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暗花明又一村——语文高考“冲关”策略

2011-05-26江苏省宜兴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6期
关键词:冲关读音散文

■ 邵 然 (江苏省宜兴中学)

在近几年的高三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从学生的考试现状发现,字音题、诗歌鉴赏、散文阅读和作文始终是学生在考试中失误较多的“四大关口”。我在教学中总结了一些方法和规律,找到了突破这四大关口的策略,在指导学生学习上颇有一些心得体会,这里就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字音

在语文测试中,读音久居第一题的位置。有的学生往往进入读音的误区,以致屡战屡败;有的学生因为第一题纠缠过多时间而影响良好的竞技状态。其实,突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字音还是有法可循的。

1.慎读半边

形声字占我国文字的90%以上,声旁表音,导致部分学生习惯性地读半边。但大多数的声旁已发生变化。例如:“侪 (chái)辈、忏 (chàn)悔、鞭笞 (chī)、悭 (qiān)吝、纨绔 (kù)”等。而测试中只有“粗犷 (ɡuǎnɡ)、海隅 (yú)”等少数词语读半边,所以要仔细辨别、识记和逆向思维,才不会闹出“秀才不识字,读字读半边”的笑话。

2.简字繁读

试题中,特别是高层次测试中,简单易懂的字一般不会考它普通的读音。如“蛇”,在“委蛇”中不读 shé,而读 yí。类似的还有“伐木丁丁 (zhēnɡ)、心广体胖 (pán)、否 (pǐ)极泰来、一叶扁 (piān)舟、龟 (jūn)裂”等。对于这一类字,一定要善于积累,勤于思考,在实践运用中灵活谨慎,才会避免出错。

3.辨形识字

在读音这类题中,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形似字,它们形体相近,差别细微,如“拙 (zhuō)、绌 (chù)、咄 (duō)”“惴 (zhuì)、湍 (tuān)、揣 (chuǎi)”“掇 (duō)、辍 (chuò)、缀 (zhuì)”“稗 (bài)、捭 (bǎi)、禆 (bì)”等,对这类字如果不求甚解,就会念错写错。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分辨和总结。

4.定性辨音

部分多音字,从词性上可以辨别读音。如“数典忘祖”中“典”是名词,由此可判断“数”为动词,读shǔ;而在“不计其数”中“数”作“计”的宾语,表示数字为名词,故读shù;而在“数见不鲜”中,“数”为“见”的状语,由此可判断为副词,读shuò。学生可根据规律,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判定词性,从而辨别读音。

总之,只要学生善于积累,勤于思考,留心语音变化,大胆用普通话交流,抓住规律,那么在语音考试中一定可以有新的突破。

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诗歌鉴赏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典诗歌浩如烟海,而在每一次的考试中,诗歌鉴赏得分之低,真是让我们的同学“为伊消得人憔悴”。那么面对如此浩瀚的诗歌之海,有没有一条小船,可以载着我们漫游观赏呢?我认为有,那就是抓特征、明类型,掌握鉴赏方法和规律。下面我以咏物诗为例来谈一谈诗歌鉴赏的方法和规律。

例如,在鉴赏陆游《卜算子·咏梅》这首词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1.诵读解意。2.形象分析:梅花的环境特点是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自身特点是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3.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即使粉身碎骨而矢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我们通过实例可以得出咏物诗的鉴赏步骤:1.关注有效信息 (诗题、注释、作者生平);2.读诗,诠释出诗句的字面意义;3.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 (形态、色泽)和环境特点,并能深入其里,抓“物”与“志”的“契合点”;4.悟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5.体会诗人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在学习中,还可以从思乡怀人、送别诗、咏史怀古等各个类型出发,总结一般的解题技巧和解题规律,使学生在考试中游刃有余,突破得分低的关口。

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散文阅读

高考散文阅读是学生比较难答的一类题,总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就会“不知所云”。但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只要围绕“神”把握文章,将会使学生阅读散文时茅塞顿开。

