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2011-05-27沈艳萍陈丽君

中国现代医生 2011年5期
关键词:肺栓塞下肢血栓

沈艳萍 陈丽君

(浙江省台州医院路桥院区妇产科,浙江台州 318050)

早期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沈艳萍 陈丽君

(浙江省台州医院路桥院区妇产科,浙江台州 318050)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选择剖宫产术的孕足月产妇1600例。根据就诊的住院号奇偶性将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护理干预组804例、对照组796例。两组产妇围手术期均采用剖宫产术后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术后10d内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护理10d内护理干预组产妇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χ2=9.39、6.80,均P<0.01)。对照组发生肺栓塞2例,护理干预组未发生肺栓塞,两组产妇肺栓塞的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χ2=0.51,P>0.05)。两组产妇均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护理干预;疗效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剖宫产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血栓脱落可引起心、脑、肺等重要脏器栓塞,从而使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1]。近年来随着产妇剖宫产率的逐年上升,下肢DVT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2]。为降低剖宫产术后下肢DVT发生率,早期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3]。本研究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600例剖宫产孕妇分别予以传统护理及早期护理干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术后DVT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10年8月本院收治的需行剖宫产术的孕足月产妇1600例。根据就诊的住院号奇偶性将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护理干预组804例,年龄18~43岁,平均年龄(27.6±4.2)岁;体质量 45~87kg,平均(61.5±5.7)kg;孕周 35~42周,平均(38.9±4.9)周;手术时间 25~45min,平均(30.6±4.5)min;初产妇450例,经产妇354例。对照组796例,年龄19~41岁,平均年龄(28.2±4.2)岁;体质量43~89kg,平均(62.1±5.3)kg;孕周 34~42 周,平均(38.4±4.7)周;手术时间 28~47min,平均(31.2±4.9)min;初产妇441例,经产妇355例。两组产妇的年龄、体质量、孕周、手术时间和产次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产妇围手术期均采用剖宫产术后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早期护理干预。早期护理干预方法包括:①心理护理:剖宫产术后应高度警惕DVT,向患者及家属介绍DVT的诱因、病因和预防措施,使产妇对DVT的相关知识有感性认识,从而消除产妇的紧张恐惧心理,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②体位护理:术后2h后鼓励产妇在床上做足趾的主动及被动活动、踝关节的伸屈活动,同时应避免下肢,特别是腘窝和腓肠肌处受压,以免影响下肢静脉回流。2h后在床上做翻身活动,先缓慢屈膝关节,后行踝关节主动背屈伸运动、双足内收外展运动。术后18~24h后拔除导尿管后由家属或护士协助产妇及时离床活动。③饮食指导:术后6h即可进流质饮食,饮食以高蛋白、低脂、高纤维和高维生素、易消化为主,多饮水,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每日不少于2500mL,禁烟酒及刺激性食物,避免食用生硬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术后10d内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术后护理10d内护理干预组产妇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发生肺栓塞2例,护理干预组未发生肺栓塞,两组产妇肺栓塞的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产妇均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术后10d内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的比较(n)

3 讨论

DVT被认为是当前临床上最为棘手的疾病之一,其中大多数发生在下肢,围手术期下肢DVT的诊断和治疗尤为困难[4]。目前认为血流回流缓慢、静脉壁的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DVT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而围手术期由于这三个主要要素的相互叠加、相互协同而造成DVT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下肢DVT是妇产科剖宫产术后再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轻者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严重时可引起心、脑、肺等重要脏器栓塞,特别是发生急性肺栓塞可危及产妇生命。目前认为剖宫产术后产妇是发生下肢DVT的高危人群,其容易形成DVT主要原因有[5-7]:妊娠期产妇血浆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等凝血因子明显增高,纤溶活性明显降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妊娠子宫对下腔静脉和髂静脉产生压迫,血流淤滞不畅,回流缓慢,容易形成下肢血栓;剖宫产术中麻醉的作用使下肢肌肉松弛,周围静脉扩张;术后早期需卧床休息,下肢活动减少,静脉血流驱动力减低,血流轴向运动减慢,血流回流缓慢,可促进下肢静脉内血栓形成。

对于剖宫产术后DVT的患者,临床上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以早期干预为主。虽然抗凝、溶栓、解聚是非手术治疗急性下肢DVT的有效手段,但目前临床疗效欠佳,仍在临床探索中。而且发生下肢DVT的患者,在抗凝、溶栓、解聚等非手术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血栓脱落引起心、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7,8]。因此,本病应重在早期预防,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本研究结果发现护理干预组患者术后护理10d内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未发生肺栓塞,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表明早期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这与梁美萍等[6]报道的相一致。本研究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方法,其核心是心理护理,即通过心理干预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改变其不良的饮食及生活方式,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采取各项预防DVT的护理措施[2]。同时术后向患者讲述早期活动的重要性,解除产妇因害怕术后切口疼痛和担心手术切口因活动而愈合欠佳的心理顾虑。同时辅以多种方法如指导产妇多饮水、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严禁烟酒及刺激性食物,以稀释血液和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患肢长期受压或在下肢输液[10]。同时耐心细致护理,严密观察,特别要注意观察小腿的局部肿胀及皮温变化,必要时下肢深静脉彩超或造影检查,及早发现下肢DVT形成的前驱症状,对下肢DVT的防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王亚琴,马晨霞,刘焕巧.孕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03,18(8):721-722.

[2]王桂珍.剖宫产术 1060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4):116-117.

[3]Geerts WH.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high-risk patient s[J].Hematology,2006,14(1):462-466.

[4]蔡莉莉,徐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11):39-40.

[5]张改凤.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与防治[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7,21(3):226.

[6]梁美萍,胡秀英,袁远程,等.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 吉林医学,2009,30(14):1404-1405.

[7]陈忠,林立,郭菊,等.分娩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非手术治疗[J]. 临床理论与实践,2005,18(9):1033.

[8]Kamphausen M, Barbera L, Mumme A, et al.Clinical and functional re s ult s after tran s femoral thrormbectomy for iliofemoral deep venou s thrombo s i s:a 5-year-follow-up[J].Z entralbl Chir, 2005,130(5):454-461.

[9]潘明明.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与防治 [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7):401.

R473.71

A

1673-9701(2011)05-78-02

2010-10-20)

猜你喜欢

肺栓塞下肢血栓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肺栓塞16例误诊分析
56例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分析
颅面部动静脉畸形治疗中肺栓塞死亡1例
急性肺栓塞的心电图分析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