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闹市结庐——浅析香港理工大学专上学院

2011-04-09王志刚WANGZhigang

世界建筑 2011年2期
关键词:合院香港理工大学院落

王志刚/WANG Zhigang

建筑空间模式产生于特定的地域及时代背景下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及建造技术,并在长期的继承、发展和演化中积淀为一种具有深层含义的象征符号或文化载体。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合院”作为空间模式的典型,常以“四面围合、对称布局”的单个院落为基本构成单位,通过水平向度的拼接实现规模扩大或是功能延伸,具有静态、封闭及内向的空间属性,体现着“天人合一”等传统建筑文化内涵。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和建筑师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院落空间的当代诠释,使之成为理论研究及实践创作中的重要话题。香港大学的王维仁教授一直致力于合院空间的研究与应用,在西安交通大学主楼竞赛提案、台中光隆小学、香港岭南大学社区学院、香港理工大学专上学院及四川北川中学提案等一系列设计作品中,综合运用层叠、围合、交错等处理手法,在传统院落的基础上逐渐探索出一种具有紧凑性、连续性和开放性的空间组织方式,他自己称之为“立体合院”。本文仅以新近落成的香港理工大学专上学院为例,将其与传统院落空间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揭示出立体合院对传统合院的继承与发展。

1 西安交通大学主楼方案模型

2 光隆小学校舍

3 香港岭南大学社区学院

4 四川北川中学方案模型

(1-4 图片来源:王维仁提供)

密度与垂直

香港城市开发采取了设定边界的模式,通过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逐渐形成了多个高密集城市中心与开阔山野共存的城市结构[1]。在这种强调紧凑、集约的发展理念下,香港理工大学专上学院采取了与大多数内地高等院校不同的发展策略,没有去郊外开辟规模庞大的新校区,而是采取了“见缝插针”的方法,在高密度城区中经营有限空间。于是,如何提高合院空间的容积率就成为建筑师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传统院落空间受到建造技术和垂直交通的限制,多采取1~2层的建筑体量,在水平向度上进行体量组合和交通联系,因此存在着密度(容积率)较低的特点,制约了这一空间原型在当代高密度城市中的应用。“立体合院”在保持“平面围合”这一特性的同时,采取了垂直叠加的组织方式,实现了对传统院落模式的发展:总图布局采用半围合式“平面院落”,充分利用了呈不规则形状的有限用地,消除了边缘及角落空间;裙房屋顶的景观花园和活动场地弥补了地面空间不足,与二、三层平台共同组成了一个立体广场,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休闲环境和交往空间;塔楼每层留出的室外平台通过垂直叠加形成“剖面院落”,有助于改善室内空间的通风和采光,保证了高密度教学空间的整体品质。

外向与内向

当代大学教育在保持学术性和独立性的同时,也日益注重实用性与开放性,这种转变在校园规划和单体建筑的设计中有着明显的体现。香港理工大学专上学院位于九龙半岛的红湾地区,用地被高楼大厦和立体交通所环绕,其办学理念也与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于是,如何既要减少外界环境的干扰,满足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保持公共空间和交通系统的开放性,促进校园与城市在资源和空间上的融合、互补与互动,是建筑师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传统院落的建筑实体都位于地面标高,这种四面围合的布局加强了庭院空间的内向性,但也阻碍了院内外的交通和视线联系。“立体合院”采取了更为灵活的围合方式和逐层错动的叠加方式,加强了院落之间和院落内外的空间联系:塔楼平面的“院落”,即室外平台并不位于中心,而是位于角部,并通过楼层之间的位置错动从不同高度和方位撷取着周边城市的景象,体现了建筑与外部环境的积极对话;栏杆、绿植、幕墙过滤着声音和光线,形成了从外到内的细腻丰富的空间层次,使校园在享受城市便捷的同时,留有一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自在。

