏南各大城市在农村人口城市化加快推进的同时也相继开始出现人口郊区化现象,城市人口郊区化扩散流与农村人口城市化集聚流高强度辐合于大城市近郊[1]。

1.2 人力资源变化

1.2.1 人口文化素质较快提升

2005年苏南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比例已经达到了10.2%,分别比1990年和2000年多出7个和3.2个百分点,表明苏南的人口文化素质结构得到显著优化,中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阶段。体现了在经济水平提升的支撑和全省科教兴省战略的推动下,各类教育事业取得了良好成效。

1.2.2 人口老龄化趋势过早出现并不断加深

苏南的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未富先老”的特征。1980、1990、2000、2005 年苏南65 岁以上人口比重分别达到5.56%、6.72%、8.91%和10.74%。2008年苏南人均GDP为8 8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1999年提出的标准,尚未达到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门槛水平,而老龄化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表2 苏南1990、2000、2005年人口教育结构及与江苏、杭嘉湖、全国的比较

与发达国家相比,苏南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进程极快。苏南65岁以上人口所占人口比重从6.7%上升到10.7%只用了15年时间,而从发达国家经历的人口老龄化过程来看,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9%上升到18%所经历的时间非常长。如法国为142年,意大利为100年,英国为43年[2]。尽管发达国家老龄化程度非常高,但其发展过程却是相对平缓和渐进的[3],而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以及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造成苏南的老龄化发展进程是急剧而迅速的。

从内部结构看,苏南的本地人口老龄化和乡村人口老龄化尤其突出。外来人口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老龄化程度,若剥离这部分外来人口,苏南的本地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

1.3 人口就业结构

1.3.1 人口就业转移加速,二、三产就业比重持续上升

随着劳动力的不断转移,苏南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1980年三产结构为47.1:32.3:20.6,到1990年转化为29.2:47.0:23.8,2007年底为10.4:54.6:35.0。苏南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特征在带动就业容量增长和促进人口城市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苏南快速工业化的必经阶段。在土地资源约束进一步强化的条件下,再维持以制造业的大量扩张作为经济增长和容纳新增就业人口主要动力的难度加大,产业结构、人口就业结构调整应成为苏南经济现代化和进一步优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表3 苏南各市人口就业结构(2008年)

1.3.2 迁移人口以从事第二产业为主,且在苏南内部存在地域差异

迁移人口以从事第二产业为主,但在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从事二产比重相对更高,而在南京从事商业、服务业的比重相对较高。分城市等级来看,设区市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业人员和企事业单位就业比重明显高于县(市),县(市)尤其是苏州、无锡、常州下辖县(市)制造业就业比重高达60%左右,传统服务业其次,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单位从业比重则较低。

2 苏南人口与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矛盾

2.1 人口供给结构与产业升级的矛盾日益加深

利用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对苏南及周边省份从业人员学历、职称和技术等级的调查来看,在江浙皖三省中,从大专以上学历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以及中级以上证书人员比例来看,苏南仅排在浙江前面,落后于上海和安徽。从技术人员的比例来看,苏南与浙江相当,同样落后于上海和安徽。反映出苏南地区虽然经济较为发达,但高学历人才及高技术人才占的比例较低,劳动力素质亟待提升。

再看外来人口,苏南地区外来人口以从事二产和三产中的传统服务业为主,在第二产业中又以一般操作类人员为主。同时,外来人口中非正式就业比重呈上升趋势。一方面是有大量过剩劳动人口在未纳入城市政府管理体系的非正式经济中就业,另一方面是与制造业产业升级相匹配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口缺口很大。外来劳动力供给与未来产业升级对高端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2 本地人口城市化进程缓慢与乡村空间调整的矛盾

以吴江、太仓和常熟三市为例,三市的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分别已经达到了68.4%、70.8%和67.5%,但本地人口城市化率还不到50%,吴江最为突出,仅为38.5%,表明苏南的城市化更多地由外来人口带动。从成因上看,本地人口城市化进程滞缓主要是城市对乡村的相对优势衰减,本地农民城市化的意愿趋弱:在经济动因上,本地农民从乡镇企业和市场化过程中得到收益、城乡收入差距小,土地作为资产也带来了高收益;在生活吸引力上,公路交通快速发展带来时空距离的缩短使得接受城市型公共服务也很便利[4]。但本地大量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仍然居留于乡村,将会对未来苏南地区的乡村用地转换、区域的空间调整优化、土地的集约利用都产生较大制约。

2.3 人口快速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将逐步呈现

目前苏南的人均GDP刚达到世界中上收入国家水平,而老龄化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苏南老年人口的抚养比已经达到13.97%,老年人口抚养比不断上升,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据世界银行统计[5],1995年退休福利和健康保险分别占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7.9%和6.3%,2030年两项福利将分别占12.1%和11.6%,届时发达国家接近1/4的国内生产总值会被老龄社会消耗掉。随着人口红利优势的逐步消失,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对苏南的产业结构、城乡公共设施配置、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力供给带来的影响不断加剧,将会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后劲产生重要制约。

