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江水利枢纽水工模型试验研究

2011-06-12马建伟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1年5期
关键词:溢流坝段表孔溢流坝

卓 淳 马建伟 赵 俐

(广西桂林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西桂林 541001)

1 工程概况

桂林市川江水利枢纽是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之一,位于漓江上游支流川江上,工程的开发任务是以城市防洪和生态环境补水为主,结合发电等综合利用。工程防洪保护对象主要为桂林市城区,兼有对漓江沿岸的防洪减灾作用;工程枯水期向漓江补水,是实施漓江生态环境补水的重要水源工程。

川江水利枢纽拦河坝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由左岸非溢流坝段、右岸非溢流坝段和溢流坝段组成。坝顶总长259m,坝顶高程278.00m,坝顶宽8m,最大坝高83m。(大坝下游立视见图1)拦河坝上游面210.00m高程以上为铅直面,220.00m高程以下坝坡为1∶0.2。左、右岸非溢流坝段下游坝坡为1∶0.8,起坡点高程270.00m,270.00m高程以上为铅直面。

溢流坝段位于大坝中部靠左岸,长34.0m,布置2个表孔和1个中孔联合泄洪。表孔采用开敞式WES型实用堰,堰顶高程266..00m,每孔净宽10m,堰面曲线为Y=0.09478X1.836,溢流坝段下游面坡度为1∶0.8。溢流坝泄洪采用挑流消能型式,反弧段半径为25m,挑射角25°,鼻坎高程226.34m。堰顶设弧形工作闸门。中孔布置在表孔中墩下部,进口底高程244.00m,孔宽4.0m,底坡i=0,进口段顶曲线采用椭圆曲线,进口底部前沿为圆弧曲线,半径2m,进口两侧前沿为椭圆曲线,平板事故检修闸门设在进口段之后,孔口尺寸为4.0×5.5m (宽×高),出口端设压坡段,坡度为1∶4,后接弧形工作闸门,闸门孔口尺寸为4.0×4.5m (宽×高)。溢流坝段表孔边墩厚度为2.5m,中墩厚9.0m。

水库正常蓄水位为274.00m,设计洪水位 (P=1%)275.00m,防洪高水位为275.00m,校核洪水位为 (P=0.1%)275.17m,汛限水位263。31m,发电死水位为244.00m,水库死水位为230.00m。在设计洪水位时的最大下泄流量为598m3/s,相应下游水位214.64m,校核洪水位时最大 下 泄 流 量 为 1463.5m3/s,相 应 下 游 水 位217.18m;中孔在汛限水位263.30m时的下泄流量不小于100m3/s。30年一遇洪水时下泄流量为474m3/s,相应下游水位为214.17m。

2 实验目的

本试验拟通过水工断面模型试验及整体模型试验,研究泄水建筑物流态、泄流能力、体型优化、消能效果、下游河床冲刷和防护措施,验证枢纽布置方案的合理性,并针对试验中存在问题提出修改意见,为初步设计提供技术依据。

中孔断面模型试验目的为:研究中孔进、出口体型对中孔泄流的影响,优化中孔进、出口体型;验证泄流能力;量测水面线、流速及压力分布;研究大坝下游冲抗深度,观测下游消能区流态;评价工程安全性。

整体模型试验的目的为:在中孔断面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中孔出口体型;研究表孔闸墩体型对泄流的影响,验证泄流能力;量测水面线、流速及压力分布及大坝下游冲抗深度;研究中、表孔单独泄洪及联合泄洪情况下下游冲抗深度、流态;观测各种泄流工况下游消能区流态;优化反弧半径、鼻坎高程、挑射角,研究下游防护措施,评价工程安全性。

3 下游河床岩石的抗冲性能

溢流坝段布置于河床偏左岸,坝基主要置于弱风化D2y3、D2y4岩层,岩性为砂岩、细砂岩局部夹泥岩,岩石坚硬,力学强度高;消力池下游冲刷区内开挖及出露基岩为D2y3、D2y4岩层,岩性为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局部夹泥岩,岩石坚硬,力学强度高。允许抗冲流速:砂卵石1~1.5m/s,强风化2~3m/s,弱风化4~5m/s;冲刷系数:砂卵石1.8,强风化1.3,弱风化1.1。

