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以西北某山区县为例

2011-06-06胡小平

中小学电教 2011年9期
关键词:培训信息技术评价

☆ 胡小平

(陕西理工学院教育科学系,陕西汉中 723001)

引言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如何?为此,笔者对西北某山区县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情况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既有令人欣慰的地方,也有让人困惑的方面。

一、调查过程及结果

该县地处陕西南部的巴山腹地,经济处于该省各区县的中等偏下水平,交通不是很便利,教学质量(以每年的中考、高考成绩衡量)处于该地区中游。该县共有中小学263所,其中小学239所,中学24所。采取访谈并辅以问卷、实地调查的方法,就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体制三方面进行了实际调查。

(一)教学条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基本的硬件设施是教学的前提。对该县《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基本设施建设及使用的情况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见,经过10年的建设发展,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设施基本达标,但从Q5可见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办公条件还有待改善。

表1 基本设施状况

(二)师资队伍结构

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不仅是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舵手,更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对该县322名信息技术教师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每所学校都配备了1-2名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有部分是从数学、物理甚至语文专业改行过来的。这些教师的学历以专科(中专)居多(已有相当部分通过继续教育获得了本科学历),年龄分布以中年为主,有少数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技能,能较好地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并有部分教学成果(发表学术论文、专业技能或学生作品获奖)。大部分教师只能满足日常的教学需要,教学效果一般;甚至个别教师认为自己不能胜任此课程的教学,觉得有压力,想提高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表2 师资队伍状况

(三)教学理论与机制

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思想认识是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关键,完善的培训机制和精湛的业务技能是保证,培养学生基本信息技能,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是目的。由表3的调查结果可见,大部分的师生对此课的认识还不够,并缺乏完善的培训机制。

表3 教育理论与机制状况

二、存在的问题及剖析

通过对该县《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笔者发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硬件基本达标,使用率低

通过调查可见该县信息技术教育设施基本达到要求,只有极个别特别偏远的初小(学校只有小学1-3年级)不合格,办公设施中学优于小学,乡镇优于农村。设备的使用率普遍较低,特别是电脑教室的宽带,几乎都是人为断开。一方面教师认为如果开通网路,学生就会上网玩游戏,聊天等,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电脑容易感染病毒,破坏系统,增加后期维护工作量。当然这与农村这种特殊的地域环境有关系,一些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认为学生上信息技术课就是学坏,更别说上网,因此极力反对学校开通网络。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从中学到小学分层次逐年普及的,在普及中学阶段,各学校根据需要都配备了相同或相近专业的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到普及小学阶段,随着教育体制和人事岗位制度的改革,一些学校分配不到专业专职教师,就把学校一些“懂信息技术”或喜欢信息技术的教师调配到此岗位上,因此,就出现学缘差异大,学历结构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通过对部分教师访谈,利用继续教育“本科化”了的教师反映,应试化的学习对于自己实际工作业务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这也是造成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教学模式单一死板,没有成果,教师累,学生不喜欢学局面的原因之一。

(三)认识不够,机制不完善

1.认识不足,理论知识欠缺

因受地域文化、经济、观念等影响,部分师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开设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意义,错误地认为此课是调节学习气氛的一门副课,升初中、高中都不考,甚至错误地认为上信息技术课就是不务正业“玩电脑”,在只看升学率的今天,教师被迫或主动配合学校为语数外等主课让道。因学缘结构差异,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理论水平欠缺,对于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不清楚,教学活动是“跟着感觉走”。

2.评价机制缺失,激励制度不健全

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主要是看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这种总结性的评价体系难以反映学习的学习过程,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种评价机制制约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有悖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班级交错,内容繁杂,特别是县城一些中小学,班级多,任务量特别大,没有激励机制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1]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教育理论日新月异,教师需要不断“充电”,但由于受到经费、时间、交通等客观条件限制,研讨观摩学习机会很少,形成业务培训需求和受训机会之间的尖锐矛盾。

三、对策与措施

针对农村《信息技术》课程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策略。

(一)提高认识,加强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通过各种途径提高领导、教师、家长及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正确理解信息技术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及推进信息化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2]使他们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学习、生活基本技能的一门基础课程,同语文、数学同等重要。在资源建设方面,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更应该注重软件资源建设,特别是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无论是农远工程接收到的资料还是学校采购的,都不一定能适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只有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可以组织学生收集美丽家乡的照片,校园的精彩瞬间、学生DIY大赛等,组建校园媒体库、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实现区域内校际间共享。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建好了资源就要投入使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能因为怕损坏就不用。信息技术资源是一种工具,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两面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使用网络,就是有益的。只有经过反复的使用,资源才能发挥其作用,师生的技能才能得到提高。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能力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不仅要充实师资力量,优化队伍结构,更要重视目前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现就培训的具体方式和培训内容做如下建议。

1.培训方式

根据目前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宜采用短期目标培训和长期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师资队伍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这一特点,将培训对象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班,分层次,定目标短期集中培训,既可以请专家进行专题培训,也可以送到优势学校专项学习。对于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教育理论薄弱、教学设计能力差等情况,可以与高等师范教育机构协作,依托高校专家的教育理论和科研优势,[4]定期(最好为寒暑假)进行系统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2.培训内容

不同对象,培训内容重点不同。对于短期目标培训的教师,主要培训教师对设备的基本使用、日常维护、常见故障的维修、常用软件的使用、普通课件的制作等基本技能,以应对日常基本教学。需要长期培养教育能力的教师,他们中大部分为非师范类,虽然兴趣强烈,技术娴熟,但教学理论匮乏,缺少整合意识,所以重点应加强教育理论培训,特别是在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模式创新三方面。整个培训应贴近生活、学用结合,按需施教,注重实效。

(三)健全机制,科学评价

制度是约束更是促进其发展的保障,只有为《信息技术》课程各教学环节建立健全的制度,师生才会重视,教师也就不会有“矮人三分”的尴尬境地。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它是教学的激励向导和质量监督,[5]促进其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学科的工具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学期末考总结式评价体系已经不再适用,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1)评价内容多,包括操作技能、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2)评价次数多,根据知识模块多项目评价;(3)评价方式多,包括书面作业、实践作业、项目设计、小组讨论等;[6](4)参评人员多,除了有教师外,还有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才能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做出准确客观的评判。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状况的改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在经济较落后,观念较保守、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更为不易。除了提高认识和业务技能,健全机制外,还要靠行政部门的正确导向和大力支持,统筹规划,逐步落实,才能凸现成效。

[1]刘飞.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9,(12).

[2]陆兵.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研究[J].内江科技,2011,(4).

[3]胡小平.如何排除多媒体教室设备的常见故障[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4,(11).

[4]朱东敏.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小学师资协作培养模式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7,(5).

[5]季毅.立足现实,构建合理的信息技术评价体系[J].贵州教育,2010,(7).

[6]黄淑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2,(5).

猜你喜欢

培训信息技术评价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培训通知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