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怀疑的眼光理解世界
——匈牙利小说家纳吉·盖尔盖伊及其作品

2011-04-20余泽民

小说界 2011年2期
关键词:盖伊盖尔摄制组

余泽民

用怀疑的眼光理解世界
——匈牙利小说家纳吉·盖尔盖伊及其作品

余泽民

我跟盖尔盖伊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个摄制组里。2007年秋天,借匈牙利在中国举办文化季之际,匈牙利方面投资拍摄了一套四集的电视记录片《中国特快》,试图通过对上海、深圳、北京、香港等四座城市的生活再现与近距离采访,帮助欧洲人了解当代中国,更为匈牙利的改革提供借鉴。摄制组里我担任顾问,盖尔盖伊是特邀的节目主持人,那时他在当地最具影响的一份经济杂志当记者。

当然,我在见他之前就听说过他,不过是作为小说家,我买过他的两本书——2001年出的短篇小说集《再加一点》和200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贝斯手》,从中国回来,他又送给我一本刚刚问世的新作,一度成为畅销书的长篇小说《焦虑》。刚才我跟他通了电话,他兴奋地透露,他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希佛萨姆》即将出版。

在欧洲居住了二十年,我已经习惯了欧洲人早熟的面孔,我刚到塞格德时,曾跟一个吉他手合租一套房子,第一次见面,他就兴奋地告诉我:按照中国的属相,他是属龙的。我兴奋地应道:太棒了,我也属龙。从那之后我们形影不离地出入学生俱乐部,好得像两个孪生弟兄,过了一个月后由于他开车违章被警察拦截,我才偶然从他的身份证上得知,他居然比我小一轮!所以说,早熟的另一个含义是早衰,我很庆幸自己有一副欧洲人猜不出年龄的东方面孔,得以混迹于年轻人中。盖尔盖伊是个例外,或许由于他身材瘦小、眼睛湛蓝、目光总是宁静好奇的缘故,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小好些。生活中他的嗓音略显高细,但录音后的效果清脆、果断,十分好听。

纳吉·盖尔盖伊(Nagy Gergely),是匈牙利当下活跃的小说家兼编辑、记者,1969年出生在布达佩斯。1992年毕业于布达佩斯电影戏剧学院剧作专业,毕业后在匈牙利国家电视台主持文化、教育节目,并在多家剧院担任编剧,同时开始文学创作。盖尔盖伊32岁那年,《再加一点》刚一面世就受到关注,书中收进的30个短篇均荒诞、戏谑又不乏同情之心。我在这期栏目里翻译的四个短篇,就选自这本处女作。作者用怀疑、解剖、理解的眼光看这个世界,了解世界,这个心理复杂的人的世界。透过饥饿的女医生,不仅再现了人性的贪婪,也批判了造成贪婪的生活土壤;透过几个警察的糊涂判案,讥讽了司法的不公和执法者的儿戏与冷漠;通过一段没有结果的婚外情,洞察到人情感的脆弱与麻木,怀疑也可以是自我保护的工具,让自责者不自责地活下去;通过一个身穿恐龙的行头在展销会分发宣传品的小伙子的眼睛,揭示了现代人的面具式生活,不仅充满谎言,连感情都可以合情合理地逢场作戏。盖尔盖伊的怀疑,不仅有着卡夫卡式的尖刻,也有着赫拉巴尔式讥讽后的温暖——现代人越来越缺少的理解欲和同情心,他作品的灰色是透明的。

2001年后,为了专心从事写作,盖尔盖伊辞掉电视台和剧院的工作,同时在《匈牙利经济周刊》和《女性周刊》担任记者和编辑,并先后赴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参加文学写作项目。他是尤若夫·阿蒂拉文学协会成员和国际艺术批评协会的核心成员。

在盖尔盖伊的小说里,音乐是他经常表现的主题,从长篇小说《贝斯手》的副题——“音乐与歌词”—— 就可看出,文字记录了东欧俱乐部的真实生活和一群因为找不到自己而试图寻找自己的乐手的命运。盖尔盖伊之所以了解那个“地下世界”,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位知名的贝斯手,从1983年以来曾在多个乐队中演奏,难怪他在北京后海的一家咖啡馆里采访中国的摇滚歌手何勇时,很快就能进入音乐、城市与音乐背后、城市之中的人生主题。当摄制组拍摄何勇乐队的排练时,盖尔盖伊也一时冲动接过了贝斯,在何勇嘶哑的嗓音背后,我听到一个外国人理解后的悲情。那次的采访十分精彩,记录了一个理想时代的逝去。

长篇小说《焦虑》也有一个副题——“城市斗士手册”,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城市可不可以谈?”回答是肯定的,可以谈!书中险象环生地讲述了城市人要面对的一个个危险,也告诉你如何可以找到方法,予以解决。封面让人联想到当下风靡的连环画,黑白版刻,高楼林立的大都市上空,一个身披斗篷、看不见眼睛的斗士面孔,他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受到威胁,他在光怪陆离的城市夹缝里存活,积蓄能量,既是破坏的能量,也是建设的能量。盖尔盖伊不愧是剧作专业毕业,读他的小说就像看一部电影,随着镜头的推移,总有怀疑,总有意外,总有思考。如果说作者在《再加一点》中侧重怀疑,那么在《焦虑》之中,则侧重解决。

在深圳的世界公园里,他看到人工湖的水面有两个供孩子们游戏的塑料大球,球上有一根绳子掌握在两名员工手中。他童心很重地钻了进去,试图在塑料球里站起来,球在水面滚动,他一次次跌倒,于是他透过别在领口的麦克风即兴说了一句为纪录片结尾的话:“估计所有的外国人刚来中国,都是这种感觉,不管你多么自信,都会跌倒。”在习惯性的怀疑之后,他又幽默地补充一句,“但是不管你怎么摔,这个球都不会破,既然球不会破,就总有一次能站起来。”我敢保证,肯定有不少外国人看了这套片子,鼓起勇气到中国冒险。

责任编辑 韩 樱

猜你喜欢

盖伊盖尔摄制组
奇妙物语
海史密斯《列车上的陌生人》推出中文版
理性思维 辩证思考
母亲的影子
就能帮到这里了,企鹅们,加油
暴力之旅——伊恩·麦克盖尔访谈录
影视剧中的无人机
在高温与严寒之间
沉睡在掌心的大拇指
沉睡在掌心的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