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工程技术的结晶——万里长城

2011-06-04晓东

飞碟探索 2011年12期
关键词:万里长城匈奴长城

1907年拍摄的长城照片

在中国北方辽阔的原野上,横亘着数道绵延至天边的城墙,那便是著名的中国人土木工程智慧和技术的结晶——万里长城。它东西长6000余千米,有“万里”长城之称。而它的伟大,也并不只是因为工程的艰辛与历史的悠久。

根据历史的记载,中国历代一共有20余个王朝和诸侯国参与过长城的修筑工作,而秦代、汉代及明代三代所筑的长城都超过5000千米,最为壮观。目前在中国的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山西、内蒙古、河北、辽宁、吉林、河南、山东、湖南、湖北,甚至黑龙江等地都有古长城的遗迹,而光是内蒙古一地,古长城遗迹便长达15 000千米。

与埃及金字塔同为人类史上最著名的建筑奇迹,但埃及金字塔建筑的目的只为君权神化的法老王营造陵墓,以期死后可以“升上天堂”,甚至有朝一日可以“复活”。而中国万里长城建筑的目的,除了巩固边防以外,也有保卫长城内居民生活财产的意义,因此后者的兴建目的显然要较前者“民主”多了。

如果拿建筑的材料来计算,光是明代修筑长城所用的砖石及土方,如果用它们筑一道厚1米、高5米的城墙,长度足够环绕地球1圈有余。假如将之用以铺筑宽5米、厚35厘米的双向公路,则足够环绕地球3圈以上;而假如将历代所筑的长城总材料用以铺筑这样的双向公路,则足可环绕地球30余圈。尽管以目前的科技水准来看,再高、再长、再坚固的长城都已不足以对来犯的敌人形成险阻,但是在2000余年~200余年前的时代里,长城的确发挥了捍卫边疆的功能,中华民族能在北方强邻虎视眈眈的危机之下绵延5000年,实在有赖于长城的保护。

古中国北疆的守护神

远在公元前7世纪时,楚国便最早兴建了长达300千米的高大长垣,当时称之为“方城”。此后,韩、赵、魏、齐、燕、秦等几个国势强大的诸侯国也纷纷在自己的边境修筑长城。这些长城都不是单列的,而是由连续排列的列城组成,加上上面建有烽火台,同时派军驻守,北方的少数民族想南侵,可说是千难万难的。不过,这时所建的长城,大半时间都用于防御其他诸侯国的攻击,用于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侵的其实不多。

到了公元前4世纪,燕、赵、秦三个位于中国境内最北边的诸侯国,深受匈奴和东胡等北方邻国的威胁,因而在国境北方修筑了拒胡长城,以阻挡来自北方的扰掠和侵略。拒胡长城便是后来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基础。当时的拒胡长城跟后来的万里长城相比,规模显然要小了很多,而且彼此并不连接,以致北方异族经常利用长城间的间隙南侵。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有感于来自北方强邻的威胁如芒刺在背,因而大肆兴筑万里长城,并将秦代以前各诸侯国所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后来的汉、隋、明、清等朝代都仿而效之,使长城成为中国北方一道难以跨越的国防屏障,庇护了中华民族的命脉达2000年之久。

巨龙的诞生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整个中国,为了彻底解决来自北方强邻的威胁,他于同年派蒙恬率领30万大军讨伐匈奴,并且征调数以百万计的民夫修筑长城,把燕、赵、秦的北方长城连接起来,并且将这道东起辽东,西达临洮的长城加以扩筑,总长度达5000千米。为了防止国内再度发生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的状况,秦始皇下令拆除各国所筑的长城及关隘。

根据史料,我们得知万里长城是在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动工,4年后,即秦始皇37年完成。由于长达5000千米的万里长城规模实在过于庞大,虽然当时是以旧有长城为主体,加以扩充建筑的,但是以短短的4年时间,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实非易事,因此考古学家推断当时必然是同时在各地进行这项扩筑的工程,而由蒙恬担任工程总监督,在各个工地来回巡视督导,才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使这条巨龙蜿蜒于中国北方。秦代的长城虽然东起辽东,但此“辽东”并非目前中国境内的辽东地区,而是古代辽东郡的泛称。当时的辽东郡为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的领地,范围在今天的朝鲜半岛。当地人称长城为“鄣塞”,意即比长城矮的城墙。目前考古学家已在平壤南方的碣石山发现了一段“鄣塞”遗迹,证实了当年燕国曾经统治过这个地区,这也是近代考古学上的一大发现。