2.4 外来人口本地化问题突出

首先是苏南地区外来人口本地化程度很低。通过将1990年以来的苏南地区户籍人口增量与常住人口增量进行比较,再扣除人口自然增长的部分,可以粗略得出苏南1990年以来半年以上外来人口实现户籍上的本地化率在19%左右。

从成因来看,影响外来人口本地化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存在着较高的准入门槛,另一个是外来人口本身就业的不稳定性。

从负面效应来看,一是处于“体制外”的外来人口与当地社会融合度低,长期处于边缘状态。外来人口既难以享受到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各种类型的财政补贴、就业、就学等方面的社会福利待遇,在一些公用设施的使用方面也难以得到同等的待遇[6],另一方面,外来人口对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也带来了强大的压力[7]。首先,过猛、过量增长的外来人口,不仅加剧了城市公共设施的紧张状况,同时由于外来人口的高度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也给城市建设带来沉重压力。

3 苏南地区人口优化发展调控措施

3.1 分区引导措施

制定与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分区人口政策。对生态敏感地区、风景名胜区核心区等的镇、村人口进行核查后实行户籍冻结,只许迁出不许迁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政府政绩考核政策的改进,保障生态敏感地区人口的迁出,建立有助于转出人口安居落户的政策体系,结合全省的镇村布局规划,保障这些区域人口迁出的实施。

3.2 分类引导措施

3.2.1 实行以居住证制度为主的属地化管理,渐进式解决外来人口安居问题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流动人口现有管理方式的改进,促进户籍制度改革由审批制向登记制过渡。

分类型渐进式推进外来人口本地化和市民化进程。根据不同地区城市对外来人口总量的供需情况和承载能力进行区分,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外来人口调控政策和措施。

3.2.2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进程,促进本地人口城市化

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运行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农用地使用权的价格机制、农用地使用权交易的中介机制和农用地流转约束机制,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创造条件促进“离土不离乡”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3.3 关注民生的相关措施

苏南发展转型从关注城市化水平量的提升到质的提高,尤其表现在人口素质水平、居民就业率和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服务水平的提升上。

3.3.1 强化城乡规划对公益性公共设施配置的调控

随着苏南城市化水平逐步走向稳定,城市现代化成为苏南可持续发展中关注的重点。制定出台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设施优先发展的相关政策,如出台应对老龄化加速的养老设施的规划建设优先政策,探索“本地待遇、异地养老”的服务模式等。

3.3.2 完善与经济结构转型相适应的人力资本提升机制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是关键,需要加快建立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培训机制。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契机,吸引高素质的外来人口。以此为契机来控制外来低素质人口的盲目流入,吸引技能型外来人口的流入。

4 主要结论

(1)苏南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成为全省重要的新增人口集聚地。可以预见,苏南作为经济发展高地,经济与人口在省内空间上的分布不均衡仍将促进人口和劳动力在地区间流动,未来人口向苏南优势空间集聚的态势仍将延续一段时间,但人口集聚的同时可能会进一步强化资源和环境压力,需要加强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诸要素之间的统筹发展。

(2)苏南在经济领先发展的同时,其人口结构转变也超前于全省和全国:率先进入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阶段,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率先进入人口城市化发展后期。这种人口转变将对苏南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需要在公共设施配置、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采取更为主动的应对策略。

(3)以工业化为根基,在不断的创新探索下,苏南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高速发展的人口城市化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苏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在关注数量增长的同时,近年来城市化质量提升上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今后苏南的城市化应以城市现代化、以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为重心。

(4)过去苏南的竞争优势更多的表现在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而伴随商务成本的快速攀升,边际劳动效益开始递减,需要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因素对发展的贡献率,实现由劳动增加向技术增长、由劳力经济向智力经济转变。应通过注重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协调资本、技术、劳动力三者的关系,注重能给所有人带来发展的经济增长,逐步实现以人力资本为导向的、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编辑:于 杰)

[1]彭际作.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以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82-87.

[2]World Bank.World Population Projection[R].1994:1909 -2150.

[3]李仲生.人口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20.

[4]徐海贤.苏南地区乡村城市化制约因素、动力机制与对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1):34 -37.

[5]李江.中国人口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100-105.

[6]邱国盛.现代化与中国大城市外来人口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186-188.

[7]黄润龙.苏南经济发展与外来人口增长[J].西北人口,2008,(5):74-77.

猜你喜欢

苏南地区外来人口苏南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外来人口政策迭代研究
苏南年俗亦动人
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苏南地区农用地生态修复分区
路先生,我错了
关于提高沈阳外来人口市民化待遇的对策研究*
苏南地区商业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探析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苏南地区上古气井低产低效主控因素分析
近代苏南义庄与基层社会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