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探讨

2011-04-13杨雪君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模具课程体系人才

杨雪君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模具工业是机械制造的主要产业之一,也是国家鼓励外商投资的一大产业。模具的应用非常广泛,与我们衣食住行及工作有关的东西,如文具、餐具、手机、电脑、电视、飞机、汽车等的生产,都离不开模具。一个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是由模具的生产水平决定的。模具工业已被我国正式确定为基础产业,并在“十五”中列为重点扶持产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发展,促使模具技术不断进步,模具工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通过对企业的走访和对市场的调研发现,目前模具行业最紧缺的几种人才是:具备产品开发素质的3D造型工程师;具备产品加工工艺素质的CAE分析工程师;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模具钳工、技师;数控加工中心的高级编程师、高级技师;熟悉模具制造工艺的设计工程师;此外还有塑料模、冲压模、压铸模、挤出模等领域的专才。很多企业的人事经理对模具设计人才和CNC数控加工人才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表示 AUTOCAD、PRO/E等软件绘制模具图纸及加工图纸、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模具设计人才;懂加工工艺,会使用MASTERCAM或UG编写刀路,并有一定的经验的CNC数控加工人才,是目前社会较缺乏、企业最急需的人才。除了技术人才,模具企业管理人才也非常紧缺,而新兴企业、新建模具城则面临各类人才全面告急。

由于模具设计与数控加工培训设备投入资金大,要求教师实操经验丰富,因此相关专业培训机构很少。不少高校由于软硬件设施的限制,培养出的学员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但实际技能不够,不能满足模具企业的实际需要。很多模具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从学校出来后,因找不到工作而改行。此外,模具行业的人才是需要经验积累的,靠的是动手能力,一般的模具设计学习需要2~3年,而一名可以独立设计模具的优秀设计师要有10年左右的从业经验,对于刚入行的初学者而言,此项工作是枯燥和艰苦的,常常半途而废,导致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如今,高等教育模具专业面临巨大的挑战,模具专业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成为制约我国模具行业发展的瓶颈。在此形势下,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1 模具专业的企业化要确立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定位,模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合理、受到创新教育并获得生产第一线现场工程师初步训练的高等工程技术实用型、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在模具企业、机械制造企业或塑料制品企业中能从事模具设计、制造、精密模具机床的操作及生产、数控机床的加工工艺设计与编程、刀具调整、机床安装、调试与维护、机床加工操作、生产组织与管理工作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实现该培养目标,教学方案中要求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工程能力的综合训练。对高职模具专业的毕业生,通过3年的培养,[1]除了要求他们掌握模具设计及制造的基本理论知识外,更要求具备较高的实践技能,比如要求毕业生掌握模具CAD/CAM等先进技术、熟练的模具加工工艺编制技能、数控编程及操作技能等,另外还需要具备普通机械加工、钳工操作技能和必要的生产管理能力,并了解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等。做到一走出校门就能上岗,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使其更好地为模具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而这些实践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教学计划的互相衔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并在整个学习期间内逐步培养。对毕业生而言,宽的专业基础、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过硬的技能(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使他们既能胜任当前的职位需要,又能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据报道,近年来企业人才需求热点已经集中在能够开展基层工作的具有组织、技术和管理才能的次高级技术人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将综合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高职院校应积极推动职业技校企业化进程,能够让学生贴近感受社会对人才质量、能力的需求,从而确立人才质量定位。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目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这一层次人才的培养就要靠高等职业教育。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高职要发展不能光靠学校自身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更要与劳动保障和人事部门共同联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从模具专业来说,在企业大规模推进制造、设计、管理一体化的进程中,提高了模具设计人员、操作人员业务处理的能力,为他们进入企业管理层提供了必备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和信息化管理能力。在专业企业化进程中,模具制造、加工、装配等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模具业务技能,而且从合理控制库存、加快制模周期、提高精度、降低成本等方面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技能型、应用性人才。要以能力为本位构建培养方案,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支撑,明确专业领域核心能力,并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专业领域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要体现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以使学生毕业时确实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

