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价值创造的环境管理理论研究

2011-06-23甘昌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1期
关键词:经营价值成本

甘昌盛

(1.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1306;2.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051)

环境问题往往与企业的环境罚款支出,环境治理支出相联系,环境管理意味着费用的产生和利润的下降,降低企业的价值,企业在进行环境投入时对于环境管理的战略就是以最小的代价规避政府的环境处罚,企业的环境决策模式就是环保支出与政府的环境处罚之间的利益权衡,如果将惩罚性支出记为CP,环保支出记为CE,环境决策模式就是CP+CE之和最小化。传统的观点认为,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远高于其产出,进行环境管理是主要体现为一项社会效益的社会公益事业。企业是以股东权益为中心,如果股东看不到环境管理创造的价值,必然没有进行环境管理的动力。

部分学者开始研究环境管理的动力,企业环境管理的根本动力就是发现其价值创造,环境管理可以创造经济(或财务)价值。李平认为“环境保护”与“创造利益”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它们不是此消彼长的跷跷板,而是一对同轴发展、相辅相成的共生体——企业可以通过“环保活动”来“获得利益”,然后通过“创造利益”来实现“环境保护”。盛振江认为环境管理会为企业带来持久的效益。研究环境管理的价值创造活动有利于我国企业对于环境管理活动的重视,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基于价值创造的环境管理理论主要表现为:环境力理论、成本效益理论、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环境经营理论以及组织能力理论。性。他通过案例分析,认为强化环境规制、开展环境友好型的经营不像一般认为的那样会增加企业成本负担,降低竞争力。恰恰相反,无论是新实行的还是强化的环境规制都会诱发企业的创新行为,因为企业以规制为契机认识到了非效率的存在,所以改善了生产性,能够获得竞争优势。有效的产品和制造工艺是对环境要求日益严格下富有创造性的及时反映,这些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环境标准要求日趋严格的将来相对那些懒惰的对手更具竞争优势之所在。

日本学者细田道隆等在2002年研究了企业实施环境经营与提高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关于企业对环境经营所采取的措施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他们提出了一个理论逻辑假设。

图1 环境经营与企业价值的理论逻辑假设日本,细田道隆,转引自崔健

1 环境力理论

环境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的价值,美国著名竞争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的观点具有代表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1997年发表了题为“环境业绩与股东价值”的报告书。该报告书提出了企业推进环境经营获得竞争优势的9个重要手段。即:①全面实行环境经营的企业战略;②开发环境友好型产品;②环境关联投资;④改善能源效率;⑤减少排放量和废弃量;⑥对废弃物再生利用;⑦降低资金筹措成本;⑧改善资源生产性;⑨提高产品的服务化和功能。

企业良好的环境力,可以被越来越关注环境的利益相关者所关注,投资者和消费者等通过企业战略和理念(环境方针和环境计划的有无等)、适当的操作(引入ISO14001和与环境相关的支出、投资等)、产品和市场(使用原材料的选择和产品修理的可能性等)、利益相关者的满足(通过发行环境报告书等的沟通)等,来认识和分辨出对环境经营热心的企业,优先选择购买其商品或把其作为投资对象,企业通过这些手段获得的竞争优势提高了股东价值。

2 成本效益理论

成本效益理论不同于传统的成本效益理论的分析,认为要全面分析企业的环境成本与环境效益,认为通常的环境管制成本等环境支出只是企业环境成本的冰山一角。武春友认为从企业管理的成本效益分析来看,环境管理对一个企业的长期发展是有利的。如果一个公司缺少有效地达到环境标准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会有同一行业中的另一公司取而代之,以较少的代价达到对市场的占有。因此,有必要从一个更广阔的范围更健全的角度来理解污染者所承担的全部成本而不单单是管制成本。

企业所承担的全部环境成本包括:

损失的机会成本;道德成本(MC:moral cost);损失的社区信任成本;损失的企业形象成本;损失的原材料和能源成本;污染者分担的污染危害成本;管制成本等等。

总的环境成本

当企业的环境管理成本高于环境管制成本CC的时候,企业可能选择降低环境管理成本,因为污染带给企业更大的收益。但是如果考虑污染带来的总的环境成本Ce,减少污染所进行的环境管理成本带来更大的收益。如果企业不考虑这些相关成本,最终会降低企业的效益。这些成本包括企业在顾客和雇员心目中的形象遭到破坏而引起的销售下降、雇员士气低落、社区对周围化学物品危害的担忧等,都可能减弱企业应允能力,以及丧失竞争机会的机会成本等,每年世界权威部门在相关杂志上公布的“最不受欢迎的企业”,尤其是在环境保护方面有劣行的企业,其经营业绩会受到非同寻常的影响。如果企业把这些成本考虑到企业的微观评价中,就会明显影响着企业的价值。

3 生命周期成本理论

生命周期成本理论通常用于分析产品的上下游成本,关注产品设计成本与客户使用成本。对于LCA(生命周期评价)、MFCA(材料流动成本会计)等环境经营手段的研究对环境成本的分析也是非常有帮助。如工厂区内成本、上下游成本、研发成本、社会活动成本和环境恢复成本等;环保效益包括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如污染物减排、资源与能源的节约和废弃物的减排等,经济效益包括增加收入和节约费用。通过环保成本与环保效益的对比,企业可以精确描述自己生产的每一项产品的环境成本,向管理层提供环境成本数据以帮助制定环境和商业的决策,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环境负债。LCA强调从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环境成本,尤其是设计阶段的成本和上下游成本,以及流通和客户方面的成本,工厂区内的成本只占生命周期成本的一小部分。

