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洋企业在华缘何会“学坏”

2011-06-20蔡玉梅

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 2011年5期
关键词:外资企业跨国公司欺诈

蔡玉梅

一向令国人高山仰止的外资企业曾经是美好的化身。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现实击碎了外资的神话传说,他们来到中国后,不再守身如玉,不再循规蹈矩,行为有失检点,有的甚至正在疯狂堕落,损害了洋企业原本美好的形象。

类似丰田、家乐福、苹果这样曾经颇具绅士风度的跨国公司,近几年来也干起了“鸡鸣狗盗”之事,在中国市场游戏中时常出“洋相”。有的不服管制,屡闯红灯,谷歌就是这样的“刺头”;有的以次充好,坑害大众,全球最大的制药公司强生2010年一年召回问题产品15次;有的行贿索贿,恶意竞争,行贿如朗讯,索贿如力拓;有的偷税漏税,牟取暴利,连在手机市场中强势推进的诺基亚也学会了偷税;还有的搞虚假广告、恶意抢注,如西门子抢注中国品牌海信的商标Hisense。

外资在中国市场之所以嬗变,发生“异化”,既有中国的环境因素,更有其本身利令智昏、掠夺成性的动因。洋企业正走下令人顶礼膜拜的神坛,退去耀眼炫目的光环。

中国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像丰田这样的跨国公司,中国汽车监测部门疏于管理,如果不是美国人首先发难,丰田在中国的故障车还不知要在马路上“横行”多久。中国监管部门的敬业精神在打折扣,有的部门被外资收买,搞“猫鼠同盟”,对外企的欺诈经营睁只眼闭只眼,装聋作哑,缺少为国民消费者请命的责任感,比如郑筱萸时代的国家药监局,吃外资企业回扣,大肆放门,让欧美药品潮水般涌进中国药业市场。

中国人维权意识差。表面上看,是外资企业歧视中国消费者,比如苹果手机在质保上搞双重标准,实质上是中国消费者维权意识太薄弱,多数消费者怕“惹事”,得过且过,息事宁人,只要产品过得去就行,将就着也能凑合。因此助长了外企的欺诈心理,不把中国消费者的利益当回事。

国际化走偏了本土化。据说,跨国公司行贿偷税是学习中国市场的潜规则,入乡随俗,走本土化之路,与中国国情“灰色接轨”,比如家乐福搞价格欺诈,这是对跨国公司本土化的曲解。作为“师傅”,跨国公司却学习“学生”身上的坏毛病,不是智商有毛病,就是居心叵测。

牟取暴利的冲动。中国是个庞大的市场,外资馋涎欲滴。为了牟取暴利,跨国公司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诚如马克思所言:当利润达到100%的时候,他们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当利润达到300%的时候,他们敢于冒绞刑的危险。从跨国公司一系列有悖市场诚信和商业道德的行为来看,他们原本就是贪婪的经济动物。

职业经理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平心而论,外资在中国搞歪门邪道,有许多是其职业经理人既“洋买办”所为,比如力拓案涉嫌的澳方的4个案犯,他们是清一色的职业经理人。他们很想一口吃成胖子,既想在铁矿石谈判中居高临下,抬高价格,制造“政绩”,讨老板欢心,又要借机敛财,索贿受贿,假公济私。

任何资本和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跨国公司在中国嬗变堕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在守法环境上确实大有漏洞可钻。但中国并不是一个大染缸。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法制逐渐完善,市场游戏规则也逐步跟国际惯例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弊端将被革除,滋生腐败的温床也将被铲除,兴利除弊,大势所趋。中国已不是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代,日益强大的中国正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市场日趋成熟完善,不是任人杀伐的屠宰场。

我们欢迎跨国公司,我们的各级政府对跨国公司可谓“宠爱有加”,我们的民众对跨国公司更是高看一筹。中国欢迎跨国巨头们来华投资做生意,但中国的消费者也在日益觉醒,不会把兜里的钱轻易抛给跨国公司。

圣经曰:“上帝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洋企业这些劣迹丑闻,将其诚信大打折扣,疯狂堕落的最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受到损害的不仅仅是中国消费者,等待他们的将是信誉扫地,市场萎缩。

猜你喜欢

外资企业跨国公司欺诈
关于假冒网站及欺诈行为的识别
关于假冒网站及欺诈行为的识别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外资企业在中国国内价值链中的采购结构及产出用途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穿透虚假外资企业的“包装外衣”
浅谈外资企业收购民营企业的成败因素
网购遭欺诈 维权有种法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外资企业在生产环节对环境影响的比较研究——基于2001~2012年面板数据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