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与核心能力形成相关性实证研究

2011-04-26李明星张同建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年6期
关键词:测度要素系数

●李明星,张同建(江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1 引言

核心竞争力,又叫核心能力,是一个当今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所探讨的热点领域。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第一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定义,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派的知识。随着我国高教市场改革进程的加快,我国高校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高考生源的高峰期在2010年,这预示着2010年之后许多高校将不得不面对着一个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一大批高校将逐渐退出竞争市场,这种趋势已经成为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因此,对于我国大多数中下等级别的高校而言,核心能力的培育将是一个无可回避的生存手段。[1]高校只有尽快培育起自己的核心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市场演化的必然规律。

高校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水平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走过20年之路,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配置了大量的信息化软硬件设施、积聚了大量的信息化资产,对于提高我国高校的包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信息化悖论”的影响,即随着信息化建设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过渡,信息化效率将处于停滞状态,或者信息资金的投入产出比将呈现下降趋势。根据国外高校的信息化管理经验,解决高校“信息化悖论”的有效手段是对信息化建设的效应进行详细剖析,以揭示其成功经验,挖掘其弊败之处,从而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调整提供理论支持。

本研究主要依据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与核心能力培育的第一手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全模型检验方法,对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在高校核心能力形成的微观路径功能实施经验性的验证,以便为我国高校信息化战略的适度调整提供经验性的借鉴,同时大幅度地持续提高我国高校的核心竞争能力。

2 研究模型构建

2.1 假设的提出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成果,高校信息化建设体系可分解为4个构成要素:信息化基础设施(ξ1)、科研信息化 (ξ2)、管理信息化 (ξ3)、教学信息化(ξ4)。信息化基础设施指高校基础性的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包括网络实施、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等;科研信息化指信息化在高校的科研统计、科研开发、科研支持等方面的应用;管理信息化指信息化在高校教务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档案管理以及其他辅助性办公系统中的应用;教学信息化指信息化在高校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包括全日制教学、成人教学及远程教学等。根据本课题的研究成果,高校的核心能力体系可分解为3个构成要素:教学能力(η1)、科研能力(η2)、市场化能力(η3)。教学能力是指高校在同类院校中的教学水平,是高校的一项最基本的功能;科研能力是指高校在一定时间期限内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以及高校对科研创造的支持力度;市场能力是指高校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同高校外部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社会团体、学生家庭等市场主体的协调能力。[2]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本研究的假设如下:

表1 研究假设

2.2 指标体系的分解

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测度体系4个构成要素中,信息化基础设施(ξ1)构成要素可分解成4个测度指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X1)、信息资源充裕性(X2)、信息化专业人员的配备(X3)、信息化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X4);科研信息化(ξ2)构成要素可分解成4个测度指标:科研业务流程管理信息化(X5)、图书馆建设信息化(X6)、实验室建设信息化(X7)、专用科研软件资源供给量(X8);管理信息化(ξ3) 构成要素可分解成4个指标:校园办公系统信息化性能(X9)、数字化校园建设(即信息系统在教务、财务、人事等主流高校业务流程中的应用,X10)、后勤管理信息化(X11)、信息化管理激励制度的设计与执行(X12);教学信息化(ξ4) 构成要素可分解成4个测度指标:数字化课程比例(X13)、信息化教学制度的设计与实施(X14)、教师信息化技能(X15)、信息化教学(即高等院校开展远程教育、远程培训、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情况,X16)。

在我国高校的核心能力体系3个构成要素中,教学能力(η1)要素可分解为4个测度指标:博士学位师资比(即获取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的比例,Y1);教学设施性能(即专用教学设备在同行业中的先进性与充裕性,Y2);课程设置合理性(即专业课程结构设置的科学性、实用性与完备性,Y3);精品课程建设(即精品课程选取、培育、教学等在同类院校或专业中的领先性效应,Y4)。科研能力(η2)要素可分解为4个测度指标:科研成果卓著性(即科研成果总量与质量在同专业院校中的显著程度,Y5);科研激励机制的科学性(即科研成果激励政策与奖励政策的合理性与积极性,Y6);科研经费充裕性(即科研经费支出的充足性、及时性及总体增长率Y7);骨干团队创新性(即各学科学术骨干团队学术能力的创造性与前沿性,Y8)。市场化能力(η3)构成要素可分解成4个测度指标:特色专业设置(即特色专业的数量、优势、知名度及品牌效应,Y9);毕业生就业率(即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往届毕业生的持续就业率,Y10);生源获取能力(即优秀生源的搜寻、甄别、过滤、选拔、录取能力,Y11);外部融资能力(即高校与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等的资金融通能力,Y12)。

2.3 模型确立

根据假设内容与指标体系,可以建立如下结构方程模型:

3 模型验证

3.1 验证思路

本文已根据理论分析的12个因果假设构造出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结构方程的路径检验可以验证理论假设的真伪性与影响幅度。结构方程模型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是一个包含面很广的数学模型,用以分析一些涉及潜变量的复杂关系。通常的回归模型只能包含一个因变量,只能分析直接效应,不能分析间接效应。而结构方程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本模型已建立4个外源变量(ξ1、ξ2、ξ3、ξ4)、16个外源指标(X1至 X16)、3个内生变量(η1、η2、η3)、12个内生指标 (Y1至 Y12)、12条因果路径关系、3条相关路径关系。通过生成外源变量对内生变量的效应矩阵(г)、内生变量对内生变量的效应矩阵(β)、外源变量协方差矩阵(ф)、外源变量因子负荷矩阵(ΛX)、内生变量因子负荷矩阵(ΛY)、外源指标方差矩阵(Θε)、内生指标方差矩阵(Θδ)、模型残差协方差矩阵(ψ)、各种拟合指数等来测度路径系数显著性、因子负荷显著性、因子误差方差显著性,并经过模型修正,得到最优模型,从而实现对模型理论的验证。

3.2 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七点量表制对28个观察指标进行数据调查。在中国矿业大学校友会的协助下,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选取样本245份,调查对象为各高校的学术骨干、院系负责人、中层行政干部。这些样本分布于京、津、沪、陕、豫、渝、皖、甘、新、滇、川、粤、苏、浙、湘、蒙等16个省市自治区,可以认定在地域上能够有效地代表我国高校总体的分布情况。数据收集方式有5种:电子问卷、邮寄问卷、电话采访、委托采访、面谈。通过列删法、对删法等进行不良数据处理,获取有效样本196份,满足调查研究中样本回收率不低于20%的要求。本次数据调查从2007年9月1日起,至2007年12月6日止,历时98天。

3.3 信度检验

(1)信息化建设测度模型信度分析

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结果显示,信息化建设测度模型的16个题项的α系数和分半信度值分别为0.9171和0.8710,因子分析得累计解释量为87%。信息化基础建设要素4个指标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系数是0.8191,相关性和α系数没有较大的变动,因此这4个指标能够较一致地反映信息化基础建设要素的特性;科研信息化要素4个指标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系数是0.7169,相关性和α系数没有较大的变动,因此这4个指标能够较一致地反映科研信息化的特性;管理信息化要素4个指标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系数是0.8592,相关性和α系数没有较大的变动,因此这4个指标能够较一致地反映管理信息化要素的特性;教学信息化要素4个指标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系数是0.7988,相关性和α系数没有较大的变动,因此这4个指标能够较一致地反映教学信息化的特性。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是:NNFI=0.951,CFI=0.970,RMSEA=0.044,х2(98)=68.795。可见,信息化建设测度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结果都比较好。

(2)核心能力测度模型信度分析

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结果显示,核心能力测度模型的12个题项的α系数和分半信度值分别为0.8518和0.7932,因子分析的累计解释量为83%。教学能力要素4个指标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系数是0.8769,相关性和α系数没有较大的变动,因此这4个指标能够较一致地反映教学能力要素的特性;科研能力要素4个指标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系数是0.7909,相关性和α系数没有较大的变动,因此这4个指标能够较一致地反映科研能力要素的特性;市场化能力要素4个指标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系数是0.8512,相关性和α系数没有较大的变动,因此这4个指标能够较一致地反映市场化能力的特性。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是:NNFI=0.929,CFI=0.946,RMSEA=0.032,х2(51)=60.731。可见,核心能力测度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结果都比较好。

3.4 验证分析

本研究采用了SPSS11.5和LISREL8.7分别对信息化建设测度模型和核心能力测度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固定方差法)。从信息化建设测度模型参数估计列表中得:16个因子负荷的最小值为0.52,最大值为 0.89;最小 T值为 2.17;RMSEA值为 0.5130;NNFI值为0.9220;CFI值为0.9109,因此,信息化建设测度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模型效度较高。从核心能力测度模型参数估计列表中得:12个因子负荷的最小值为 0.57,最大值为 0.93;最小 T值为 2.46;RMSEA值为 0.6271;NNFI值为 0.9190;CFI值为0.9376,因此,核心能力测度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模型效度较高。然后采用了SPSS11.5进行全模型检验,得外源变量对内生变量的效应矩阵(г)如表2。阴影部分为模型修正过程中剔出的路径系数参数。同时得全模型拟合指数列表如表3(修正后)。

表2 验证效应矩阵表

表3 拟合指数列表

所以,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无需继续进行模型修正(其他相关验证结果在此略去)。

4 结论

根据验证结果,可以得知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对核心能力形成的相关性如下:(1)高校信息化基础建设与管理信息化对高校市场能力产生了有效的促进作用(路径系数分别为0.56和0.50),科研信息化对高校科研能力的培育产生了有效的促进作用(路径系数为0.68)。(2) 高校科研信息化和教学信息化对高校市场化能力的形成缺乏明显的促进作用(路径系数分别为0.09和0.11),管理信息化对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的形成缺乏明显的促进作用(路径系数分别为0.11和0.13)。(3) 高校教学信息化对教学能力的提高虽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路径系数为0.22),但作用效果很不明显,即教学信息化建设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

[1]管述学,薛静.论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J].创新论坛,2004(3):4互7.

[2]顾丽萍.企业竞争优势观对我国高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启示[J].管理科学文摘,2007(2):48互49.

猜你喜欢

测度要素系数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非等熵Chaplygin气体测度值解存在性
Cookie-Cutter集上的Gibbs测度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这些待定系数你能确定吗?
打雪仗
过年啦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