从LCA角度看成本,每一部分成本具有悖反特点,如,高的环境设计成本,可能导致其他部分成本的降低,而低的环境设计成本,可能导致其他部分成本的上升。低的工厂内成本,可能导致上下游环境成本的上升,反之亦然。高的客户使用环境成本,可能可以降低其他部分的成本,反之亦然。要求企业从生命周期成本的角度进行考虑,从而提高环境效益。

LCA分析强调提高环境设计成本而降低其它阶段的成本。柿崎洋一认为“环境适合设计的目标是通过产品的生命周期来减少环境负荷”。以环境适合设计为基础的环境友好型产品不仅能减少环境负荷,也能够提高产品的经济价值,为新的企业价值的创造作出贡献。主要表现在:①通过减少产品下游的成本,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②获得对环境问题关心的新市场;③通过提高对环境规制的适应,采用较高经济效果、环境友好的技术、体系及原材料的目标,提高创新能力,据此也能够与利益相关者维持良好的关系。

4 环境经营理论

日本学者科野宏典使用了“新环境经营”的提法,认为所谓“新环境经营”是指通过管理环境的行为不仅是提高环境业绩,而是通过考虑环境的企业经营来提高企业的价值。该理论认为对环境的措施有“环境协调”、“环境保护”和“环境经营”3个层次。“环境协调”是由于法律规则和其他企业动向的外部压力被动采取的活动。“环境保护”是基于地球市民的使命感而采取的活动。“环境经营”不仅指考虑环境的经营,更是使环境保护和利益创出同时实现的经营。通过环境经营的实践,首先使企业持续地削减环境负荷成为可能。

环境经营带给企业的不只是削减成本、降低风险,而是可以实实在在地成为企业收入增长的源泉,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一条正确的从“绿”到“金”的路径。索尼公司在把推进环境经营看作是“预先获得未来的竞争力”的认识的基础上,实行了各种措施。索尼公司认为,开展环境经营能够提高企业价值,但这在短期内很难体现出来,只有在长期上才能显现出环境经营对提高企业价值的作用。理光集团推进了能够同时实现加强环境保护和增加经济价值的环境经营,把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社会课题积极地融入到自身目标的行动计划当中,并认为这是与长期企业价值的提高相联系的。

环境经营理论告诉我们,“绿”的企业具有未来的竞争能力,“绿”能变成“金”,企业应从被动的环境管理变为主动的环境管理,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的一致。

5 组织能力理论

杨东宁认为组织能力是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之间内在联系的纽带,一个基于企业组织能力的环境绩效评估体系能够对企业改善环境绩效产生持续的激励作用。据此提出“基于组织能力的企业环境绩效”的理论模型,旨在从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的角度来讨论企业环境绩效评估的基础方法和原则。建立了从企业环境绩效E(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到企业的组织能力C(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再到企业的经济绩效P(Economic Performance)的动态系统。从P⇒C⇒E的过程,再从E⇒C⇒P。在这一循环中包含两个小循环,从C⇒P⇒C⇒P的循环,企业不关注环境问题,是早期的企业经营活动的模式。从C⇒E⇒C⇒E的循环则是单纯的环境治理,通过投入资源与组织能力可以有效提高环境绩效,但是环境绩效没有与经济绩效挂钩,企业缺乏持续的动力,这是早期的企业迫于政府和社会的压力进行环境管理的活动。从P⇒C⇒E的过程中,企业迫于政府和社会的环境压力需要提高环境绩效,反映优秀的企业有足够的财务绩效和组织能力推进环境绩效管理,所以,一般大的企业往往在环境管理方面有更大的能力。而从E⇒C⇒P,反映企业的主动环境管理过程,企业通过环境经营,从而提高环境绩效的同时,提高了组织的财务绩效。经济绩效好的企业,可以凭借其既得优势,分配更多的资源,使企业有充足的专门资产(比如,先进的污染防治设施、更清洁的技术等)来针对具体的环境指标和标准取得更好的环境绩效。通过P⇒C⇒E⇒C⇒P实现了环境管理的被动到主动,从环境保护到环境经营的过程,为企业的财务绩效注入新的动力。这样的循环是一个持续改善的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循环。

6 基于价值创造的环境管理理论带来的启示

保护环境活动通常认为是公益性强而财务效益弱的活动,外部效益高,成本小,内部效益低,成本大,因此企业不愿进行绿色投资。企业是独立的经济活动主体,追求经济利益是企业的目的,希望企业从事公益性的环境活动是不现实的。如果企业管理者与投资者能够认识到环境就是竞争力,良好的环境管理有利于企业的价值创造,必然能够激发企业的研究与投入方面的动力,从而创造经济与环境双赢的价值,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对于价值创造的环境管理理论的研究,有利于认清环境价值,改变传统的经济绩效评价模式,从而实现环境、社会与经济的平衡发展。

(编辑:于 杰)

[1]武春友,秦颖.环境价值与企业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初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

[3]杨东宁,周长辉.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动态关系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4,(4):43 -50.

[3]崔健.日本实施环境经营与提高企业价值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0,(1).

猜你喜欢

经营价值成本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2021年最新酒驾成本清单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