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州市近十年稻纵卷叶螟重发原因浅析及防治对策

2011-06-09陈观浩刘祖建梁盛铭朱庆春王春霞

环境昆虫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虫源卷叶螟测报

陈观浩,刘祖建,梁盛铭,朱庆春,王春霞

(1.广东省化州市病虫测报站,化州 525100;2.广东省化州市气象局,化州 525100;3.广东省化州市中垌农业技术推广站,化州 525144)

化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为典型的双季稻区,常年种植水稻面积5.11万hm2左右,为广东省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是影响化州市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 (陈观浩,2004),与稻飞虱合称为水稻两迁害虫。近10多年来,由于境外虫源地 (翟保平和程家安,2006)、化州市耕作制度的改变 (陈观浩等,2006)及气候变化以及种植作物品种变化等方面的原因,稻纵卷叶螟在化州市危害面积日益扩大,危害加剧,暴发频次显著增加,给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和重大的损失。化州市常年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2.71万hm2·次以上,经防治后仍损失稻谷840t左右,大发生年发生面积可达6.2万hm2·次以上,经防治仍损失稻谷3092 t左右。

为了明确稻纵卷叶螟的灾变规律,进一步提升稻纵卷叶螟防控水平,本文根据历史资料探讨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分析其猖獗成灾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1 材料与方法

1.1 虫情及气象资料

虫情资料包括1991-2010年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资料 (田间发生为害情况调查以及发生期、发生程度等方面的资料)。参照《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办法》(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1981)和《稻纵卷叶螟测报调查规范》(GB/T 15793-1995)(廖皓年等,1996),开展田间发生为害情况调查和发生程度分级。同期的气象资料来源于化州市气象局。

1.2 数据分析方法

使用t测验和相关分析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在Excel软件上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生特点分析

2.1.1 发生期显著提前

根据田间系统调查资料,2001~2010年 (简称近10年,下同)2代稻纵卷叶螟田间成虫始盛期平均值为4月26日,比1991~2000年 (简称前10年,下同)田间成虫始盛期平均值的5月4日提早8d,差异达显著水准 (t=2.211,df=18,p=0.039),也就是说,近10年其始盛期较2000年之前的10年平均值有显著差异 (表1)。

2.1.2 次害代发生重,重发世代增多

过去3代是早稻主害代,但近10年来,1代、2代发生严重,尤其是2代,出现2~3代多发型。前10年2代、3代平均自然卷叶率分别为23.0%、16.1%,已开始出现2代重于3代的趋势,但统计检验差异未达显著水准 (t=1.014,df=18,p=0.324)。而近10年2代、3代平均自然卷叶率分别为40.6%、22.8%,统计检验2代极显著重于3代 (t=3.122,df=18,p=0.006),表明次害代(2代)明显超过3代 (表2)。

表1 1~3月平均气温与2代稻纵卷叶螟成虫始盛期和发生程度的关系Table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thly average temperature(Jan.~Mar.)and the beginning of peak of the 2nd generation adult rice leaf folder and its occurrence degree

表2 不同时期2代与3代稻纵卷叶螟卷叶率Table 2 Leaf rate of the 2ndand 3rdgeneration leafroller in different period

从表2还可看出,近10年2代平均自然卷叶率(40.6%)明显高于前10年同代卷叶率(23.0%),统计检验差异达极显著水准 (t=2.903,df=18,p=0.009),这种强劲势头一直持续到现在,不少年份2代,甚至个别年份 (如2002、2004年)1代达到或超过防治指标,次害代暴发成灾时有发生,并首次出现2代大发生、1代中等发生 (表中未给出)的记载。

2.1.3发生面积大,重发频率高

近10年来,稻纵卷叶螟在本市持续偏重以上发生,年均发生面积3.08万hm2·次,较前10年平均值增加0.90万hm2·次。2001~2010年的10年间,稻纵卷叶螟重发生 (4级以上,下同)的年份有10年,年重发率达100%;在10年共70(1年发生7代)个代次中,重发的代次有17个,代次重发率24.3%。而在前10年时间里,重发的只有5年,年重发率为50%,同样在10年共70个代次中,重发的代次有7个,代次重发率10.0%。近10年与前10年相比,年重发率增加50.0个百分点,代次重发率增加14.3个百分点。说明近10年稻纵卷叶螟发生危害无论在发生频率上或是在发生程度上,均大大超过了前10年。

