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结尾艺术

2011-06-08杨海国

青年文学家 2011年2期
关键词:短篇小说亨利手法

摘 要:欧•亨利小说结尾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 “合情合理的违背常理” 其次,还在于作者擅长于情节的反复蓄势和层层铺垫。当然,还应该看到机智、幽默、优美的叙述和对比等手法的运用,也使作品增色不少。笔者选取其中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警察与赞美诗》为例,试对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结尾艺术做一探析。

关键词:欧•亨利短篇小说结尾艺术

作者简介:杨海国,(1952.9— )男,江苏昆山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工作单位:昆山市文化馆,已著有文学作品集《国宝周庄>,发表有<钥匙街>(长篇小说)等。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各类文学评奖中获奖。研究方向:文学评论

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奠基人欧•亨利(1862-1910),一生创作了270多个短篇小说。其作品正是以擅长情节跌宕起伏、结局回旋骤变的所谓“欧•亨利手法”取胜,博得世界读者的赞叹。欧•亨利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和《最后一片叶子》。笔者选取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警察与赞美诗》,试对其结尾艺术做一探析。

欧•亨利小说结尾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 “合情合理地违背常理”。就本篇来说,情节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也是有口皆碑的艺术特点。故事开头,躺在广场长凳上过夜的流浪汉苏比,既无法抵御严寒,却又厌恶慈善机构的“施舍”,只想通过犯罪去当“法律的客人”。这悖情悖理的怪现象.系起了全篇反常情节的纽带,也为人物性格的发展提供了合理依据,是小说不可或缺的动人悬念。奇怪的是,尽管他苦心向法律挑战,警察那双“可爱的手”却偏偏不肯落到他身上,被捕入狱始终是一个“绯色的梦。”恰在此时,苏比被教堂的赞美诗感动,决心“做一个好样儿的人”。平庸的作家或许会让故事到此结束,倒也不失美妙之处:圣洁的赞美诗,无意中拯救了一颗坠入罪恶的心!谁知情节刹那间产生令人目瞪口呆的倒转:警察以莫须有的罪名判了他三个月监禁。小说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大大的“?!”,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情不自禁想起白居易的诗“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是一个超凡脱俗、震聋发聩的独特结尾!就象隆隆雷声之后的一道闪电。给作品带来了奇妙的艺术效果:

第一,它照亮了小说主题。在闪电之前,作者无非是描述了一个失业的流浪汉一文不名,无以安身立命的悲惨遭遇,这在贫富悬殊的美国“悲惨世界”中,根本就算不了什么新鲜事。但是,结尾的闪光却使得平凡的故事顿时放出异彩:主人公反复犯法不被抓,真心悔改反遭害,这是多么巨大的转折!多么强烈的对比!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得来全不费功夫”的被捕,带给苏比的,是巨大的失望;留给读者的,是含泪的苦笑。电光闪亮,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冷酷现实一下子跃然纸上。苏比的意外奇遇,成了黑暗社会中失业群众遭遇的“情理之中”的真实写照,资产阶级法律制度腐朽虚伪的本质也随之暴露无遗。

第二,它照亮了人物性格。苏比是纽约千百万失业大军中的一员,他虽然是个失意的小人物,但仍然有自己高尚的人格,仍然具有穷苦人的品质:善良、乐观,对生活并无奢望。他没有堕落,他甚至不愿意“付出精神上的屈辱”去换取“施舍”。他并非真心作恶,只是迫于生活而“厚着脸皮”把那一套套恶心的勾当“表演”下去。可是他每干一次坏事,读者的同情心便减少一分,其仅有的精神美也将丧失殆尽。然而在闪电的照射下,苏比的人性美得到了升华:尽管身处冷峻的现实,面临严寒的威胁,他仍不甘堕落,他渴求劳动,他热爱生活……作家以快速的节奏,运用一连串的“他要”,让苏比纵情显露他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的灵魂本色,发出他渴望劳动、幸福的呼唤。这样,当苏比被捕时,读者才会陷入比他更深的失望之中。

第三,它还照亮了读者的心。如果说读者从苏比连续作案而警察无动于衷中看到警察的失职、糊涂,那么很可能同时为他追求被捕的“低俗欲望”的破灭而庆幸。但是,当苏比迸发心灵火花,渴求新生的高尚愿望(且不说这体现了作者美化宗教的思想局限)横遭扑灭时,人们就不能不为这真正的悲剧震惊,从而猛然醒悟:所谓的资产阶级法律,就是对为非作歹、男盗女娼、巧取豪夺者的熟视无睹、宽宏大量;就是对善良无辜、饥寒交迫、灵魂纯洁的劳苦大众的残酷无情、横加迫害!警察和法官,分明是虐杀善良人性的屠夫,在他们背后,正是一张吞噬劳动群众的不合理制度的血盆大口!

其次,欧•亨利小说结尾的艺术特点还在于情节的反复蓄势和层层铺垫。欧•亨利不愧是短篇小说的艺术大师,他安排苏比六次冒险,每次都“合情合理地违背常理”,却又内容各具特色,材料剪裁适度,繁简相间,手法迥异,给入留下难忘的印象:苏比先是到“灯火辉煌的餐馆”去骗食,却作案未遂(虚写);接着拣石子打碎玻璃,可警察不信(略写);在“不起眼的饭馆”骗食成功,但侍者不愿“麻烦”警察(详写);有意“扰乱治安”,警察却允许吵闹 (巧合);不得已“调戏妇女”、“讹诈雨伞”,哪知遇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一个妓女和一个小偷(反巧合)。这些令人目不暇接的离奇情节,与其说是苏比的煞费苦心,倒不如说是作者为了掀起结尾波澜的匠心独运。一连串同方向的情节曲折,为结局骤变巧作铺垫,犹如山间一道溪流,迂回曲折,跌宕跳荡,蓄积了巨大的能量,然而在把读者带到目的地一一作品结尾的时候,却陡然来一个猛烈的倒转,完全出乎意料之外,把读者的惊奇感推到悬空的位置,从而不得不重新回味、探索曲折情节中的隐秘,发现作者针砭现实的良苦用心。

最后,在关注探讨欧•亨利小说结尾艺术的时候,还应该看到机智、幽默、优美的叙述和对比等手法的运用,也使作品增色不少。但是,“欧•亨利手法”的魅力,无疑是使小说取得强烈艺术效果的关键所在。然而我们知道,“欧•亨利手法”作为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既不能离开精湛的语言形式独奏其效,更不意味着可以凭空编造、随意为之。它必须是作家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进行精细观察和研究分析的结果。事实上,欧•亨利是在监狱里开始短篇小说创作的,对资产阶级法律制度的虚伪腐败具有深切的感受。正是凭着对社会生活深刻而独特的经验,才能写出《警察和赞美诗》这样优秀的作品。唯其如此,欧•亨利的优秀短篇小说才能广泛流传,享有极高的艺术声誉。

猜你喜欢

短篇小说亨利手法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怎样写短篇小说
七步洗手法
找找看
大公鸡亨利
寻找初恋(短篇小说)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找找看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