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晋古树记

2011-06-23张守仁

海燕 2011年10期
关键词:大槐树古树山西

文_张守仁

问苍茫大地,谁阅历史演进,兴衰浮沉,天灾人祸,波澜不惊?——题记

晋祠周柏

世上能和时间抗衡的生命,惟千年古树。古树是文物,是瑰宝,是古董,是活着的档案,是苍天的杰作,是有生命的地方志,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更是旅游胜地独特的风景。山西文化底蕴丰厚,众多古树的存在,就是历史悠久的证明。

2011年夏初,我去太原南郊拜谒晋祠。祠内古木森森,古建卓越,古意盎然。至中心建筑圣母殿前,见东侧斜长着一株周柏,相传系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所植。距今日近三千载。此古柏自北向南侧卧而长。主干分两支,呈Y形向上。它既老又壮,树干遒劲,枝头苍翠,生命顽强。至今它的枝叶仍荫庇着古庙的殿宇。

我轻抚着粗壮的树干,浮想联翩。当它生长在这块土地上时,竟与希腊史上的荷马时代并存。当时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还没有用文字写成。欧洲伟大的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没有诞生。尚未出现释迦牟尼和耶稣。横扫地中海和西欧、称霸一时的罗马帝国还未建立,更遑论其后千年才陆续出现的英、法、德、俄、美等世界强国。就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等,都是周柏的后生。《诗经》《论语》《墨子》《左传》《楚辞》《史记》等经典均在周柏之后才编撰而成。因而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游览晋祠后写诗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

来晋祠前,看过几本关于山西的史书,始知周文王灭掉曲沃、翼城一带古唐国后,封其弟叔虞于唐地。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改国号为晋,称晋侯,山西称晋由此而来。之后赵、韩、魏分晋立国,史称三晋。

我仰望长寿的周柏,油然而生感慨:周柏,您阅览了多少朝代更迭,经历了多少世纪演替,活过了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您的年轮里织进了多少兴衰存亡、天象灾乱、悲欢故事!我情不自禁自语道:“华夏文明看山西,山西文物瞧晋祠,晋祠之最数周柏——周柏者,晋之源也。”

藏山苍松

华夏民族乃忠义之邦。忠义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与灵魂。数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文人墨客,通过诗词歌赋、传记小说、戏剧故事,围绕着正义与邪恶、忠诚与奸佞、生存与死亡等主题,赞颂了舍己救人、义薄云天、赤胆忠心、光耀日月的侠士情怀,表达了人们对忠臣义士的崇拜之心,对高尚品格的向往之情。

炎炎夏日,我们从省会南江宾馆出发,向东驰驱,盘绕过寿阳崎岖山路,抵达盂县。又北行十多公里,始至藏山。这儿就是古代赵氏门客程婴救孤、护孤、育孤的场所,也是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孙氏孤儿》的开拍地。从景区大门进去,经龙凤塔,过迎宾瀑,拾级而上,迎面矗立着一座书写着“藏孤胜境”的牌楼。牌楼旁一株千年古松直冲云霄。它雄姿挺拔苍老坚劲,枝叶纷披,松涛阵阵。高耸的树冠护佑着藏山神祠和神祠后从崖壁上凿出的藏孤洞。

这株护孤大王松,就是一本史书,记载着2600多年前的悲壮故事:公元前597年,奸臣屠岸贾妄图独揽晋国大权,使晋景公受其蒙蔽而宠信于他,阴谋以桃园弑君之罪名强加于国卿赵盾,使赵盾一家300余口被满门抄斩,血流成河。当时赵盾儿媳妇庄姬公主怀有身孕,一人逃回娘家晋王宫,生下了孤儿赵武。奸臣屠岸贾要把婴儿斩尽杀绝。程婴献子救孤,另一门客公孙杵臼舍命力保忠臣后代。为躲避屠岸贾追杀,程婴携赵氏孤儿逃往盂县深山石洞避难十五年,才保下赵氏一脉,最终为赵家复仇雪耻。华夏第一姓——赵姓,得以传承下来。

相传当年程婴在藏孤洞前每日教赵武习文练武。但赵武年幼贪玩,程婴便把他带到这株古松前,教导他:“松树扎根于岩石之内,沐浴于风雨之中,根深蒂固,冬夏常青,艰难困苦志不移,环境险恶气不馁。若无松树品格,焉能雪赵家之冤!你做人要学松树的样子。”