2.2 重发原因分析

2.2.1 气候条件

2.2.1.1 冬春变暖,有利稻纵卷叶螟越冬

据化州市气象部门统计,近10年冬春 (1~3月)各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5.6、18.0、20.2℃,分别较常年 (1959~2000年均值,下同 )偏高0.2、1.7、0.6℃,1~3月平均气温17.9℃,较常年同期偏高0.8℃,较前10年同期偏高0.3℃。在近10年中,有8年冬春气温高于常年均值,有1年正常偏低,仅1年明显偏低。由于冬春变暖,有效积温增加,一方面扩大了稻纵卷叶螟的越冬范围,增加越冬基数,另一方面导致农作物物候提前,这使得害虫发生期相应提前,重发世代数相应增加。由1991~2010年资料统计分析表明,1~3月平均气温与2代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 r=0.447(p=0.048<0.05);与2代稻纵卷叶螟成虫始盛期呈极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r=-0.747(p=0.000<0.01)(表1)。

2.2.1.2 5~6月降雨偏多,有利早稻稻纵卷叶螟发生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降雨利于稻纵卷叶螟种群的迁入与繁殖。统计分析1991~2010年气象资料表明,20年间2代重发生以上的12年中有7年的5月 (2代发生期)降雨量(256.3~868.6 mm)接近或超过常年均值(272.3 mm);3代中等发生以上的8年中有5年的6月 (3代发生期)降雨量 (357.1~593.0 mm)超过常年均值 (282.2 mm)。进一步通过降雨量与各年2代、3代蛾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5、6月降雨量分别与2代、3代高峰期667m2蛾量相关系数显著,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480(p=0.032<0.05)、r=0.538(p=0.014<0.05)。

2.2.1.3 7~9月降雨量偏多,有利晚稻稻纵卷叶螟的迁入和滞留

7月中旬~下旬,降雨量和雨日较多年份,有利本地稻纵卷叶螟成虫滞留,也有利于晚稻秧苗生长和适宜该虫的发生;8月,5代稻纵叶螟成虫迁入期和繁殖期,降雨量偏多,有利于该害虫多次、不断地迁入和繁殖,而不利于防治;9月上~中旬,6代成虫羽化盛期,降雨量偏大,雨日偏多,有利本地成虫滞留和北方虫源回迁及繁殖,加重发生为害 (表3)。

表3 化州市近10年晚稻稻纵叶螟重发生年份7~9月降雨量Table 3 The rainfall of the Huazhou city in recent 10 years(Jul.~Sep.)

2.2.2 种植方式的改变

稻纵卷叶螟成虫有很强的趋嫩绿产卵习性。化州市近10年大力推广抛秧栽培技术,该技术面积一直占种植面积80%左右。抛秧水稻秧龄短,叶色嫩绿,分蘖快、分蘖多,长势强,十分有利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作者调查研究表明,2代、3代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均以抛秧稻重于移栽稻,抛秧稻分别为移栽稻的1.56倍和2.25倍。以上差异分别达到显著水准 (t=2.518,df=12,p=0.027)和极显著水准 (t=5.871,df=12,p=0.000)(陈观浩等,2006)。此外,抛秧稻大田期相对延长10 d,早稻于5月上旬,晚稻于8月下旬进入分蘖盛期,与稻纵卷叶螟迁入高峰期相吻合。

2.2.3 抗药性增强

一是抗药性增强。过去,甲胺磷因为其内吸性好,能杀灭高龄稻纵卷叶螟幼虫,且价格低廉,而被广泛用于稻纵卷叶螟的防治长达20多年。但连年多次使用同一种 (或一类)杀虫剂容易使稻纵卷叶螟产生抗性。作者2006年试验表明,每667 m2用50%甲胺磷乳油150 mL,杀虫效果仅61.8%,保叶效果仅63.0%(陈观浩等,2007)。同时,2007年甲胺磷被禁用后,一般使用毒死蜱、阿维菌素防治稻纵卷叶螟,但这些农药价格较贵,农民不易接受,农民只好继续使用防效较低的杀虫双等,如果再遇上阴雨天气,那防治效果就更差了。二是在生产上农民对次害代 (2、5代)不习惯防治,加上1~2代稻纵卷叶螟发生期提早,不少年份是边插 (抛)边卷叶,农民轻视防治,导致残留虫量明显偏高,加重为害。