大规模西进的利器

秦二世时代,匈奴的势力侵入河南地区,而楚汉相争之际,匈奴更东灭东胡,西击月氏,将国势推展至汉朝肤施(即今陕西延安一带),使以长安为国都的汉朝倍感威胁。

到了汉武帝时代,为了一雪汉初和亲政策的耻辱,不但命卫青率10余万民夫在河南地区筑朔方郡,还重新修筑蒙恬时代所营建的长城。当朔方郡建筑完工之后,汉武帝下令自国内移民10万人至朔方郡居住,并由内地输送粮食及民生必需品。虽然所费不赀,但是由于汉代以此城为前进基地,八度出塞攻击匈奴,每次都使匈奴损失惨重,国力大损,此后已不能再威胁长安了。汉代经营漠南的基础便是自此奠定的。

公元前121年,即汉武帝元狩二年,大将霍去病二度以万骑出陇西,给匈奴迎头痛击,将金城(今兰州)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广大地区的匈奴势力全数肃清,并奏请武帝在当地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其目的除经略西北地区之外,也在隔断匈奴与其西方盟国羌的互通声息,同时打通当时与西域的通路,彻底解除匈奴的威胁。

为了保护这片得来不易的新疆土,武帝接受霍去病的建议,将长城由临洮延长至玉门关。如果自东方朝鲜半岛的碣石山算起,这座汉长城的总长度几达3000余千米,已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造建筑。

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认为汉武帝时代的长城修筑含有大规模西进的意味,已非秦始皇长城时代单纯的防御性质。随着汉武帝长城的向西延长,汉朝的国势也向西部伸长,使西域诸国纷纷表示臣服于汉王朝,年年来贡,不敢稍怠。

汉宣帝时代,由于匈奴称臣于汉,因此双方边境无事,汉朝苟安的气息迷漫。到了和帝时代,为了一举解决匈奴的威胁,汉朝大举北伐,从此匈奴分裂为二,北匈奴远遁欧洲,建立了威震欧洲的奥匈帝国,造成罗马帝国的灭亡;南匈奴则降汉,不敢再有二心。由于北方边境有南匈奴缓冲,因而此后的汉王朝懈怠了北方的边防,连长城的工事也不再进行,直到汉代灭亡,一直如此。

自西汉末年至晋朝的500年间,北方如匈奴等少数民族,国力式微,无力南侵,因而在这段期间里,长城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到了鲜卑族的拓跋魏侵入中原,于今河北滦河地区设六镇治理,同时于六镇以北的地方建筑长城,以防范北方其他少数民族南侵。

到这时候,长城的建筑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秦朝和汉朝的长城都建于黄河以北,以“因河为固”的原则建筑;而鲜卑拓跋魏的长城则建于黄河以南的山西省境内,而且规模很小。后来的北齐曾大肆兴筑,长达1000千米,可以说是秦代以后明代以前,规模最大的长城建筑行动。

长城慕田峪段

隋代曾经七次修筑长城,但规模都很小,其中只有兴建了渝水之滨的渝关最值得一提。渝关即今之山海关,自此之后,中国人便称渝关以外的地区为关外,以内的地区为关内。唐朝时代,国势之强盛为汉武帝以来所仅见,兼以种姓之防不严,异邦人士都可随意进出大唐领土,对长城的营建便没有那么热衷了。至后晋,石敬瑭称臣于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致使长城附近的要地尽为契丹控制,黄淮平原因而无险可守,北宋时期是中国有史以来边患最为严重的时期。到了女真兴起,大举南侵,汴京失守,徽钦蒙尘,史称“靖康之难”。

假如不是康王赵构率遗臣南下建立南宋朝廷,女真所建立的金朝可能会成为第一个统治中国的少数民族,而不是后来的元朝。北宋之所以亡国,虽与帝王昏庸无能脱离不了关系,但是长城失修,致使黄淮平原无险可守,女真铁骑长驱南下,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在这里,我们很容易看到长城对国防的重要性。

