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合监测血清AFP、AFU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2011-06-07王群书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岩藻甲胎蛋白糖苷酶

王群书

(铜鼓县人民医院,江西 铜鼓 336200)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是一种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预后差,侵袭性的恶性肿瘤。虽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非手术疗法有进展,但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晚期HCC切除后复发率高,易转移。因此,早期诊断极为重要。原发性肝癌病例血清甲胎蛋白含量、α-L-岩藻糖苷酶活性研究已有大量报道,但未见慢性肝炎等重点高危人群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α-L-岩藻糖苷酶(AFU)活性持续监测相关研究的报道。2007年1月起,我们对来我院就诊的慢性肝炎病例等原发性肝癌发病高危人群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α-L-岩藻糖苷酶(AFU)活性进行持续监测,现将初步研究结果分析报道。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慢性肝炎(含肝硬化)病例共13821例,年龄3~75岁;其中男9426例,年龄5~75岁,女4395例,年龄3~68岁。就诊时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病例不纳入本研究。所有病例就诊后每3个月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α-L-岩藻糖苷酶(AFU)活性一次。病人出现血清甲胎蛋白含量和/或α-L-岩藻糖苷酶活性升高时,调整为每一个月复查一次。所有病例每次检测:清晨取空腹静脉血2ml,离心分离血清待测。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及试剂 血清甲胎蛋白含量检测采用超敏化学发光法,试剂盒由北京源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血清α-L-岩藻糖苷酶检测采用酶速率法,试剂盒由北京利德曼生物工程集团公司提供。AFP 临界值:20ng/L,AFU 临界值:40U/L。

1.2.2 仪器 JETLIA-962D化学发光分析仪,由北京源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OLYMPUS 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由OLYMPUS公司提供。

1.3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1]依据2001年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修订的《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排除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病例经慢性肝炎常规内科治疗,AFP和/或AFU降至临界值以下且未再次升高,且连续6个月未出现影像学阳性体征。依据前述标准,将所有病例分成原发性肝癌组和良性肝病组。

1.4 统计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本研究期间,13821例病例中,有38例被确诊为原发性肝癌而被纳入原发性肝癌组,其余13783例被纳入良性肝病组。原发性肝癌组中有28例AFP 升高(318<FP<15320 ng/L),其中有 26 例在出现影像学阳性体征前 AFP 升高(25<AFP<518 ng/L),有26例AFU升高(86<AFU<223 U/L),且均在出现影像学阳性体征前开始升高(43<AFU<113 U/L);良性肝病组有1529例出现AFP一过性升高 (21<AFP<422 ng/L);有 1835例出现 AFU 一过性升高(41<AFU<77 U/L)。两组病例AFP、AFU检测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病例AFP、AFU检测统计结果

3 讨论

甲胎蛋白是单一多聚体肽键蛋白,主要由胎儿肝脏合成,其次是卵黄囊,胃肠道粘膜、肾脏也可合成少量,出生后1~2年降至成人水平,孕妇血清中AFP含量会持续增高。成人出现血清甲胎蛋白增高常提示疾病的可能。本研究结果显示,有73.7%的原发性肝癌病例血清甲胎蛋白含量明显升高,与文献报道一致[2];有68.4%的原发性肝癌病例早在出现影像学阳性体征前血清甲胎蛋白含量开始升高,且随病情的进展逐渐增高,表明原发性肝癌早期,癌细胞就开始合成甲胎蛋白并释放入血,且随着癌细胞数量的增多合成并释放入血的甲胎蛋白的量也明显增加。因此,慢性肝炎等原发性肝癌发病高危人群持续监测血清甲胎蛋白含量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部分良性肝病病例,在肝细胞再生修复时血清甲胎蛋白含量也可一过性升高,是肝细胞再生的标志,且随肝功能的恢复而降至正常[3-4]。

α-L-岩藻糖苷酶(AFU)是一种溶酶体酸性水解酶,基本生理功能是催化含岩藻糖基的聚糖、糖肽、糖蛋白和糖苷的分解代谢,广泛存在于人体细胞溶酶体和血液中,肝、肾组织含量较高[5]。正常情况下,随细胞新陈代谢不断释放入血液中,正常人血清含量始终稳定在一个低水平范围内。然而,在妊娠和良性肝病时,AFU也会升高[6]。本研究结果显示,有68.4%的原发性肝癌病例早在出现影像学阳性体征前血清α-L-岩藻糖苷酶活性开始升高,且在血清甲胎蛋白含量正常的原发性肝癌病例中具有相同的阳性比率[7,8]。因此,联合监测血清甲胎蛋白含量、α-L-岩藻糖苷酶活性可以大大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早期提示率[9]。

肝癌的一个最显著的临床特征就是从一些慢性肝炎、肝硬化而逐渐发展为肝癌,这中间可能需要经过十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本研究历时尚短,病例较少,可能不具有代表性,有待于覆盖面更广泛更长期的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原发性肝癌发病高危人群持续监测血清甲胎蛋白含量、α-L-岩藻糖苷酶活性对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联合监测血清甲胎蛋白含量、α-L-岩藻糖苷酶活性可大大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早期提示率。

[1]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1,9(6):324.

[2]覃慧珏.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5):379-380.

[3]李敏基.甲胎蛋白与重型肝炎预后关系的探讨[J].广西医学,2004,26(3):352-353.

[4]何泽宝,朱坚胜,蔡修熙,等.甲胎蛋白与肝炎病毒关系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7,6(3):176-177.

[5]颜洁明,彭长青,王能进.原发性肝癌血清α-L-岩藻糖苷酶活性升高机制[J].临床肝胆杂志,1994,10(1):38.

[6]杨 沛,陈 伟,石小平.血清α-L-岩藻糖苷酶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J].重庆医学,2004,33(8):1175.

[7]张世民,吴孟超,陈 汉,等.糖苷酶酶谱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肿瘤杂志,1992,14(2):143.

[8]杨继明.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9,27(5):493-494.

[9]徐 静,梅铭惠,石青峰.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在肝细胞癌中的诊断意义[J].中华中医学杂志,2000,24(2):81-82.

猜你喜欢

岩藻甲胎蛋白糖苷酶
甲胎蛋白升高,就一定得肝癌了吗
岩藻黄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甲胎蛋白:您了解多少?
知母中4种成分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加工过程中褐藻岩藻黄素的特征光谱变化
岩藻黄素的生物学功能及应用研究进展
木蝴蝶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你真的了解甲胎蛋白吗
岩藻多糖制备及结构研究进展
六种花提取物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