下面以2008年湖北高考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雾》为例,谈谈在散文阅读中运用“七个把握”来解题的方法:

7.把握形式:语言、结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表现手法 (铺垫、烘托、反衬、对比、象征、人称) (把握散文技巧)细节描写、欲扬先抑、比喻等修辞。考卷16题 (2):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掌握了这些基本方法,在考试当中,如果能做到细审题意,明确要求,整合有效信息,并能规范作答,那么学生就会在“最险峰”上领略到“无限风光”。

四、“山重水复疑无路”的作文

考场作文发展等级要求有文采。通俗地讲,语言有文采,就是话讲得漂亮,读者感到美。具体地讲,考纲中所说的文采,包括以下几方面:用词生动,词语丰富,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方法,文句有意蕴,有个人风格。

考场作文的语言是文章的肌肤,是阅卷者首先感知的对象。学生在写作时要想办法创新考场作文的语言,使之充满魅力和亮色,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作文难关前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

1.排比造势

运用排比,能使句式整齐和谐,读起来流利通畅,铿锵有力,节奏感强;能增强语势,淋漓尽致地渲染气氛,刻画丰满的形象,充分抒发思想感情;能周密论述道理,深刻表达思想感情。例如:

《三国演义》的作者具体描写了诸葛亮:定三分,战群儒,破曹操,斗周瑜,据荆襄,取成都,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大小数十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生命是盛开的花朵,它绽放得美丽,舒展,绚丽多姿;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以上几例或借排比抒情,或借排比列举,都把握了这种修辞手法的基本特征,用得较为自然贴切,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2.对偶增色

文章中运用对偶,是对语言的诗化。表达的内容含蓄凝练,句子形式参差错落,对偶恰当,显然为文章增色不少。例如:

冬天滴水成冰,寒风咆哮;夏日高温酷暑,蚊虫叮咬。无论泪水还是哀叹,我都不要,我知道我要学小草,我要在逆境中成材,我相信我一定会成功。

伸出你的手,足以使一个生命苏醒;停住你的脚,足以使一份道德重现。

以上两例属于宽对,前者通过对偶,形象描述了所处的“逆境”,充分说明了求学的艰难。后者运用对偶,呼唤人们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使精神之光更加灿烂。

3.设问突围

设问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例如: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果园里果农望着压满枝头果实的满脸喜色,幸福是教室里莘莘学子憧憬未来的动人笑脸,幸福是实验室里科学家又有新发现时的舒展眉头,幸福是领奖台上运动员仰望国旗冉冉升起时的莹莹泪光。幸福是奋斗的结晶,勤劳的丰碑。

作者借形象包孕抽象,意蕴深刻,令人回味。

4.引用增“厚”

行文中恰当地引用,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有力地论述自己的观点。从语言表达角度看,能增添语言的文化底蕴,使表达凝练、隽永,富有文采。评卷教师不仅关注不足千字的文本,更希望借以看出作者的语言功底、文化积累。恰当征引,无疑是满足这一愿望的捷径。例如: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一种豪迈的潇洒,“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一种自信的潇洒,“独钓寒江雪”是一种高洁的潇洒,“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一种悲壮的潇洒。

我从中看到了愿意世上能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广厦,“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杜甫;看到了为使中国画坛脱离“八股画风”,经常自己出钱让青年学生出国深造的徐悲鸿。

以上两例都是把诗文名句镶嵌于自己的句子中,贴切自然,对表情达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人感受到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增强了语言表现力,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这样的语言,理所当然会受到阅卷老师的好评。

作文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作文语言是文章的血肉。因此,语言求新才能使文章不落窠臼、脱颖而出,才能为文章增加亮点,博得阅卷老师的好评,巧得考场作文高分。

猜你喜欢

冲关读音散文
冲关我最棒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那”与“哪”的读音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字词篇
冲关我最棒
冲关我最棒
冲关我最棒
我是小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