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陵川县耕地地力建设及土壤改良利用对策

2011-04-13李翠玲

山西农业科学 2011年11期
关键词:陵川县全县耕地

李翠玲

(陵川县农业委员会土壤肥料工作站,山西陵川 048300)

耕地是人类获取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最重要、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陵川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耕地面积为3.04 万 hm2,其中,旱地 2.996 万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98.55%;中低产田2.191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72.07%。2008年末,全县共有2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63万人,占总人口的88.77%。人多耕地少、中低产田面积大是陵川县农业生产的基本现状,加强耕地地力建设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耕地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对农产品的品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耕地保护和地力建设及土壤改良,不断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对于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1 陵川县耕地地力现状与生产潜力分析

2007年陵川县承担了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及耕地地力评价项目,通过3 a多对5 500个土样的取样化验分析,陵川县目前耕地土壤总体状况:有机质的含量中等偏高,平均值为24.05 g/kg,含量变化范围在14.25~30.00 g/kg之间;碱解氮含量中等,平均值为119.5 mg/kg,含量变化范围为5.00~195.15 mg/kg;全氮含量中等偏高,平均值为1.38 g/kg,含量变化范围为0.95~2.15 g/kg;有效磷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平均值为20.87 mg/kg,含量变化范围在2.5~33.5 mg/kg之间;速效钾含量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平均值为181.39 mg/kg,含量变化范围在97.5~298.3 mg/kg之间;缓效钾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平均值为793.19 mg/kg,含量变化范围为425~1 150 mg/kg。测定结果与1984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陵川县土壤耕层养分相比,土壤肥力质量水平相对较高,其中土壤有机质增加了1.15 g/kg,全氮增加了0.31 g/kg,有效磷增加14.87 mg/kg,速效钾增加79.39 mg/kg,这与近二十几年陵川县推广秸秆还田、增施农家肥等土壤培肥措施有关。

以农业部颁布的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对陵川县农田进行综合评价,一级地0.081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68%;二级地0.177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5.84%;三级地0.728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3.95%;四级地1.346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4.27%;五级地0.707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3.26%。

根据全县地力等级评价得出,全县3.04万hm2耕地如果全部种植粮食作物,其粮食最大生产能力为16.096万t,平均单产只有5 295 kg/hm2,原因是一、二级耕地占全县面积较小,说明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后,全县耕地产能仍有很大生产潜力可挖。中低产田的改造可为全县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广阔的回旋余地[1],为发展优质玉米、无公害谷子、马铃薯、蔬菜、果园等优势作物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2 耕地地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中低产田面积较大,造成粮食单产低而不稳

依据《山西省中低产田划分与改良技术规程》调查,全县共有中低产田2.191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72.07%;按主要障碍因素共分为坡地梯改型、瘠薄培肥型两大类,其中,坡地梯改型0.329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0.84%;瘠薄培肥型1.861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61.23%。主要原因:一是自然条件差。全县地形复杂,山、川、沟、垣、壑俱全,水土流失严重。二是农田基本建设投入不足,中低产田改造措施不力。三是农民耕地施肥投入少,尤其是有机肥施用量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严重影响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经济效益。

2.2 耕地地力不足,耕地生产率低

全县耕地虽然经过一定的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农田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耕地单产、总产呈现上升趋势。但耕地地力后劲不足,耕地生产率低。究其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农民对耕地重“用”轻“养”。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一再上涨,农业成本较高,甚至出现种粮赔本现象,极大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一些农民仅靠增施化肥取得高产,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稳而不增,土壤结构变差,造成土壤养分恶性循环。这种只种不养的做法,是部分地块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二是农田基本建设落后,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虽然陵川县农田基本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资金不足,缺少提高耕地地力的一些技术和设备,远远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2.3 施肥结构不合理,施肥方法不科学

2.3.1 施肥结构不合理,氮、磷、钾比例失调 目前,有些农民仍按传统的经验施肥,存在着严重的盲目性和随机性。长期的盲目施肥,造成了土壤氮多、磷少、钾不足的畸型量比,致使投肥量加大,产量却不增加,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2.3.2 重复混肥轻专用肥 随着我国化肥市场的快速发展,复混(合)肥异军突起,其应用对土壤养分的变化也有影响,许多复混(合)肥杂而不专,农民对其依赖性较大,而对于土壤缺什么元素,自己施什么肥料,底子不清,导致盲目施肥。2.3.3 重化肥轻有机肥 多年来,陵川县农民粮食生产主要靠重施化肥来提高产量,很少施有机肥,造成大量土壤板结。有机肥施用量减少,特别是化肥的大量施用,农作物在获得高产的同时,有选择地带走了土壤中营养元素,打破了土壤养分的平衡,破坏了土壤性状,降低了土壤持续生产能力。