程婴教赵武学习松树的品格,不禁使我想起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陶铸写的名篇《松树的风格》。陶铸希望年轻人像松树那样不怕风霜雨雪茁壮成长,无论环境如何恶劣,永不被困难吓倒;要像松树那样具有坚强意志和高洁品性。两千多年来,智者们一直以松树精神教育后代,古今皆然,一脉相承。

如今盂县藏山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长期担任过山西省主要领导的陶鲁笳对藏山有个精彩的题词:“藏山藏孤藏古迹,观松观洞观美景。”

元代纪君祥根据《左传》《史记·赵世家》史实编写的《赵氏孤儿》,后改编成京剧、秦腔、豫剧、话剧、电影,并被译成英、法、德、俄等外语出版、演出,因而这株古松下救孤的千古佳话,成为可与莎士比亚悲剧媲美的世界名剧。

洪洞大槐

世界何以辽阔?因为迁徙和漂泊。然而无论你迁徙、漂泊到哪儿,都有浓浓的思乡之情紧紧缠绕着你,那是由于对祖籍的怀念,是叶对根的眷恋。

我这辈子无论身在何处,在华北,在江淮流域,在南国北疆,或在我到过的亚、美、欧各国有华人的地方,问及旅伴籍贯,经常听到这样的回答:“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元末明初,冀鲁豫皖,兵燹战乱,连年灾祸,人丁骤减,十室九空。中原大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人烟”。斯时,晋地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口稠密。于是有朝臣献策:“山西之民,自入国朝,生齿日繁,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这正合朱元璋心意,便下令从洪武三年(1370)开始大规模移民。移民们大都集中在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下编组列队,发放凭照川资,然后押解、遣送外地。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历时近五十载先后18次在古槐下向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18省(市)500余县移民达百万之众。

广济寺大槐树原为汉代所植,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据《洪洞县志》载,它当年“树身数围,荫蔽数亩”,根深叶茂,树枝间筑有许多老鹳窝。明初移民,带有强制性质。背井离乡、诀别故土的人们,走远了依依不舍地回望家乡,泪眼中只剩下高高的大槐树——它便成为家乡永远的、唯一的标志。移民们之后在异乡叮嘱一代又一代子孙:“洪洞大槐树下是我们的老家,是我们认祖归宗的根。”

那株大槐树于清顺治八年(1651)汾河发大水时被冲毁,现在只能以碑“古大槐树处”代树。从原大槐树根部萌孽出来的第二代槐树,已有近四百年历史,目前躯干已枯死。来朝拜的槐裔子孙们在它身上挂满了红布条,视作祖先的神树祭祀着。第三代槐树,也已有近百年历史,正当盛年,枝繁叶茂。现在第一代古大槐树立碑处、第二代已枯死的树干以及第三代青枝绿叶的槐树,都成为槐裔后代们寻根祭祖的对象。

经过六百多年繁衍生息,移民子孙已达亿万之众。他们遍布祖国各地,甚至远迁五洲四海。这样,洪洞大槐树就成为山西和中国知名度最高、名扬海外的古树!

谁能忘记自己的家乡,谁能遗忘自己的祖辈?“维桑与梓,必恭敬之。”让怀念、寻根之旅永续下去,绵延千秋。

尧庙奇树

人类四大古文明均产生于大河流域。古印度、古巴比伦和古埃及文明由于种种原因,先后中断、湮没于历史尘埃;惟孕育于黄河怀抱的中华文明,绵延至今,巍然屹立于亚洲东方。这得益于尧舜时代燃起的圣火,具有巨大凝聚力,相互传递,代代不息,已构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融入炎黄子孙血脉之中。

4500年前的尧舜时代,万邦林立,晋南是中心,故晋南地区成了最初的“中国”。尧帝是我们的文明始祖。我国的信史从此开始。尧帝的和合之道,爱民之风,禅让之德,节俭之行,为后世儒家大力弘扬,成为中华民族道德的典范。我们目前倡导的和谐社会、以民为本、民主政治、反腐倡廉等等思想,追本溯源,最初肇始于尧舜时代。故历代志士仁人对尧帝充满赞颂之词。孔子说:尧君政绩浩荡,“民无能名”,老百姓简直找不到美好的言辞赞颂他。司马迁说:尧帝仁爱如天,智慧如神,他如万物之向太阳,又如大旱之盼甘霖。毛泽东对许多帝王将相颇有微词:青年时代游泳于湘江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中年征战到北方,面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批评“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惟对尧舜崇敬有加,写诗赞美:“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尧帝功绩如此伟大,后代便于临汾市城南建庙祭祀他。《水经注》记载:“汾水侧有尧庙,庙前有碑。”每逢春日,历代官民在此祭祀,钟鼓齐鸣,旌旗飞扬,人山人海,热闹异常。

