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译者主体性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2011-06-08张玉姗

青年文学家 2011年2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

张玉姗

摘 要:林语堂深受中国传统价值观及西方思维方式的影响,林语堂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以及他对中英两种语言的掌握为他在翻译方面的造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本文着重从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说明译者的主体性,尤其是译者的个人价值观、审美观,翻译目的,翻译思想等影响着译者的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关键词:译者主体,文本选择,翻译策略

林语堂从儿时起便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他的文化观中,儒教、道教、基督教的思想与中西方的文化思想互相融合,这种融合源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受教育的经历,显示了中西文化对其一生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林语堂把多部英文作品翻译成中文并介绍到中国。他传承了中国文化中的精华,同时也清楚地看到了它的糟粕。林语堂也通过他的英文作品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为实现其翻译目的总是会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即译者在翻译中主体性的发挥,而译者的文化取向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翻译文本和策略的选择以及其翻译思想。译者的价值观、文化观、审美观等个人因素会始终影响到翻译文本的选择。作为文化交流活动的翻译必然受制于主流意识形态,受制于主流文化发展的需求。译者是文化语境的产物,译者的翻译态度、翻译思想和翻译文本的选择等都会受到译者所处时代及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格局的影响。而且据操纵派翻译观认为翻译就是译者在译入语国家的而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操纵下所进行的一种改写活动。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分析,赞助人、主流意识形态及诗学都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所处的外在客观环境及条件的制约,体现了译者的受动性。译者作为翻译翻译主体,除了受动性一面外,还有其能动性的一面,两者不可割裂。

林语堂的翻译始自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当时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浪潮,林语堂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译介了不少外国文学作品。他的英文写作和英译中国经典著作也深深地受制于其“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观念的影响。林语堂的写作和翻译中心转向了“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在以后的30年里他主要用英语进行创作,而翻译也以汉译英为主。《浮生六记》中沈复所描述的是闲适的田园生活,这恰好与西方读者的生活期待视野相契合。英译《浮生六记》把中国人的情感、思想以及生活传给西方读者,让他们能够了解和欣赏,并以此宣扬中国人旷怀达观的人生哲学和闲淡舒适的东方情调。

在译作中能体现译者的文化意识,对原作的理解阐释,译者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沈复以简洁朴实的笔调追忆了他与妻子曾经有过的恬淡生活, 反映了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文人虽然穷困潦倒、历经磨折却仍然热爱自然、追求真美的旷达胸怀。林语堂也为这对伉俪的最悲惨同时又是最活泼快乐的生活而深受感动,将其译为英文。《浮生六记》所描述的人生观与林语堂的人生哲学也不谋而合。因为他崇尚自然,呼唤简朴的生活。促使林语堂选译《浮生六记》的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文中沈复的妻子陈芸。林氏在《浮生六记》译者序的第一句就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这激起了他想要将这一传统的中国女性展现在西方读者面前的强烈愿望。

林氏发表的《论翻译》主张凡可以助译文之明畅,或使合于艰深典雅,毕肖古人的主旨,译者无不可为。”在他看来,要做好翻译工作,译者必备的修养是“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译事上的训练”。 林语堂的“通顺、美”的翻译标准强调了译者对译语读者和艺术的责任,这从理论上强调了译者的主体地位。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的目的是为了娱乐和取悦译语读者,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他以学贯中西的底蕴,“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既把艰深的中国文化通俗地介绍给世界,也把先进的西方文化传播给中国大众。因此林氏在翻译的过程中他并未将自己拘泥于归化或异化某一种翻译策略,而是二者并用,时而运用异化法以保留原语文化以满足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好奇, 时而使用归化法以与西方读者思维方式保持一致或为了契合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期待。

译者为了照顾读者阅读需求,以与西方读者的思维方式保持一致,为了避免意义表达的含混不清造成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的西方人的误解采用了归化策略。如:原文:“至乾隆庚子正月二十二日花烛之夕……”译文:Our wedding took place on the twenty- second of the first moon in 1780.在译文中,林语堂将代表中国古代纪年的“乾隆庚子”归化翻译成“the first moon in 1780”。然而林语堂也不时运用异化法保留原文中的文化意象,以满足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如:原文:金如土,多为他人。译文:Spending money like dirt, all for the sake of other people.此例中,“挥金如土”的翻译没有使用现成的英语成语“spending money like water”,而是直译成spending money like dir这样既保留了汉语的特点,又很容易让西方读者理解原文的意义。

此外,林语堂先生也采用了直译加注的翻译策略,他在书中对地名的英译也既保留了其地域色彩,又能让译文读者了解其意。如:龙井—Lungching(The Dragon Well);水园—Shuiyuan(Water Park)等。

参考文献:

[1]沈复:浮生六记,林语堂,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谢天振、查明建: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5]孟昭毅、李载道:中国翻译文学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
浅析《书剑恩仇录》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奈达翻译理论关照下的翻译策略
原型理论和广告英语的翻译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