3 防治对策

3.1 加强虫情监测

稻纵卷叶螟是迁飞性、暴发性害虫,发生程度受虫源 (本地虫源与迁入虫源)、气候条件和食料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必须加强虫情监测,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虫情监测要实行二结合,即田间赶蛾与虫、卵调查相结合,系统调查与普查相结合,及时掌握害虫发生动态,尤其在5~6月、8~9月,若出现较大降雨量或台风雨天气,外地虫源随台风雨大量迁入,高温高湿气候,利于发生为害,要严密监控。此外,凡是暖冬的年份,3~4月必须增加对田外虫源的调查,为稻田卵和幼虫调查提供预警作用。

3.2 调整防治策略

根据近年来稻纵卷叶螟在化州市的发生危害特点以及在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防治策略由“重治当代”调整为“治上压下,狠治当代”。在1、2代迁入早、迁入量大、发生条件有利的年份,要重视1、2代的防治工作,达到既控制当代为害,也压低下代本地虫源量及发生程度的目的。

3.3 加强农业防治

一是稻草还田。早稻收割后,及时将稻草扎、碾碎,并翻犁耙沤,减少5代的虫源基数。二是选用抗虫高产、优质水稻品种。三是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科学用水,做到基肥足、早追肥,避免偏施、迟施氮肥。够苗及时晒田,减少无效分蘖,增大田间通风透光性,使水稻生长健壮,减轻受害程度。四是尽可能使播栽期相同,以减少苗情的复杂性,恶化食料条件,缩短为害时间,同时有利于集中防治,控制虫源基数。

3.4 化学防治

3.4.1 施药适期和药剂选择

施药适期要掌握在幼虫孵化盛期至1龄幼虫高峰期,以提高防治效果。推广高效低毒低残农药,主要推广阿维菌素、毒死蜱、氟虫腈等单剂或复配制剂。笔者通过2006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用1.8%阿维菌素乳油50 mL、48%毒死蜱乳油100 mL于1~2龄幼虫高峰期施药,杀虫效果分别为89.7%、86.5%,保叶效果 (药后15d)分别为90.3%、87.9%(陈观浩等,2007)。

3.4.2 改进施药技术

在施药技术上要做到水量足,用药液量达到60kg/667 m2,并且提倡细喷,弥雾要注意全面喷到,尽量不要粗喷雾。其次是防治稻纵卷叶螟时经常遇到阴雨天气,要做到适期施药,必要时要抢雨隙用药,喷药时如遇下雨,待天晴后要立即补喷,施药期田间要保持浅水层。

References)

Chen GH,2004.Forecasting fo occurrence degree of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by analysis of periodicity.Entomological Knowledge,41(3):258-260.[陈观浩,2004.利用周期分析法预测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程度.昆虫知识,41(3):258-260]

Chen GH,Liu RQ,Zhang YZ,2006.Occurrence of disease on throw cultural rice and its control techniques.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12(2):50,72.[陈观浩,刘瑞强 ,张耀忠,2006.抛秧栽培水稻病虫发生特点及控制技术.安徽农学通报,12(2):50,72]

Chen GH,Chen SL,Liang SM,Zeng C,Chen XJ,Liu RQ,2007.Six kinds of insecticides against leaf roller and field trials.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3:51-52.[陈观浩,陈少兰,梁盛铭,曾春,陈喜娟,刘瑞强,2007.6种杀虫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广东农业科学,3:51-52]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crop pest forecasting statio,1981.The Main Crop Pests Forecasting Methods.Beijing:Agriculture Press.72 -86.[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1981.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办法.北京:农业出版社.72-86]

Liao HN,Tang JY,Wei J,Zeng HG,1996.Rules of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for the rice leaf-roller(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Beijing:China Standards Press,1-14.[廖皓年,汤金仪,韦江,曾汉光,1996.GB/T 15793-1995.稻纵卷叶螟测报调查规.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14]

Zhai BP,Cheng JA,2006.Summary of two primary migratory pests of rice proseminar in 2006.Entomological Knowledge,43(4):585-588.[翟保平,程家安,2006.2006年水稻两迁害虫研讨会纪要.昆虫知识,43(4):585-588]

猜你喜欢

虫源卷叶螟测报
太仓市近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及防治进展
棉大卷叶螟识别与为害症状
血吸虫来源的miRNA通过靶向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Ⅲ促进宿主肝纤维化
夸夸咱们的测报员
贵阳市烟仓烟草粉螟消长动态及虫源分析
浅谈林业有害生物测报与防治
不同地理种群稻纵卷叶螟的解毒酶活性及对药剂的敏感性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在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
5%环虫酰肼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评价
性诱剂在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测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