一夫当关,万夫莫敌

南宋末年,蒙古人先以强盛剽悍的骑兵吞并了女真,进而南侵中原,亡了南宋,统治中国90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将蒙古人赶回北方的大漠,史学家称此一时期的蒙古人政府为“北元”。由于被逐北归的蒙古人极欲重整旗鼓,再度南侵以君临中国,因而整个明朝时代边患不绝,使明朝成为自汉代以来,修筑长城最有力的时代。

公元1369年,即明太祖洪武二年,太祖命将军徐达在居庸关1200千米沿线派兵驻守;洪武十四年,又命徐达在渝关故址重筑关隘,并且更名为山海关,此名沿用至今。徐达还在山海关至居庸关之间设置了32处隘口,这些隘口均建筑在奇险的二山雄峙之间,其惊心动魄的险阻,令北方的蒙古人望关兴叹,插翅难“越”。而山海关更是依山面海,景象尤其雄伟,因而明太祖御题“天下第一关”的匾额,高挂关口,从此成为北京稳固的屏障。

明成祖时代,边患稍为减轻,但为了预防起见,他命官员自宣府(即今之河北万全以西)兴筑一道短短的长城到今山西省的北面。

到了英宗时代,内政失修,官吏太监争相夺权,导致北元势力坐大。有鉴于此,朝廷开始大举修筑边墙,同时设置重兵驻守。尽管如此,依然发生土木堡事变,致使英宗被掳。

长城金山岭段

明世宗年间,修筑了宣府至大同地区千余里的边墙。当这项工事完成后,整个长城东起河北临榆县的山海关,经北平、大同,渡过黄河向西南推进,再在陕西北方渡过黄河,止于甘肃酒泉的嘉峪关。这是万里长城的“主墙”,其他还有至少四道以上的“支墙”,大致上是依着主墙南北方向兴建。假如将主墙与支墙的长度加起来计算,则一共有5670千米,至此,长城才有“万里长城”之名。假如将东起鸭绿江,西止祁连山的古长城也算进来,万里长城总长度更达6400千米。其中以明代修筑的山海关至居庸关一段最为坚实高大,目前已成为十分著名的观光胜地。

到了清代,由于其本身是来自东北关外的少数民族,对于长城的兴筑并不热衷,但是为了防止关内人前往东北其老家采掘列为“皇室私产”的人参,也修筑过长350千米的边墙。长城发展至此,原本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目的,转而变成限制关内百姓出关采掘人参,如此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委实有趣。

双层式楼台

仅有的巨型石造建筑遗产

长城是中华民族仅有的巨型石造建筑,与中国人习惯以木材及土砖建筑房屋的习惯不同,这是因为在当时人们已经体会到石材建筑的坚固度与耐久性。修筑万里长城的人力来源有戍边的军队、征调的民夫以及流放充军的罪犯等三种。由于长城沿途的地形十分险恶,不是崇山峻岭,便是悬崖深谷,更多的是沙漠草原,因此工程十分艰辛。沿途的隘口都是利用天险兴筑的,以居庸关为例,二山挟峙,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气势。以这种方式筑城,最能收到防堵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功用。

而建城所使用的材料,大多是就地取材的。以玉门关附近的长城而言,其材料便是取自当地所产的沙土、卵石、芦苇或柳条。建筑方式是先挖个地基,平均地铺上芦苇或柳条,接着铺上一层沙石,其上又铺芦苇或柳条,如此层层高铺,直达数米,便成为坚实而牢固的长城了。

另外,在黄土高原一带,由于遍地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黄土,因此工人先将潮湿的黄土放入版模中,待晒干之后,即成土砖,将这种土砖一层一层砌积上去的方式便称为版筑法。到了明代以后,工人发现土砖若经火烧的程序更为耐用,因而制成种类不同的砖瓦,明代以后的长城都是以这种砖瓦筑成的。

除此之外,花岗岩及普通的巨石也有用来筑城的。但是不论以哪一种质材筑城,都能历久弥坚,这正表示了中国人高超的建筑艺术,是一项十分珍贵的民族遗产。

猜你喜欢

万里长城匈奴长城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永不倒
守护长城
义退匈奴兵
万里长城
李代桃僵(上)
“生化危机”之匈奴的阴谋
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