连续与独立

当代大学的教学活动不再仅仅存在于固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边界的模糊性与开放性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于是,如何在垂直叠加的模式中避免水平楼板的消极分割,在功能分区的同时保持流线及视线的连续性,是建筑师面临的又一问题。传统院落空间既可通过墙体界定单元的边界,也可通过街、巷、厅、廊进行联系,形成了特有的叙事逻辑和体验方式,这种具有可分可合的空间组织方式也符合校园建筑对功能及流线的要求。立体合院通过强调“垂直交通与水平交通的融合”及“室内外空间的自然过渡”,用建筑语言诗意地诠释了大学与城市的关系:连接城市步行系统的室外楼梯将人群自然引向位于二、三层的室外平台,不觉间,眼前已不见了繁忙的车流、人流;循着绿植和铺地走进入口大厅,耳畔的交通噪声迅速减弱,心情也随之沉静了许多;塔楼采取模块化设计及建造方法,4层高的实体单元与空中花园交错排列,形成了螺旋上升的公共空间及绿化空间序列;通高的共享空间与室外平台引导人们放弃对垂直电梯的依赖,而是选择楼梯或扶梯循着“剖面院落”盘旋而上,在近似于游览的路线中感受着校园的氛围,这种视线和流线的连续也恢复了高层建筑内部的层间联系,使空间的紧凑性升华为运营的高效率与交往的自发性。

5 合院解析

6 总图分析

(5.6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7 西立面(图片来源:王维仁提供)

8 轴侧解析(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整体与局部

传统院落空间模式保证了建筑与城市的同构性,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库哈斯等国外学者也曾指出,在高密度的现代城市中,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将被颠倒,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将变模糊,室外空间所构成的立体化网络将延续传统城市的空间肌理,例如,不同等级的水平或垂直交通空间将构成“街巷”,不同尺度和高度的室外平台将构成“院落”,而不同功能或形态的建筑体块将构成“街区”。王维仁教授也在城市研究中提出“织理”(fabricating)这一概念,指出城市是由零散的建筑个体组成的一个开放整体,其结构具有多孔性、穿透性、连续性及混杂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保证了建筑个体生成和转化的可能性,也使城市在不断适应时代变化的同时,保留了一定的记忆和传统[2]。“立体合院”正是上述理论观点的集中体现,建筑既是一系列院落的立体组合,也是城市肌理的组成部分:设计采取“院落”作为构成单元,使建筑具有了方整简洁的整体造型与丰富多变的内部空间,与城市和人群产生双重对话;“剖面院落”和局部设置的楼梯和扶梯,使相邻楼层形成可独立运行的“组合单元”,增加了空间使用的灵活性;模块化的平面和立面,不仅保证了设计的整体性和逻辑性,也为预制构件和改造设计创造了条件。

通过对香港理工大学专上学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建筑师对空间本体的关注,这种关注不是源于对形式美感的追求,而是基于对社会文化的解读,并以路径和视线为线索,以空间和材料为素材,通过“立体合院”在复杂混乱的高密度城市中重建秩序和肌理,将建筑与环境、现实与传统、时间与空间编织为一个开放连续的整体。□

9 裙房屋顶花园

10 室内公共空间

11 室外公共空间

(9-11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注释:

[1] 邹经宇,张晖. 适合高人口密度的城市生态住区研究——关于香港模式的思考. 新建筑,2004(04):51-53

[2] 王维仁. 再织城市:双年展的主题宣言,思考再织城市. 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5-7

猜你喜欢

合院香港理工大学院落
香港理工大学无锡科技创新研究院签约落地无锡空港经开区
院落(外二首)
浅谈地产行业的中式院落住宅
中式合院成本控制策略
香港理工大学护理本科教育见闻及启示
传统民居中“合而不同”的两种构成形式
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机理分析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仿真优化设计助推绿色经济——访卓展工程顾问有限公司特约嘉宾、香港理工大学教授牛建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