4 断面模型试验

4.1 模型设计与制作

川江水利枢纽溢流坝断面模型试验在室内玻璃水槽中进行,玻璃水槽宽60cm,高1.8m,长20m。根据玻璃水槽尺寸,模型模拟34m长的溢流坝段,模型几何比尺选用1∶56.7,断面模型按重力相似设计为正态模型。模型坝体、闸墩和消力池用水泥浆刮制,过水表面均进行烫蜡处理。地形用1∶2.5水泥砂浆抹面,模型精度及相似性满足试验要求。

4.2 溢流坝泄流能力

4.2.1 溢流坝泄流能力试验及成果分析

本工程溢流坝的主要任务为宣泄洪水,降低水库运行水位,保证水库按预定的运行调度方案运行,确保水库在汛限水位263.31m时下泄流量不小于100m3/s,并具有排污、排漂功能。根据溢流坝泄流任务,设计采用表孔与中孔联合泄流方案,溢流坝工程布置图见图1。试验模型上游地面高程按205m高程模拟,溢流坝下游地形按207.63m高程模拟。

敞泄各级洪水流量工况下,泄流能力试验结果见表1和图2。

断面试验结果表明,从试验结果来看,上游水位的试验结果和设计值低0.00~0.40m,说明模型试验的过水能力和设计计算值相近,高水位时大于设计值,设计方案满足要求。

表1 表孔与中孔联合泄流方案的泄流能力试验结果

4.2.2 溢流坝中孔泄流能力试验及成果分析

在汛限水位263.31m下,关闭表孔,在中孔全部开启和局部开启3m、2m、1m时的泄流能力试验结果见表2,图3。

从表2可看出,中孔在汛限水位263.31m时下泄流量为262m3/s,满足汛限水位下设计下泄流量不小于100m3/s的要求。此外,各开度下中孔的流量系数试验值均在正常范围。

图1 表孔与中孔联合泄流的泄流能力曲线

图2 中孔泄流能力试验曲线

4.2.3 流态分析

(1)表孔与中孔联合泄流

①Q=1463.5m3/s(校核工况)。坝前水流较为平静,没有出现旋涡等不利水流现象;水流经过表孔堰顶后平顺下泄,堰面水流分布均匀;中孔下泄水流底部脱离下游坝面,水流坠落点在溢流坝反弧段的最低点处,没有出现水流反射现象;中孔出流横向扩散不明显。由于受中孔下泄水流的影响,表孔下泄水流被挤向两侧,造成表孔和中孔的水流汇合后,两侧的水深大于中间,两侧的水面低于导墙顶,但有水花翻越导墙。水流经挑坎末端处向下游方向挑射,并向两侧展开,下泄水流水舌挑距约为94cm,水流在冲坑内翻腾旋滚强烈,冲坑下游水流较平顺。

②Q=598m3/s(设计工况)。坝前水流较为平静,没有出现旋涡等不利水流现象;水流经过表孔堰顶后平顺下泄,堰面水流分布均匀;中孔下泄水流脱离下游坝面,水流坠落点在溢流坝反弧段的最低点附近,没有出现水流反射现象;中孔出流横向扩散不明显。表孔和中孔的水流汇合后,两侧的水深大于中间。水流经挑坎末端处向下游方向挑射,并向两侧展开,下泄水流水舌挑距约为79m,水流在冲坑内翻腾旋滚强烈。

③Q=474m3/s(消能防冲工况)。坝前水流平静,没有出现旋涡等不利水流现象;水流经过表孔堰顶后平顺下泄,堰面水流分布均匀;中孔下泄水流没有完全脱离下游坝面,水流坠落点在溢流坝反弧段的上游侧。水流经挑坎末端处向下游方向挑射下泄水流挑距约为57m,水流在冲坑处翻腾旋滚强烈,冲坑下游水流平顺。

