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

2011-05-03贾爽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形象女性主义

贾爽

摘 要:《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的名作,该剧反映了男权社会用各种方式将自己的中心主义意识形态灌输到社会每个成员的思想中,使其在潜移默化中维护着男性的统治地位。阿瑟·米勒在此剧中就揭示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惨遭遇,以戏剧的形式诠释了男性对女性的剥削与压迫。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女性主义;“美化的”形象;恋母情结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76-01

一、引言

《推销员之死》(1949)是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该剧讲述了旅行推销员威利·洛曼一家的一段生活场景。该剧曾获得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家奖,成为二战后美国的重要剧作之一。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这部作品,会有许多新的发现。例如其中威利和琳达的名字有其象征含义,剧中出现的女性多数近乎是美好的化身以及作为儿子的比夫和哈皮对母亲的感情似乎有其隐秘的一面。

二、名字的隐喻

这部戏剧中的洛曼夫妇的名字有着丰富的含义。作为一家之长,威利的名字蕴藏着性的意味,暗含对男性生殖器的崇拜,代表着生机和力量,是整个社会的依靠。阿瑟·米勒借助于威利的形象向观众展示了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中,男性在经济上的绝对优势,使得男性在社会家庭中起重要作用,这必然导致男女的不平等。这部作品中向读者展示了这样当时流行的一种社会观:歌颂男性,抬高男性的形象,借以压制女性,使之处于从属地位。作为男权社会的统治者,男性通过一系列的方式维护其社会地位,并将这种观念灌输到社会成员心中,使其成为一种社会形态,为其压抑并统治女性服务。

作为家里唯一的女性,琳达的名字则有“柔软的”或“美丽的人”之意。这是当时社会对女性形象寄予的希望的表现,同时也是整个男权社会对女性所进行评价标准的反映。按照男权社会的审美观,女性就应该是漂亮的,应该是柔弱的,这样才得以成为一位标准的女性。然而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解释,威利的名字“willy”一词在英文中有男性生殖器的含义(2020)。她对丈夫自始至终充满爱意又满怀崇拜之情,她被动,崇拜“威利”(阳物),没有自主权和自主意志。琳达几乎总是顺从与沉默,以致后来她已经不能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失去了自我表达的权力。没有琳达的维护,威利则成为一位小丑般的人物,大大削减了他的悲剧性。

三、“美化的”形象

在此剧中,琳达是一个天使般的妻子与母亲,她近乎是完美的,这体现了对女性的理想化状态。“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成的,是传统的习俗与男权社会的需要造就了女人”琳达是作为传统的女性角色“家中天使”被刻画的。她对丈夫自始至终充满爱意又满怀崇拜之情。剧中的琳达纯洁美丽,为了威利,也为了这个家,她愿意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剧中琳达的出场都伴随着诸如“现在她在补一双丝袜子”、“琳达在台前出现,像过去的样子,抱着洗衣服的篮子”的描写,琳达显得愈发美丽。通过这种方式,表面上看,这样的女性看似完美,实则是剥夺了她的生命,使其成为男性的牺牲品。米勒为观众创造出了一个对威利千依百顺,温柔体贴的贤妻形象,具体表现包括在剧中出场时的装束和在话语上所处的弱势地位上。

四、恋母情结

剧中有一个关键人物值得一提,这就是威利和琳达的长子——比夫,他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种异乎寻常的爱,而对自己的父亲却有一种怨愤。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可以清晰地发现,在比夫内心深处的潜意识——恋母情结。恋母情结是有弗洛伊德提出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人格发展的第三阶段,即生殖器阶段,儿童身上发出的一种恋母情欲综合感。这种情欲更确切的说是爱欲,是儿童对最先走入其生活的对象依赖,他驱使儿童去爱异性双亲而讨厌同性双亲”。从表面上看,比夫仅仅是因为看到威力和其情妇的风流韵事,才跟其父亲有了隔膜。然而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去看待它,就不难发现并不像想象那样简单。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恋母情结的一个威胁来自父亲,所以在幼年时,便存在着父亲“阉割”的威胁,压抑在无意识中。成年以后,则被良知阻挡在意识之外。尽管如此,这个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仍会在无意识中以各种伪装形式表现出来。比夫看到父亲的风流韵事,便激发了其内心的对父亲的恨,杀父娶母的倾向便表露出来。这必然导致日后他与父亲关系的紧张,以及他对母亲的言听计从。比夫在看到威利对琳达的说话态度不好时,便十分生气,为了母亲,他宁愿和父亲打破表面的和谐。与哈皮的谈话同时透露出,他娶母的倾向——即恋母情节的反应。而哈皮对感情的不认真亦可归因于恋母情结。

五、结束语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二战后最成功的剧作之一,米勒为读者真实再现了当时社会女性的遭遇,通过从女性主义角度进行解读,展示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女性所处的地位,揭露了男权社会的不平等,表明了女性依然是男权主义社会压迫的对象。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看,琳达生活在父权制度意识形态之下,被禁锢在家庭生活中,把家庭和丈夫当作她唯一的工作地点和对象。

《推销员之死》的女性主义解读,使我们理解女性在该剧中所处的地位,唤起了我们的同情。但同时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来理解这个悲剧,深切地体会笼罩其中的悲剧性。在男性作为主角的悲剧中,女性角色的悲剧使得该剧的气氛更加伤感,加深了男主人公的悲剧。正因为如此,才使得男主人公作为一位普通人的悲剧形象超越了其卑微性。

参考文献:

[1]阿瑟·米勒,英若诚等译.推销员之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赵炎秋.文学批评实践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形象女性主义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中国从女性主义到女性主义翻译的实践
Feminism in The Princess Focu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铁骨柔情——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开创硬汉派侦探小说先河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女性主义的东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