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年前,我制作《读者》纪念封

2011-05-14董运动

读者 2011年3期
关键词:有奖创刊读者

我是个集邮爱好者,喜欢制作邮品,和邮局的工作人员都是老相识。5年前的一天,我到邮局去,她们热情地跟我打招呼:“董老师,又制作纪念封了?”我拿出一枚有奖明信片说:“我中了个三等奖,来兑奖的。”她们拿过去一看,“哟,是《读者》寄来的,你好幸运啊!”

《读者》不仅给了我幸运和新年的祝福,还给了我很多很多。

我跟《读者》结下不解之缘还是在大学毕业前夕。那时我跟几位同学去家乡的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淮北师范大学的前身)应聘,晚上住在在学院任教的师兄那儿,无意间看到桌上放着一本《读者文摘》,是1993年第3期。我随手翻阅起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刊登在封二的“有奖征名启事”。我心里一惊:《读者文摘》要更换刊名!更换刊名是杂志的一件大事,我似乎捕捉到了什么,决定购买更名后的第一期《读者》,谁知这一买竟让我养成了习惯,直至开始订阅。回校以后,我一直惦记着《读者文摘》更名的事情,每天都在苦苦思索,终于有一天,我郑重其事地将“读者风”这个刊名寄了出去。等待的日子是漫长而又幸福的,我忐忑不安地等待着令人欣喜的结果。然而刊名揭晓,居然是《读者》,《读者文摘》简单地去掉了两个字!我心凉了半截。后来在毕业找工作的繁琐而又艰难的磨砺中,我慢慢地将这事淡忘了,毕竟自己经历的挫折太多了,这并不算什么。没曾想在即将离校的时候,我收到了《读者文摘》寄来的包裹,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看,是《读者文摘十人插图集》!欣喜地翻开,扉页上赫然写着:“赠董运动读友:有奖征名纪念。”淡淡的几个字竟让我的眼睛湿润起来,我忽然感到天地极其广阔。

从此,我和她有了一种默契的相识、相知、相守的经历。

在我的书架上有一个《读者》专柜,它承载着我对《读者》的挚爱:《读者文摘十人插图集》《读者200期纪念专刊(含CD)》《读者》合订本、《读者》有奖明信片等等,后来又增加了《读者的挚爱》名家诗文音乐朗诵会CD。

在我做班主任的时候,我把《读者》作为学生点滴进步的奖品;当我惊喜地发现《读者》上刊登了一篇与历史课程有关的文学作品时,我会为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一番;当我出远门的时候,我会在旅行包里塞进一本《读者》,有她相伴,我不孤寂……

5年前的一天,当我打开抽屉,欣赏自制纪念封时,我眼前忽然一亮:我是个集邮爱好者,何不用制作纪念封这种特殊的方式来纪念《读者》创刊25周年呢?

立即行动!我打开电脑,在网上搜索有关《读者》的图片,《读者》创刊号封面和小蜜蜂刊徽吸引了我。我的脑海里出现了这样的构思:纪念封的主图是《读者》创刊号封面,配以小蜜蜂刊徽和“纪念《读者》创刊25周年(1981—2006)”。这样的纪念封简洁、美观、素雅,再贴上丙戌年生肖邮票,加盖2006年3月份邮戳,就是一枚非常有意义的纪念封了。信封的背面可以写这样的介绍文字:

《读者》(原《读者文摘》)创刊于1981年3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创刊25年来,《读者》走过了一段坎坷的发展历程,如今她已成为发行量超过900万大关的中国大刊。她是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她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成长,她造就了“读者时代”。为纪念《读者》创刊25周年,特制作此纪念封。

这样的纪念封,我共制作了两枚,一枚寄给了《读者》,一枚留给自己收藏。

又一个5年过去了,“越走越远的是岁月,越来越近的是《读者》”。每当我翻开散发着浓浓墨香的新一期《读者》,往事便涌上心头,繁杂世事渐渐淡去,心情越来越舒畅……

也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我写下了这些文字,以纪念《读者》创刊30周年。

猜你喜欢

有奖创刊读者
手绘精彩《追梦》创刊等
1994:创刊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读者》光明行动”(26)
“《读者》光明行动” (25)
“《读者》光明行动”(24)
期期有奖
期期有奖
2000元有奖征答
期期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