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国画之虚

2011-06-08郭瑞卿

青年文学家 2011年2期
关键词:周流相融国画

摘 要: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画更重视理法与心性,于是便形成了独特的笔墨观。在中国哲学看来,宇宙不是一个机械的物质世界,而是一个生生不已,周流不息的生命空间。周流不息的方式就是一阴一阳的对立与更迭。阴阳对立是谈不上“道”的,所以“更迭”处应该就是大道的关键所在了。同理可知,国画中黑白相生相融,相融处最是紧要,有融才会有生。而本是对立的两极只有在极虚处才能相融,国画中的虚处便是大道之源了。

关键词:道、阴阳相生、虚、融、黑白流变

作者簡介:郭瑞卿,出生年月:1984,性别:男,籍贯:河北,最高学历:研究生,现在职称:四级美术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山水画。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待自然的态度是穷理尽性,用心去体察精微,有别于西方对自然实证求实的方式。如被国人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传》中言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以至于中国画更重视理法与心性,便使得黑白水墨大放异彩。中国画以气韵生动与浑融为高格。一幅画画得像与不像无关大局,透视、光影可以不去理会,但有一点不能缺少,就是笔墨是否浑融,是否体现出生动变化的节奏。此中关键,则是一“虚”字。“虚”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实”而言。一方面,在画面之中可以作为有形的实体而存在,小到每一笔,大至画面的体块;另一方面,无论是每一笔的细节还是画面大体块的轮廓处,都存在着“虚”。

作为画面的实体而言,虚处是最玄妙不过。如果中国画作品清清楚楚,一览无余,便显得索然无趣了。“虚”更能体现中国哲学中所尊崇的“道”。《道德经》第21章有关于道的生动描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形容的道是虚的,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形象,遥远幽深,其中却有精神,而且这种精神可以真切地体会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虚便是画的无尽之处,具有无尽之意。这与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提到的“隐”异辞同趣:“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好文章应有含蓄美,似明珠内藏,外现光润,才会使得观赏者余味无穷,品味者不会厌倦。好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欲苍茫浑厚,就必须有显处又有藏处,有使人看不尽处。

分析画中形体轮廓处的虚,还是免不了要从中国哲学所谓的“道”开始说起。道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是自然和谐之道。《易系辞上传》中指出“生生之谓易”,道的变化创造是“易”,易变的常规法则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德经》也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认为道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混沌整体。由道而生出天地,蕴涵着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冲而形成和谐之气,于是就产生了万物。国画亦是如此,人们一般把笔墨简称为“黑”,笔墨之外,纸的其他部分称之为“白”。白因黑而显,黑因白而生,与太极图里的阴阳鱼并无二致。而每一部分形体轮廓的虚处,则是黑白相融的枢纽所在。黑与白在实处流动,在虚处交融,黑白流变相生相融以至于无尽。“黑”,也就是有笔墨处,形与形之间亦是有虚有实,流变相生。这种元气的周流贯彻、回环往复而无所滞碍,体现了道的生命之美。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虚处,黑白之间,或者更确切说形与形之间,便形成对立,僵化呆板,以至于气息阻塞不通,与道相违了。

形与形的交融处还有一种特殊的虚,既非实体又非边缘轮廓。我们姑且称之为形体开口处。与古人书论中常说的“拨镫法”、“担夫争道”相近。“拨镫法”就是以骑马为比喻:骑马时人的两脚跨镫,离马腹不能远也不能近,贴紧了马不舒服,太远了脚会费力。“担夫争道”就是挑担的人狭路相逢,彼此要相让而行,才不会拥挤。在绘画中的理解则是笔与笔相错相让,疏而不离,才能荒率苍茫而不至如作家画一般笔笔间毫无缺落,谨细刻板毫无生机。

我们欣赏一下八大山人的作品,便会真切的感受到虚处的美妙。笔墨松动虚灵,没有一笔刻实,没有一处死板。或是笔根重擦,或是淡墨轻抹,或是如拨镫法一般,笔笔之间留出虚空,不即不离。鱼的头、尾、背最黑,黑里一片苍茫,浑然无迹。笔墨在鱼肚的干淡处与白相融,巧妙而自然。头部上实下虚,虚处勾出醒目的鱼眼,鱼眼下实上虚,上面虚处又以重墨点睛••••••形与形在实处相生在虚处相融,真气洋溢充盈,活泼泼的流动着,哪里还管什么是鱼还是石头、荷花还是芭蕉,分明是满纸和谐的韵律。

猜你喜欢

周流相融国画
国画《鲦鱼》
国画《鲿》
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一气周流”理论与针灸补泻手法思路探讨
心相融
尹延新:天人合一 物我相融
国画欣赏
我能让水油相融哦
行在柘荣,相融于神奇的山水间
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
——一气周流新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