2.3.4 施肥方法不科学 注重底肥的施入,忽视追肥,使作物生长后期出现脱肥现象。施肥深度过浅也是化肥利用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农民在给作物追肥时仍采用人工撒施的办法,虽然省工省力,但极易造成化肥的挥发和流失。

2.3.5 微量元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由于土壤中的微量元素长期得不到补充,其含量已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根据最小养分律学说,即使氮、磷、钾的施入比例合理也会影响作物的产量。

2.4 农田耕作不力,耕层变浅[2]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田免耕、浅耕面积增加,农田复种指数下降,使耕地耕作层变浅,保水保肥能力下降。

3 加强耕地地力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3.1 科学制定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规划

全县中低产田面积比较大,这是直接影响耕地地力水平和生产能力的主要原因。作为各级政府,必须从实际出发,加大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按照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并且要通过耕地地力评价,根据不同耕地的立地条件、土壤属性、土壤养分状况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报告,报政府批准实施[3]。

3.2 加强耕地地力建设的主要途径

3.2.1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采取工程措施,因地制宜增加部分田间工程,包括修边垒塄、里切外垫、平田整地等,建设农田机耕道路,提高机械化操作能力,建设高标准田间排水沟、灌溉渠,完善田间配套工程,实行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水平。

3.2.2 大力加强有机肥建设 推广秸秆还田,东部冷凉气候乡镇要实施整秆沟埋,西部温暖乡镇要实施整秆覆盖或秸秆机械粉碎还田,严禁秸秆焚烧。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包括复种、套种草木樨、紫花苜蓿等绿肥作物,以培肥土壤。充分利用陵川县养殖业的优势,增施有机肥,包括厩肥、堆肥、沤肥等方式积造的各种农肥。

3.2.3 深耕改土与免耕栽培 保证耕作层厚度,就是保证玉米生产发育所需的基本条件。对耕层厚度在16 cm以下的农田要通过深耕深松逐渐加厚耕作层;实施整秆覆盖的地块要实行保护性耕作栽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综合生产能力。

3.2.4 合理轮作,挖掘土壤潜力 不同作物对养分需求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根系深浅不同,吸收各层土壤养分的能力不同,遗留的残体成分也有较大差异。因此,通过不同作物合理轮作倒茬,保障土壤养分平衡。要大力推广粮—菜轮作,粮—油轮作,玉米—大豆立体间套作,马铃薯—大豆间作等技术模式,实现土壤养分协调利用[3]。

3.2.5 合理施肥,平衡土壤养分 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确定耕地作物的最佳肥料配比,采取“测土—配方—配肥—供应—施肥指导”一条龙服务,将平衡施肥技术普及到广大农民中去,使作物吃上营养餐、健康餐,使土壤更健康、更有活力。

4 搞好区域布局,合理配置耕地资源

陵川县是纯农业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境内地理条件特殊,形成不同的小气候。冬长夏短,春季冷暖多变、干旱多风,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夏季温热多雨,雨量分配不均;秋季温和,阴雨稍多;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该气候适宜于玉米、谷子、马铃薯、水果、蔬菜等作物的生长。根据陵川县耕地地力评价等级和传统作物优势,结合陵川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陵川县优势作物划分为5个主产区,分别对5个优势作物主产区的耕地资源合理配置与种植业结构调整提出一些对策与设想。

4.1 优质高产高效玉米区:配套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确保全县粮食总产稳定

陵川县玉米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hm2左右,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6%以上,玉米产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全县粮食总产的高低。新的历史时期对玉米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力发展无公害优质玉米生产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秉着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原则,积极发展种粮大户,推进产供销一体化,努力提高高淀粉玉米的栽培和管理。到2015年,建立以礼义、杨村、附城、西河底、平城、潞城、秦家庄7个乡镇为主的示范基地,在全县发展无公害优质玉米1.33万hm2,以促进粮食安全为目的,推进粮食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生产规模化、产供销一体化为目标,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的产业化水平和经济效益。

