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之声

2011-05-03

中国石油石化 2011年9期
关键词:高管企业家天然气

央企既要“善其身”也要“善天下”

2011年4月22日

在国际石油价格走高,国内成品油价格供应紧张,价格上涨压力大的情况下,中石化日前宣布,暂停成品油出口。笔者认为,这不光是其“善其身”,也是“善天下”,是其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的表现。

其实,我们应该承认,这几年来,央企在追求利润目标的同时,对员工、用户、社区、政府以及对自然环境等利益相关方所负出的责任还是较大的。以此可以看见,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企业经营中的一种理念。

但是,为何央企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却遭到诸如“与民争利”、“慷人之慨”等质疑?笔者认为,之所以公众仍然有如此大的怨气,一方面是期望很高,央企做得还不是足够好,另一方面是体制性的原因,经济改革的矛盾体现于此。

受经济转型的限制,国人似乎对自由竞争充满崇拜感,以为所有垄断都是糟糕的,殊不知一些行业是自然垄断的;再者,中国式垄断的特色是企业说了不算,像“两桶油”,它们表面上是双寡头垄断,但实际上并没有垄断定价权。

当然,这并不是说央企在社会责任方面就可以躺倒睡大觉了。事实上,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整体尚处于初级阶段,报告过于简单、主线模糊、框架不清、内容随意等,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客观性、平衡性、可读性和创新性也有待改进。

但是,不管怎么样,央企需要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具体看,除了向国家上缴红利外,更应回馈社会回报大众。央企,不仅要“善其身”还要“善天下”。唯有这样,才能赢得民众的认可,才能真正成为受民众支持的企业。

(赤择远)

中石化“天价酒”考问国企管理体制

2011年4月19日

中石化广东分公司动用巨款购买大量高档酒一事,日前,中国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做出回应,表示公司内部会加强管理,立即在全系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

大家都知道,我国部分央企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市场法则的胜利,而是权力经济的作用。当中石化曝出高档酒事件的时候,长期积累的对央企不满的民意借助此事找到了一个宣泄口。而换一个角度,充分可以说明我国央企的管理体制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表面上看,央企作为企业,国家对它的管理是企业化考核,但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却并未实现“企业化生存”。

一些企业依赖政府的帮助取得了对市场资源的垄断,但长期以来,被刻意包装为依靠市场化准则占有市场的成功者,一些实际上是政府委任的高管也被塑造为企业家,因此在待遇上也向国外真正的企业家看齐。所以,我国的管理制度在给国企建立了垄断地位的同时,又给予了国企高管在个人薪酬上的自由裁量权,使国企领导在缺少监管的情况下私欲膨胀。

显而易见,此次中石化的高档酒事件,不管是公司集体行为也好,是总经理的个人行为也好,都反映了国企在企业定位上存在着深层次的问题。

就目前的市场环境来说,要求取消一些国企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实现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其他各类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竞争,可能还有待时日。

所以,要求中石化等央企首先必须建立良好而有效的公司管理制度。同时,对中石化这种事关国家战略和民生安全的巨型国企,必须有刚性的外部监督制度。

(周俊生)

国企高管主政地方别追求“利润最大化”

2011年4月18日

中石化董事长苏树林近日成为福建省代省长,引出了媒体对中国政坛“国企CEO”现象的关注乃至不同评价。赞成者认为,国企高管从政具多项优势,可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反对者则忧虑国企领导转任政府官员,可能成为“政治企业家”。

首先应该明确,国企高管从政并不是一个新话题。相对于中国过去主要从行政、政工系统选拔地方和部门主要领导的做法,选择有现代企业历练的国企高管担任地方和部门要职,的确是一个突破。企业家来做政治家,优于没有从事过其他职业的职业政治家。因为企业家的务实、对社会现实的感悟、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都是来自其他社会阶层的人士难以比拟的。而中国地方政府的职能膨胀和结构臃肿,政府服务的低效和运作过程中的高成本,客观上也需要用企业家的精神去改造。

当然,出身企业家的政府领导在施政中是否具有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现实来看并不乐观。极可能的是,国企高管主政地方后,改造政府的愿景只停留在客观需求和理论假设层面,却把做企业时形成的“独断”意识和“专断”作风带到政府的公共管理中来,从而成为所谓的“政治企业家”。这正是多数人担心的问题。

可以说,权力的来源以及身份的不同,对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的角色要求是不一样的。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现实中相当部分地方政府的行为和施政导向已经出现严重的公司化倾向。

所以,要求国企高管转任地方领导后,必须及时调整心态,从企业家转变为政治家,把政府看做是民众委托的提供公共产品的权力机构,而不能把政府当做企业去经营,更不能仅仅为政府自身的利益而使其公司化。

(邓聿文)

CMAI:北美乙烯工业前景看好美国《化学周刊》

2011年4月4日

美国析迈石化(CMAI)最新报告显示,2015年前北美地区乙烯工业前景看好,因为乙烷裂解装置与石脑油裂解装置相比将继续保持明显的成本优势,这使北美地区乙烯生产商拥有健康的毛利水平以及出口竞争优势。

CMAI称,受国内需求增长以及产量基数下降的影响,当前美国市场乙烯供求状况良好。美国的乙烯产能已经从2008年时的约2800万吨减少至2010年的约2650万吨,同时乙烯衍生物产能有所增加。因此,CMAI预测2011年和2012年美国乙烯装置的实际开工率水平将创下96%和98%的历史新高。

北美页岩气的大力开发正在令当地化学工业焕发新的生机,来自于页岩气的天然气液体产品作为裂解装置原料正在增加。美国天然气和天然气液体产品的价格与石油基原料价格相比将长时间维持在低位。析迈公司表示,2005年以来,美国乙烷产量增加了约1.8万桶/日,而乙烷消费量已经增加了约17.5万桶/日。