古庙植有古树,就有了历史的深度,肃穆的氛围。尧庙广运殿前,有四株老柏,且灵异不凡,颇为神奇。有一株柏抱楸,植于晋代,树高14.6米。主干底部有0.4米宽的裂缝,缝内长出一株楸树,每年四五月间,柏枝中盛开紫红花朵,蔚为奇观。还有一株柏抱槐。传说后人从西安慈恩寺移来一株槐树,栽于古柏根部空缝中,竟茁壮成长,每年夏天开出朵朵白花,芳香四溢。还有一株树冠枯枝酷似鹿角的柏树,凌霄傲立于古庙前。传说唐代在尧庙建寝宫塑像时,从附近山上跑来一对梅花鹿,站在树下嘶鸣不已,故称之为鸣鹿柏。还有一株柏树,据传系东晋高僧法显从印度引种而来。此柏昼歇夜长,树寿绵长。每到腊月夜晚,朔风吹来,柏枝沙沙作响,颇似人之笑声,故名夜笑柏。据园林专家测定,以上4株古柏,树龄均在1600年以上。

尧庙建立以来,受到天灾人祸,毁圮多次,屡毁屡建,绵延不断;惟4株奇柏始终巍然挺立于尧庙前,张扬着它们生命之坚韧,拱卫着先帝的圣殿。

交城垂柳

生活中常有邂逅相遇的意外惊喜,这也许是一种缘分。

从太原特地赶到交城县城关镇学校,是想看看校内两株已入古树摄影集的垂柳。站在绘漆一新的校门前,抬头看见华国锋亲笔题写的校名“城内完全小学校”。字迹苍劲有力,颇得颜体真传。

走进绿漆铁栅门,就看见教室前两株相距不远的姊妹柳。西侧离校门较近的一株,树高二十多米,浓叶婆娑,夏风吹来,柔软的柳枝绿浪般颠荡摇曳。树冠叶丛里有只小鸟在婉啭鸣叫,酿成“柳浪闻莺”的艺术意境。东边那株主干仅三四米高,主枝已空腐风折,从光秃树干上萌孽出来的枝枝叶叶,颇为繁密,呈蓬头散发的姿态,这里原是一座文庙,庙内开办过城内中学。后中学外迁,变成了如今的小学。两株古柳,原属庙产,所以一直保护得好,它们的树龄已达三四百年。

东边垂柳掩映着吕祖阁的影壁,上有“勤奋求知、团结向上”的华国锋题词。我站在题词前眼前忽然一亮,疑上心来:华国锋是交城人,他对这所学校如此垂爱、如此怀有感情,这儿会不会是他的母校?询问校里工作人员,果然,这里是华主席的母校。回头再细看两株垂柳,更感分外亲切:它们是文庙的见证者,闻听过华国锋少年时琅琅的读书声,亲见他在操场上和同学们一起做操锻炼。我忍不住拥抱垂柳,摄影留念。

这时校内工作人员往南一指,说“:华主席故居离校很近,才两百多米。”这更让我们喜出望外。沿着他手指的方向前行,有一南北向的小街,走到永定南路29号(原南正街14号),便见门前有交城县人民政府于2007年10月8日立的“华国锋旧居”的标示。走进小院,东侧坐北朝南两间简朴平房,就是华国锋童年和他母亲居住的地方。现住户任安峰见我们在华故居前来回照相,便热情邀请我们入内交谈。炕沿上坐下之后,安峰老人告诉我们:华国锋原名苏铸。1938年,他17岁离开这小院,到北边吕梁山上打游击,参加“中华抗日救国先锋队”,之后便改名为华国锋。我和他从小就是紧邻。华哥比我大12岁,和他相处亲热,他经常搂我、抱我,他是看着我长大的。华哥身高力大,打仗勇敢,参加游击队一年后,就当了游击队长,后又任交城县委书记、县武工队政委,所以老百姓唱出了“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交城有个华政委”这支歌。我问老任:“之后见过你华哥吗?”他笑道华哥后来官越做越大,忙呢。1949年又去了湖南,一直没机会再见。直到1991年7月,华哥、华嫂在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陪同下回来看望旧居,才重逢相见。华哥坐在这炕边,握住我的手,跟我拉家常:“你当时才三四岁,小名叫‘冬元儿’。你还记得我常带你到学校老柳树下做游戏吗?”县领导一直叮嘱我,要保留这屋子的原样,这炕、这灶不能改动。这里还是你华哥五十年前居住时的老样子。”

