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北丘陵区旱地苎麻品种筛选研究

2011-06-14揭雨成崔国贤邢虎成鲁雁伟

作物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株率多倍体苎麻

王 栋,揭雨成,崔国贤,邢虎成,鲁雁伟,梅 坤

(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长沙410128)

苎麻为荨麻科(Urticaces)苎麻属(Boehmeria Jacq.)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是中国主要纤维作物及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中国长江流域是苎麻主产区,一般年收三次。山地、丘陵地区往往因夏、秋干旱使二、三麻严重减产甚至失收。随着人均耕地日益缩小和粮麻争地矛盾的日趋突出,平原湖区苎麻种植必然要转向山丘区。因而,筛选出高产抗旱的苎麻品种已成为生产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1,2]。在旱地苎麻品种筛选研究方面,国内外报道不多。本研究对湖南常德丘陵区旱地土壤的 11份苎麻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比较,为湖南丘陵区苎麻种质资源的高产和抗旱性鉴定积累资料和经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材料: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提供的12份苎麻材料。分别为:湘苎2号(CK)、湘苎X1、湘苎X2、湘苎X3、湘苎X4、湘苎X5、湘苎X6、湘苎X7、湘苎X8、中苎1号、多倍体1号、芦竹青。2004年8月移栽麻蔸,2005年6月中旬收获第1季破秆麻,8月中旬和10月中下旬正常收获2季麻;2006年6月中旬、8月中旬和10月中下旬正常收获3季麻;2007年6月中旬、8月中旬正常收获2季麻。

1.2 方法

实验地点:湖南省桃源县黄甲铺乡。12份材料在2004年8月栽种,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3次重复,共36个小区,试验小区随机排列,试验地总面积510 m2。2005~2007年在每季麻工艺成熟期,每个小区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麻10株,测量其株高、茎粗、皮厚,小区有效株与无效株,称量小区鲜皮重与干重求平均值,计算有效株率、鲜皮出麻率和称量小区产量。

有效株率(%)=有效株数/总株数×100%;鲜皮出麻率(%)=原麻干重/鲜皮重×100%;数据整理分析采用Excel2003和DPS7.0统计软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苎麻不同种质农艺性状和产量的比较

11份供试材料及CK的主要农艺性状在三年7季麻的平均表现见表1。11份种质及CK的株高范围在117~158 cm之间,其中中苎1号最高为157.3 cm,湘苎X7最低为117.3 cm;11份材料的茎粗变化较大,在0.76~1.17 cm 之间,多倍体1号最粗,为1.17 cm;11份材料的皮厚集中在0.068~0.098 cm之间,中苎1号最厚为0.098 cm;11份供试材料有效株率较高,在64.00%~85.13%之间,中苎1号的有效株率最高,为85.13%;鲜皮出麻率芦竹青最高为16.21%,最低为湘苎X6的11.56%;与对照湘苎2号相比,中苎1号、多倍体1号、湘苎X5和湘苎X3的产量相对较高。其中中苎1号产量最高,最低为湘苎X8。

表1 2005~2007年各材料7季麻农艺性状及产量

产量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中苎1号、多倍体1号产量极显著地高于湘苎2号,湘苎X5、湘苎X3产量高于湘苎二号,但不显著。湘苎X2、湘苎X4、湘苎X6、湘苎X1、芦竹青、湘苎X7、湘苎X8的产量均极显著地低于湘苎二号。

2.2 不同年份苎麻种质产量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2005~2007年的苎麻产量变化较大。2006年二、三麻的产量均高于2005年二、三麻的产量,这是因为第一年的苎麻破杆,产量一般都比较低,第二年产量会有一定幅度的上升。2007年头、二麻各种质产量较2006年头、二麻的产量都有所下降,但是中苎1号与多倍体1号的头麻产量在2007年分别上升了17.0%和29.3%。与CK相比11份材料中,产量最低的是湘苎X8,而且是3年连续产量最低,7季麻总产量仅1 532.55 kg/hm2;最高的中苎1号,7季麻总产量为7 788 kg/hm2。产量多重比较显示,2005年中苎1号、多倍体1号、湘苎X5和湘苎X2的产量显著高于CK;2006年中苎1号、多倍体1号和湘苎X5的产量显著高于CK;2007年中苎1号、多倍体1号、湘苎X5和湘苎X3的产量显著高于CK。

表2 不同季别苎麻种质产量(kg/hm2)

3 结 论

通过3年的小区试验,筛选出产量高于对照的品种4份(产量大于5 144.85 kg/hm2),分别是中苎1号、多倍体1号、湘苎X5和湘苎X3;产量较低的种质4份:湘苎X1、芦竹青、湘苎X7、湘苎X8。高产种质1份:中苎1号(总产量达到7 788 kg/hm2;稳产品种1份:多倍体1号。这些苎麻品种可以作为丘陵区旱地苎麻栽培技术的研究材料,为进一步研究湘北丘陵区旱地苎麻栽培技术打下基础。

中苎1号产量最高,但各季麻产量并不均衡,三麻与头麻、二麻的产量差距较大;多倍体1号产量仅次于中苎1号,但各季麻产量相对均衡,各季间的产量差距不大。由于当地山丘区土地肥力较为瘠薄[3~7],还有当地的种植习惯,三季麻分别较正常收获时间晚了7~10 d左右。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苎麻产量有所偏低。

[1]李宗道. 苎麻生理生化与遗传育种[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20-26.

[2]李宗道. 苎麻高产栽培技术[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3]杨锦琏, 杨曾盛. 遮荫对苎麻生长发育及纤维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J]. 中国麻作, 1988,(3):22-27.

[4]李元沅, 刘觉民. 苎麻土壤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组成[J].湖南农学院学报, 1989,(增刊):60-68.

[5]吴红玉, 田小鸿, 侯永辉, 等. 基于田块尺度的土壤肥力模糊评价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1422-1431.

[6]朱该, 胡世瑗. 苎麻纤维细度与生长期关系的探讨[J].中国麻作, 1986,(1):31-32.

[7]严文淦, 揭雨成, 王朝云, 等. 武陵山区优质高产苎麻生态条件与栽培技术研究[J]. 中国麻作, 1991,(1):10-15.

猜你喜欢

株率多倍体苎麻
2021年大通县油菜三甲害虫药效防治试验报告
药用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施用有机肥对不同品种苎麻光合特性的影响
0.3%丁子香酚可溶液剂防治韭菜疫病田间药效试验①
“富硒多倍体蒲公英新品系”在太谷区试种成功
肝细胞多倍体发生机制及其与肝细胞癌形成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澳洲坚果杂交子代开花调查分析
2018年泰山东麓和南麓甜樱桃主产区冻害情况调查
苎麻叶面积测定方法比较研究
悬铃叶苎麻基因组DNA的六种提取方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