(晓 华)

日本大地震引发亚洲石化产品上涨ICIS新闻

2011年4月5日

受日本3月11日大地震的影响,亚洲石化产品的价格大幅上扬,而且仍将持续。分析人士称,日本大地震对亚洲石化产品市场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日本一些石化装置在地震中受损,导致产量下降,造成市场供应减少;另一方面,为满足国内需求,日本开始从市场中抢购一些短缺的石化产品,导致需求上升。

3月11日至4月1日,亚洲丁二烯现货价格已经上涨了200美元/吨至2750美元~2800美元/吨(CFR东北亚),涨幅达7.8%。来自于日本的4月船货已被迫推迟或取消,造成了市场供应的紧张。

亚洲TDI市场的上涨也非常强劲,因三井化学公司位于鹿岛的一套12万吨/年TDI装置地震中受损严重被迫停产,估计到6月才能恢复生产。受此影响,亚洲地区4月TDI合同价格将大幅升高。巴斯夫公司已经将4月亚洲TDI合同报价上调至2750美元/吨(CFR中国主要港口),比3月2600美元/吨的合同价格上调150美元/吨。

(晓 华)

今明两年全球石油需求有望增加美国能源情报署网站

2011年4月12日

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的报告显示,今明两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增加1.8%,或每日150万桶,同时为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求,全球石油库存将下降。EIA预计,今明两年全球日均石油需求将分别达到8822万桶和8976万桶,需求主要来自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

到2011年年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商业石油库存有望由2010年年末相当于58天使用量的库存水平下降至相当于55.8天使用量的水平。2012年库存将进一步下降,可能将降至相当于54.6天使用量的水平。

EIA预计,中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11年和2012年石油需求有望分别增加6.3%和5.9%,日均石油需求量可达1033万桶。而日本在3月11日发生地震后增加石油供应以弥补核能发电缺口的必要性可能促使日本2011年和2012年的石油需求下降幅度缩小。预计日本2011年和2012年石油需求将分别下降1.6%和2.3%,而3月初EIA曾预测日石油需求将分别下降3.4%和3.5%。

(晓 华)

国际石油巨头加大勘探与生产投资英国《石油经济学家》

2011年4月

受油价和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刺激,国际石油巨头们用于油气勘探和生产的支出不断增加。近来一些国际石油大公司纷纷公布了新一年度的投资计划。未来几年以埃克森美孚为首的国际石油大公司每年将投资370亿美元用于油气勘探和开发。

据悉,去年这些国际大公司的资本支出总额为322亿美元,其中油气上游勘探和生产投资为273亿美元,较2009年增加32%。埃克森美孚的投资主要用于北美地区非常规能源的开发,以及在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液化天然气等项目建设,目前非常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已占该公司资源量的40%。

另外一些国家石油公司也在增加勘探和生产方面的投资,以争取更多的资源。巴西国油2010~2014年业务计划中将用于油气勘探及生产业务投资额提高至1190亿美元,其中国际工程项目投资约103亿美元。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表示,未来5年计划投资900亿美元,大部分投资将用于国内项目。

(晓 华)

乌克兰估计其页岩气储量大俄罗斯宽带网

2011年3月21日

乌克兰环境和自然资源都部长兹洛恰夫斯基向乌媒体宣称,乌页岩气储量超过30万亿立方米。乌已与美国于今年2月签订联合评估乌页岩气储量的协议。兹氏估计,经过双方共同评估,乌页岩气储量可能比原来的估计高一倍以上。

乌克兰经济的能源需求,一半以上靠进口俄罗斯的天然气。乌多次宣称要增加本国的常规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的产量,还要实现天然气进口多元化,而不是单一地依靠俄罗斯。此外,还准备建设液化天然气终端,以进口液化天然气。

兹洛恰夫斯基宣布,乌克兰首次对两个页岩气田的勘探开发的产品分成招标协议将在今年年中以前签订。壳牌和雪佛龙公司参加投标。此外,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秋明-BP公司以及埃克森美孚公司对乌克兰非常规气的开发也有兴趣。

2010年乌克兰的天然气消费量为550亿立方米。2011年,俄对乌的天然气出口将增长10%,达到400亿立方米,乌克兰自产约200亿立方米。

(高寿柏)

中亚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俄《石油天然气和商业》杂志

2011年1月

中亚仅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有天然气储量,其中土为7.94万亿立方米,哈和乌分别为1.82万亿和1.58万亿立方米。就天然气产量、出口量而言,哈和乌均比原苏联时代有较大的增长,而土则低于原苏联时代的水平。例如,1990年哈天然气产量为30亿立方米,2008年达302亿立方米,2008年国内天然气消费达206亿立方米。1990年乌天然气产量为455亿立方米,2008年达622亿立方米; 2008年国内天然气消费量达487亿立方米。1990年土天然气产量为906亿立方米,2008年仅为661亿立方米;1990年天然气出口量为706亿立方米,2008年为471亿立方米;2008年国内天然气消费量为190亿立方米。

尽管土库曼斯坦现在的产量和出口量均远远低于原苏联时代的水平,但由于发现大气田,使其天然气储量跃居世界第四位,其增产潜力十分巨大。专家认为,2015~2020年土天然气年产量达1200亿立方米、出口量达1000亿立方米是完全可能的。

猜你喜欢

高管企业家天然气
第六章 意外的收获——石油和天然气
石油和天然气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天然气:供暖季在即LNG价格持续走高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天然气:LNG价格已经开始预热了么?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