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此村非彼村:时代再次选择中关村

2011-05-14赵弘

前线 2011年9期
关键词:中关村人才科技

赵弘

中关村从80年代的“电子一条街”脱胎换骨,发展壮大,今天的中关村,与过去相比已是不可同日而语。它已经成为自主创新的标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缩影,是探索国家高新区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引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先锋和骨干。

数说中关村

国务院批复的“中关村十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中关村要力争用10年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里有一组数字,虽然是窥豹一斑,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证明,中关村与这一宏伟目标正渐行渐近。

实力快速提升,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2010年,中关村实现增加值2644.6亿元,占北京GDP的比重达19.2%,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5%。“一区多园”集群发展格局凸显,形成了以中关村软件园、集成电路设计园、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亦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为代表的一批高端产业集群。

激发企业活力,成为行业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集聚发展的高地。2010年,中关村企业实现总收入1.59万亿元,占全国83家国家级高新区总收入的1/7。一大批企业立足中关村,以总部经济模式在全国乃至全球布局分支机构,2010年,中关村在国内外上市的175家企业全年合并报表总收入为9677.4亿元,其中对外辐射总收入(即在中关村之外实现总收入)占比76%,充分证明了中关村巨大的辐射带动效应。

创新效能释放,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旗帜和辐射带动全国发展的源泉。近些年,中关村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如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非典灭活疫苗等,都是代表我国技术创新水平的标志性产品和技术。中关村企业还是我国国民经济重大工程的直接参与者和技术提供者,“神舟飞船”、“嫦娥探月”工程,青藏铁路等重大项目,都大量运用了中关村企业研发的技术和产品。

回溯中关村

中关村20多年的发展是一部创新创业史,也是把握国际产业发展脉动,推动园区产业优化升级的发展史。从PC产业、互联网产业,到服务外包与创意产业,在每一次产业浪潮中,中关村都站在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潮头浪尖。

20世纪80年代初,以微型计算机、电子元器件制造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战略性产业,中关村敏锐地抓住这一动向,冲破旧观念和旧体制的束缚,孕育了“两海两通”、联想等一批民营科技企业,推出了五笔字型输入法、汉王手写板、四通公司的MS打字机、联想汉卡、自主品牌电脑等成果。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宣布实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兴建 “信息高速公路”,掀起了全球互联网发展浪潮。1995年,一块巨大的广告牌出现在中关村,上书“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我国的互联网产业开始萌芽,中关村涌现出搜狐、新浪、网易、百度等一大批互联网企业,这些企业在某些领域和国际巨头分庭抗礼,成为引领中国互联网发展潮流的桥头堡和核心区。

进入21世纪,信息增值、数字出版、动漫网游、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方兴未艾,中关村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强对新一代新兴技术、软件产业等的扶持和引导,成为我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业务的前沿和重点区域。 “2010年中国服务外包十大领军企业”中,中关村企业占了5席。

可以说,中关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中关村”,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敢为天下先”,敢于在一波波技术和产业浪潮中,积极承担探路者的角色,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寻求突破,并向全国辐射它的创新能量,引领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前瞻中关村

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结构面临深度调整,通过创新与变革来推动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面临的共同课题。在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特别是随着以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技术等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中国需要拿出最精锐的力量参与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并以其引领整个国家的转型发展。

中关村作为我国创新资源最密集、创新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劲的区域,有基础、有条件,也有责任承担起我国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先锋重任。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我国首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意味着,时代再次选择了中关村,赋予了中关村新的历史使命——中关村要积极参与新一轮全球科技浪潮,引领我国的自主创新和经济转型,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科技、经济差距,甚至实现超越。

中关村再次迎来跨越式大发展的良机。以创新驱动发展就如同汽车有了发动机,有了它,经济发展才有充足的内生动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更具动力和活力。中关村以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以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人才集聚、空间整合作为有力支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将使中关村再次发生“此村非彼村”的嬗变。

先行先试取得突破。没有体制机制创新就没有中关村,“制度重于技术”这句话在中关村一直适用。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就是要中关村继续在全国先行先试,在人才激励、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科研院所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促进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目前中关村已经开始实施“1+6”系列政策,已有350家单位参加股权激励试点,“新三板”系统已有81家企业挂牌和通过备案,14家商业银行在中关村设立了专门为科技企业服务的信贷专营机构,中关村将在促进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探索解决经济科技“两张皮”问题的道路上再进一步。

技术创新比肩全球。中关村发挥“创新引擎”作用,集合了一大批高新技术领军企业,将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制一批新标准、转化一批重大成果,打造体现国家自主创新水平、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如2001年创建、2010年在创业板上市的碧水源公司,是全球最大规模的膜技术研发和产业基地,技术比肩GE、西门子,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产业发展聚焦高端。中关村瞄准国际科技和产业前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联想、大唐电信、神州数码等,一大批高技术企业逐渐向行业系统服务集成商、行业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对行业上下游服务资源的集成能力、总包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

人才集聚瞄准国际。中关村建立并完善人才“选得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机制和环境,吸引海外高端人才聚集。目前中关村已经在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建立了7个海外联络处,建立了面向海外人才的29家留学人员创业园,今年还要再新建4到6个,将中关村建设成为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的“国家级人才特区”,推动北京建设成为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

空间整合构筑高地。中关村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示范带动效应,推动 “一区多园”空间拓展,推动中关村品牌对首都产业空间的全域覆盖。目前空间资源整合成效初显,位于示范区核心区的中关村科学城已建设特色创新产业园24个,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13个;位于昌平的未来科技城目前已有神华集团、国家电网、中海油、华能、中国电信等15家央企入驻,它将逐步成为我国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源头。□

(作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杜梅萍

猜你喜欢

中关村人才科技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中关村产业孵化链发布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中关村
科技在线
毛遂自荐
科技在线
中关村的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