4.2 无公害谷子基地:推广良种良法,积极发展旱地杂粮生产

谷子是陵川县的传统种植作物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市场对谷子需求的增加,其生产面积也在逐年加大,2010年面积扩大到0.2万hm2,主要以西河底、附城两镇为主,包括西河底镇的西河底、西河、徐社、焦会、积善、偏桥底、张仰、三泉、圪坨、秦山、冯山、河元、南沟、现岭、南窑头、吕家河、万章、马庄、高庄、东王庄、南窑头、铺上、梧桐和附城镇的川里、后山、庄里、毕良掌等村作为无公害谷子基地,生产出的小米有类似或超越“沁州黄”的品质,全县涌现出了“五色土”、“陵之喜”等小米品牌,这对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推动陵川县农村经济增长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4.3 无公害马铃薯生产区:保护传统产品,打造陵川区域品牌

陵川县中东部地区气候冷凉,年降雨量丰沛,土壤类型主要为山地褐土,特别适宜马铃薯生长,常年种植面积保持在0.33万hm2左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马铃薯营养成分的认识,对马铃薯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因此,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搞好无公害马铃薯生产,以平城镇、崇文镇、六泉乡、潞城镇侯庄片为主,到2015年,全县发展无公害马铃薯种植基地0.67万hm2,提高马铃薯产业化水平,满足市场需求,达到农业增收、农民增效的目的。

4.4 水果主产区:加速品改,全力发展水果生产[4]

陵川县适宜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水果生产的理想之地,因而当地水果多次被评为省优水果。全县主要在西部乡镇(包括附城、礼义、秦家庄等乡镇)作为水果主产区,扩大种植面积,在东部乡镇(包括夺火、古郊、马圪当等乡镇)积极发展杂果,并结合旅游开发,发展观光果园,推动陵川县果业的可持续发展。

4.5 蔬菜主产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生产

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蔬菜生产仅次于粮食作物,占有很大的比例。近年来,陵川县蔬菜生产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量的扩张,由零星、松散型生产向标准化生产转变。2010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0.07万hm2,以温室大棚、春秋简易大棚、旱地种植为主,主要分布在崇文镇的小召、尧庄、红马背、仕图苑、安阳、赵漳水;平城镇的东街、草坡、和村、杨寨、北召、下川、张寸,以及潞城镇的潞城、义门、天池、东八渠、东村、秋子掌等村。该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量丰富,昼夜温差大,土壤较肥沃,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因此,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蔬菜生产基地,扩大蔬菜生产规模,到2015年要发展到0.13万hm2,大力发展蔬菜生产,以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推进陵川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全县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

5 依法提升地力,确保耕地质量安全

5.1 加强耕地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健全耕地质量管理法规

根据《农业法》、《土地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山西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有关政策,结合陵川县耕地管理形势,制定并出台《陵川县耕地质量管理办法》,设立专门监测管理机构,县、乡、村三级设专人监督指导,分区布点,建立监测档案[5],使耕地质量管理有法可依。

5.2 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按照耕地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耕地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加强耕地的保护和管理。涉及耕地质量建设、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等行为,农业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加强项目的预审、实施和验收管理,切实保护耕地。对破坏耕地质量的违法行为,要依法进行处理。

5.3 加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管理

一方面在全县范围内根据不同种植制度和耕地地力状况,建立耕地地力长期定位监测网点,建立和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和预警预报系统,对耕地地力、墒性和环境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价,对耕地地力进行动态监测,分析整理和更新耕地地力基础数据,为耕地质量管理提供准确依据。另一方面,建立和健全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大比例尺耕地土壤补充调查,进一步细化工作单元,增加耕地资源基础信息,提高系统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5.4 建立耕地质量管理专项资金,增加耕地质量管理投入

县人民政府要将耕地质量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将耕地质量保护和改善所必要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耕地质量监测、耕地地力建设技术指导所需业务管理经费[6]。在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要确定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土地整理和复垦、基本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改善生产条件等。鼓励单位和个人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对在耕地质量保护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给予表彰或者奖励[2]。

[1]谢卫国.湖南省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28.

[2]谷淑湘,王建明,李明琴,等.阿荣旗耕地质量状况及改良利用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4):75-77.

[3]舒锟,何腾兵,王仕玥,等.基于耕地地力评价的基本农田调整研究——以贵州省金沙县城关镇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2):42-46.

[4]金崇祥.迈向21世纪的土壤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5]李铮,王晋民,王海景.耕地地力调查成果在耕地资源合理配置方面的探索与应用 [J].山西农业科学,2006,34(1):16-18.

[6]付玉祥.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54-155.

猜你喜欢

陵川县全县耕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保护耕地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陵川县蛋鸡养殖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2016年6月陵川县三次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村落式建筑遗产的环境整治——以山西省陵川县龙岩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