④Q=296m3/s。上游水位与溢流堰顶即表孔底部平齐,无水流从表孔溢出,单独由中孔泄流,中孔进口水流均较为平静,中孔出流没有脱离下游坝面,水流坠落点在直线段与反弧段连接处附近,水流经挑坎末端处向下游方向挑射,挑坎处水流稳定,在挑射过程中逐渐向两侧展开,下泄水流水舌挑距约为37m,水流在冲坑处形成轻微的旋滚,冲坑下游水流向平顺。

(2)中孔独立泄流

在汛限水位263.31m下,关闭表孔,中孔全部开启和局部开启3m、2m、1m时的泄流态如下:

①中孔全开。中孔进口水流均较为平静,中孔下泄水流没有完全脱离下游坝面,水流坠落点距离中孔出口水平距离约19.8m,水流经挑坎末端处向下游方向挑射,并向两侧展开,下泄水流水舌挑距约为57m。

②中孔开3m。中孔进口水流均较为平静,中孔下泄水流没有脱离下游坝面,水流坠落点距离中孔出口水平距离约19.8m,水流经挑坎末端处向下游方向挑射,并向两侧展开,下泄水流水舌挑距约为50m。

③中孔开2m。中孔进口水流均较为平静,中孔下泄水流没有脱离下游坝面,水流坠落点距离中孔出口水平距离约23m,水流经挑坎末端处向下游挑射,挑距约为42m。

④中孔开1m。中孔进口水流均较为平静,中孔下泄水流紧贴下游坝面,水流经挑坎末端处向下游方向挑射,挑距约为28m。

4.3 动床冲刷试验

本次动床冲刷试验采用散粒体制作动床模型,根据设计方提供的河床基岩抗冲流速3~4m/s,按照伊兹巴什公式计算,取冲料当量粒直径为5~10mm。试验的冲刷时间不少于3h。

分别取30年一遇消能防冲建筑物的设计洪水标准(Q=474m3/s)、溢流坝100年一遇设计洪水(Q=589m3/s)、汛限水位263.31m 下中孔敞泄(262m3/s)三个工况进行动床冲刷试验。

试验结果见表3,下游冲刷情况见图3、图5。

表3 断面模型试验最大冲坑深度表

图3 下游河床冲淤图(Q=598m3/s)

图4 下游河床冲淤图(Q=474m3/s)

图5 下游河床冲淤图(Q=262m3/s)

从测试的三个流量来看,下游冲坑深度随下泄流量加大而增加,冲坑深与水舌挑距的比值均小于规范值1/2.5,故冲坑不危及大坝的安全。

5 结论

(1)泄流能力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表孔与中孔联合泄流方案时,上游水位的试验结果较设计值略低,说明模型试验的过水能力和设计计算值相近,高水位时略大于设计值,泄流设计方案满足要求。(2)中孔泄流能力试验结果表明,中孔在汛限水位263.31m时闸门全开的下泄流量为262m3/s,满足汛限水位下设计下泄流量不小于100m3/s的要求。

(3)30年一遇消能防冲建筑物的设计洪水标准(Q=474m3/s)、溢流坝100年一遇设计洪水(Q=589m3/s)、汛限水位263.31m 下中孔敞泄(262m3/s)三个工况的动床冲刷试验结果表明,下游冲坑深度随下泄流量加大而增加,冲坑深与水舌挑距的比值均小于规范值1/2.5,冲坑不危及大坝的安全。

1 《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L319-2005)

2 川江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桂林:桂林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2009

3 《川江水库水工模型试验研究》,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09

猜你喜欢

溢流坝段表孔溢流坝
变化水位下某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扬压力研究
动荷载作用下混凝土重力坝应力及稳定性分析
金沙水电站泄洪消能设计研究
表孔位置对弧门支承结构应力的影响研究
周至县黑河水库重力坝设计
某水电站溢流坝设计及结构计算
新桥水库溢流坝设计探讨
亭子口水利枢纽表孔弧门及液压启闭机的安装
阳江上水库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分析
山羊溪水电站溢流坝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