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到“西塞罗”——“纯粹阅读”现状随访

2011-04-25尚莹莹

全国新书目 2011年5期
关键词:港台单向通识

文 / 尚莹莹

本刊记者以“纯粹阅读”为主题,在第十六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采访调查了50位读者。调查对象以中青年为主,大多具备较好的教育背景和工作岗位,处于生活和事业的上升期,热爱学习,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其中一小部分为书店随机采访。希望本期调查不仅是阅读状况的简单反映,更能起到一种引导阅读方向的作用。

“通识教育”与“纯粹阅读”

公元前106年,古罗马阿尔庇努姆城有一位伟大的人物降生,他对后世影响深远。文艺复兴早期领袖但丁把他作为自己的哲学导师,“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认为他是“理想的共和制生活方式的描绘者和信仰者”,他将“人”从精英贵族扩展到一般民众,这一思想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灵魂和武器。这个人就是恺撒时代的罗马执政官西塞罗,一位富有远见的平民政治家、演说家、作家,同时也是最早提出“通识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什么是“通识教育”?对这一概念,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总结得相当精妙:“通识教育就是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维能力”。美国教育的主流模式和精神继承了古罗马先贤西塞罗的“通识教育”的理念并将其发展得更为完善。1828年耶鲁大学的报告就提到:学生获得某一个专业的知识,就像脑袋里面装进了一件物品,但这种填充在一个迅速变革的世界中,长远来讲,并没有太多价值;学生若希望未来能成功,他们需要的是头脑的修炼或者说思考的框架,让他们不断适应一个变化的环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但培养这样一种思维的习惯,需要学习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需要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图书和阅读成为全世界的焦点。之所以用这么多笔墨来谈“通识教育”,是因为这种思想与我们的阅读理念息息相通。当孩子们整天沉浸于补习英语、奥数无暇旁顾时,当所谓的精英白领热衷于《杜拉拉升职记》、《潜伏在办公室》这类职场生存指南时,当越来越多的人甚至抛弃了图书每天津津乐道于“织围脖”时,阅读功利化了、实用化了、娱乐化了。当然,在这个高速运转的时代,功利阅读、实用阅读或者娱乐阅读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除此之外,我们是否还应给心灵留一点空间,去接纳那些“什么都不为”的阅读,姑且称之为“纯粹阅读”。它们也许是人文经典,也许是文艺小说,甚至是有些高深的古代典籍,就像我们谈到的“通识教育”一样,涓涓细流浸润心田从而达到人格完善欣欣向荣。

关于阅读的终极思考

“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个人能力,使其成为一个有尊严、有教养的人,尽个人之责任,而不是作他人功用的器具”,著名台湾教育家,现任北大中文系教授的龚鹏程曾经在一次讲座中这样发表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记者看来,阅读作为自我教育的最重要形式,尤其适合这样的解释。我们每天接触千千万万的信息,自主不自主地阅读各式各样的文字,购买不同种类的图书,但是否有人思考过阅读的终极意义?

在我们的采访中,有6成读者坦言在被提问之前从没想过,但几位读者还是给出了答案。“读书就是为了获得知识,即使不是马上就用得上的知识,长期下来总能潜移默化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一位自称在某科研机构工作的男士这样解释阅读的意义。“我觉得最愉快的是人与书能够互动,看的东西可以激发出我的一些新想法,那是最好的经历”,这是一位出版社编辑的理解。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阅读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精神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

4成左右读者承认大部分阅读都是为了现实需要,“喜欢看历史方面的书,买了不少大部头都在家里搁着呢。平时工作忙,看的最多的还是专业书。四卷本的《张居正》买了两年,第一卷还没看到一半,都成藏书了。”一位读者向记者抱怨道。

采访到最后,一位带着小孩挑选童书的妈妈给出的答案最接近“纯粹阅读”的本质,她说:“在我看来,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审美,通过文字和它传达出的思想来获得美的感觉与享受”。

人文读本受追捧

在这些“什么都不为”的阅读中,读者最感兴趣的首推人文类图书。调查中,近7成读者表示如果只是纯粹阅读会选择历史、文化、社科等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书。其中,一些系列人文读本被提到的次数比较多,如2006年创立的《读库》,每两个月出版一本,每本由10篇左右文章组成,题材不定,基本都是原创首发,人文气息很浓,深得文化阶层的读者热爱。采访中,一位中年读者向记者推荐《读库》说:“这真是本好书,2007年我第一次看到就喜欢上了,以后出的每一本我都有,前段时间把2007年之前落下的也补齐了。”为什么对《读库》情有独钟?他说:“我特别欣赏它办刊宗旨的那两句话,叫‘摆事实,不讲道理’,每期都能讲几个有意思的事儿,特有嚼头,市场上好像还真没发现能做到这个水平的书。”

还有一本叫《单向街》的系列人文书也被广泛提到,对其感兴趣的读者似乎更加年轻时尚一些。“说‘纯粹阅读’,我觉得《单向街》算是一种吧,每期讨论的话题都挺尖锐的,艺术感、时尚感都挺足,人文气息也很浓,反正对我的胃口。”谈到人文阅读,记者的一位同行表达了她对以“纪录•探索•批评”为宗旨系列人文读本《单向街》的热爱,同时也有遗憾:“出版不定期,这期看完了还不知道下期在哪年哪月呢?”

《读库》和《单向街》都是以图书形式连续出版的读物,有人称其为“MOOK”(杂志书),或者是丛书,感觉都不是非常贴切,但是这种形式有效调和了现代人高品味阅读与忙碌生活二者之间的矛盾。《读库》与《单向街》所选话题都有相当热度。如《读库》创刊号开篇《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叙事干净有力,注重细节。用出版人“老六”张立宪的话说就是“有趣、有料、有种”。有趣是让读者觉得过瘾好玩,有料是从细节、冲突、故事方面提供“干货”,有种是要有个性魅力。这“三有”是它安身立命的东西,也是很多读者对其情有独钟的地方。

港台文艺有人气

文艺类图书是“纯粹阅读”的主流之一。除了文学经典名作以外,本次调查发现,一些港台作家和作品渐成新的阅读时尚,知名度在年轻人中间甚至盖过不少内地老作家。

近几年,港台作家作品不断被引进大陆,影响大的有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蔡澜谈日本”和“倪匡说三道四”系列、上海译文出版社“朱天文早期作品”系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丛书等。内地读者在这些优秀作品的感召下,也表现出相当高的热情。一位女读者告诉记者,去年朱天文来大陆参加上海书展,她带着十几本朱天文在内地出版的书跑到上海,参加了每一场朱天文出席的活动,最后书还没有全签完。朱天文来北京时,她又跟着一路追过来,最后朱天文在演讲中还专门感谢她的支持。这位读者是爱书又爱人,痴迷程度一点不亚于那些狂热的粉丝。

大陆图书市场刮起港台风,起因于港台作家作品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和观念。大陆的中产阶层正在崛起,他们想读的文字不需要太精英,但绝对要有品味,港台作家书写的内容正好契合了这个日益成长起来的群体的需求。

猜你喜欢

港台单向通识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单向空间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单向街书店:智力、思想和文化生活的公共空间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香港成立「港台青年創意聯盟」
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