华主席探问了当年住在院子里的街坊邻居们的情况,聊了一个多小时,才告别他少年时代的旧居。

我对老任说:华主席在关键时刻,当机立断,和李先念、叶剑英等中央领导一起,粉碎了“四人帮”夺权阴谋,结束了十年动乱,挽救了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个有大功的人。到今年8月,他去世快3年了。我们应该铭记他、怀念他。我听警卫部队作家朋友告诉我,华国锋老实厚道,不唱高调。1959年6月庐山会议召开前夕,华国锋陪毛主席回家乡韶山。一路上华向毛汇报农村形势时说:“田瘦了,牛瘦了,人瘦了,实际产量不可能那么高了。”他始终实事求是,低调做人。就是在他当国家和党高级领导之后,仍保持平民本色,经常见他自己洗衣服,带领中南海警卫战士搞大扫除……

任安峰感慨地说:“华哥是个大好人,大功臣。小时能做他邻居,受他照顾,是我一辈子的光荣。”

当晚回到寓所,我在日记中写了这样四句话:

拜访华主席故居,

亲似回到了家里;

看到他母校垂柳,

相见情深更依依……

晋地木雕

三晋大地上一株株古树,从审美角度去欣赏,它们是一幅幅精美的木雕。时间就是雕琢它们的艺术家。如果把山西地形浓缩成一个沙盘,那么造型、结构、线条、色泽迥异的木雕们,就汇聚成一次琳琅满目的艺术展览会。

1988年夏天,我受林业部三北防护局委托,到山西采访林业状况和植树模范。当时的林业厅厅长刘清泉先生是山西林业界一面旗帜。我拜访了他,见他身材魁梧,精神矍铄,纯朴如普通劳动者,气质更像是一位学者。他对我说: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古稀树木比较多。有一类保护植物连香树,有五角枫、脱皮榆,有柑橘、桂花、无花果,有长成大树的荆条、酸枣、文冠果,更有年代久远的周柏、秦松、汉槐、唐楸、宋梅。这些古树的树龄有的几千年,有的千把年,有的几百年。它们是山西大地上的宝贵财富。我正在写一部《山西古稀树木》,把我见到的一一记录下来……

相隔23年之久,这次重来山西,终于见到了刘清泉先生撰写的这部宝书,给我的寻访和写作古树带来很多方便,我要由衷感谢他。

综合两次纵贯三晋大地的观树之行,面对疙疙瘩瘩、沧桑无比的古树们,不禁使我想起一座座健美老者的雕塑:那肌肤、那骨骼、那筋肉,那躯体,蕴涵着无穷无尽生命的伟力。曲沃县下裴庄乡有一株古银杏,树干粗壮坚实,裸露树根上的花纹和形态,宛如不同的动物。它树大根深,根深叶茂。鉴赏这株活化石般的木雕,我给它取名为“老当益壮”。交城之行,先去深山里中国佛教净土宗祖庭玄中寺。我看到主殿阶前长着一株古柏,顶端密密麻麻分长出许多小枝,一齐伸向天空。它们伴随着殿里的诵经梵音,朝天祈祝。我称这幅活的雕塑为“千手观音”。清徐县马裕乡有一株葡萄已有400多年历史,年产葡萄四五百公斤。这株葡萄主干如大蟒般盘旋在地,尾部翘起,散开成扇形的枝条,形态奇特,如“孔雀开屏”。潞城市石窟乡有一株油松,由于水土流失,分孽的树根裸露于地面达4.5米。它们像众多利爪深扎地下,既支撑着树体,又吮吸着地层深处的营养。这一奇观我称之为“根雕绝品”……

巡视形形色色的山西古树,好像参观了一次内容丰富的木雕展览。

坐在回京高速列车上,瞥见窗外太行山峡谷中几株古树,感悟到它们所以长寿,是因为藏匿于深山老林无人知晓,或生长于寺庙宫院受到精心保护;二是树质优异,生长缓慢,树龄久长;三是抗逆性强,能抵御自然界风霜雨雪雷电冰雹的打击;四是适应能力不一般,无论怎样的困境,都能随遇而安,从容应对,即所谓适者长存。

人啊,请拜古树为师!

猜你喜欢

大槐树古树山西
我省6 株古树、4 个古树群入选全国“双百”古树名单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大槐树寻根
山西叹五更
大槐树
古树炼成记
大槐树
古树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