2 专业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2.1 专业体系与专业群建设

高职院校应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行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院和校区发展规划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理清专业建设思路,调整专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积极拓展新专业,不断调整优化已有专业,科学合理地构建专业群,实现专业群共享课程平台、实训平台和教学团队,形成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特色明显、质量效益较高的专业体系。

2.2 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

把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具有模具专业特点的多形式人才培养实施途径,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形成各专业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注重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抓住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3 专业整体实施方案要体现较强的工程设计能力

3.1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项目

按照职业活动导向,[2]使课程内容“贴近特区、贴近工艺、贴近生产”,从而构建课程设置链路清晰、课程定位具有区域产业特色、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分析模具的设计与生产过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使学生完整地掌握模具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模具产品→模具组装→模具零件加工→模具图纸识别→模具理论设计→模具基础知识累积→模具专业课→模具装配)。运用实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方式,将基本理论与基本操作技能的讲解融为一体,将实务模型处理的演示与学生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和信息化管理的能力。同时把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融入课程,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突出校企共建,突出工学结合,突出能力培养,强调将职业道德渗透到课程,将CAD中级证书考试中应知、应会的相关知识融入到《AutoCAD与机械制图》课程中,把数控中级证书考试中应知、应会的相关知识融入到《数控加工技能综合实训》课程中。整合现有课程,与企业合作开发新型课程,形成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按照“根据职业活动设课”的原则,将数控操作实训与数控编程、CAD/CAM软件与模具设计等课程进行整合,设计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案例,设置体现职业活动的教学项目。重点建设好模具CAD/CAM技术应用、数控加工技术应用、塑料模设计与制造、冲压模设计与制造、压铸模设计与制造5门专业核心课程。

在相关的应用软件上,[3]力求学生能掌握三维建模的计算机软件。具体来讲,除了保留原有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并对其内容作适当调整外,修改的重点应放在与模具紧密结合的课程上。同时,为了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应将设计系列课程体系由以往的以分析为主转为以设计为主。即通过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模具等课程,培养学生实际工程设计能力。总之,完整的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是确保核心课程,综合相近课程,删除过时课程,增开新技术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实行以专业基础课程——设计类课程——加工类课程为模块的培养计划。这一体系充分考虑了专科“模具专业”的特点,涉及学科广,涵盖面大,反映了当今世界模具技术的发展潮流,同时兼顾了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据此操作,可望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有较强工程设计能力的模具专业人才。

3.2 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模具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设计能力主要有结构设计能力、工艺设计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现代人才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只能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因此,在设计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中要考虑设计内容、设计思想、设计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以及体系内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为了强化模具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应努力做好如下几个环节,以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解决工程的实际问题:要重视大作业、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了解工程中的实际而真实的对象,使学生在意识深处形成零件、产品、生产制造工具及过程的实体概念,牢固树立以“工程应用”为主的分析设计思想;在课程设计、大作业、毕业设计以及各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会自动将头脑中的抽象概念和实体概念集合,进行概念变换和实体构思,从而培养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分析设计能力。其中,通过机械制图的大作业培养学生的形体设计能力,通过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机构设计能力,通过几何公差与检测大作业培养学生几何精度的设计能力,通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结构设计能力,通过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工艺设计能力。模具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包括资料检索、方案设计、计算、实验、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这是以培养设计能力为主的更加全面的综合训练。在毕业设计中,可要求学生适量运用汰技术,以便训练掌握更先进的设计手段,培养出适应技术发展的模具设计人才。

[1]唐德文.模具专业企业化发展的初构[J].中国教育导刊,2005(9):89-90.

[2]夏卿坤.模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11-15.

[3]董定乾.高职院校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08(3):81-82.

猜你喜欢

模具课程体系人才
人才云
《模具制造》月刊2020年订阅通知
第十三届Asiamold广州模具展盛大开幕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擦擦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