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中隔成形术在鼻内镜外科技术中的应用

2011-04-08郭芳明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年5期
关键词:偏曲鼻中隔鼻息肉

郭芳明

(山西省西山煤电职工总医院耳鼻喉科 山西太原 030053)

随着鼻内镜手术的广泛开展,鼻中隔偏曲与鼻腔中鼻甲、中鼻道、下鼻甲等的解剖结构关系,与鼻窦炎发生的相关性逐渐被认识,因而鼻中隔的矫正,在鼻内镜外科技术中显得尤为重要。我科近4年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成形术166例,取得的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66例患者中,男138例,女28例;年龄16~65岁,平均40岁。临床表现:鼻塞、流浓涕伴头痛148例,反复鼻出血15例,单纯头痛12例。鼻中隔偏曲的类型有C型或S型,有嵴突或棘突,有高位或低位,以复合型偏曲多见。诊断:单纯鼻中隔偏曲19例,鼻窦炎伴鼻中隔偏曲60例,鼻息肉伴鼻窦炎、鼻中隔偏曲87例(其中复发性鼻息肉13例)。

1.2 手术方法 以1%丁卡因加少许0.1%肾上腺素棉片行两侧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先后2次,间隔5分钟。1%利多卡因行鼻中隔两侧皮肤黏膜交界处粘软骨膜下浸润麻醉。根据鼻中隔偏曲部位,在鼻内镜下可行常规皮肤黏膜交界处切口,也可选偏曲部前端切口。切开黏膜及软骨膜,沿软骨膜下分离,范围超过偏曲部位。在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交界处及与上颌骨鼻嵴交界处将其骨折,将偏曲部方形软骨或筛骨垂直板或上颌骨鼻嵴部分切除,使鼻中隔恢复正常解部位置,同时确保至少一侧粘软骨膜不受损伤。

2 结果

所有患者鼻中隔偏曲矫正满意,为下一步处理中鼻道、鼻窦病变提供了宽畅的视野。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随访6个月~1年,未见鼻中隔穿孔及鼻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鼻中隔偏曲的诊断在鼻内镜外科技术中,首先看其是否引起鼻腔、鼻窦功能障碍,结构上注重与其周围鼻甲、鼻道、鼻窦的关系;其次看其是否影响鼻内镜鼻窦手术后的疗效。Leicher报告,88%的上颌窦炎可见同侧鼻中隔畸形,鼻中隔偏曲引起鼻腔、鼻窦引流不畅导致鼻窦炎的发生[1]。一方面影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另一方面影响手术后术腔的愈合和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功能的改善。以往病例术后随访中发现许多鼻窦手术后愈合不良或愈合时间延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未同时矫正鼻中隔偏曲有关。鼻中隔偏曲的矫正,既有利于扩大手术视野,便于鼻窦手术操作,又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本组166例中有147例鼻窦炎和/或鼻息肉合并鼻中隔偏曲,依据患者鼻中隔偏曲的不同类型,在传统鼻中隔矫正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良,采用个性化手术方案,发挥鼻内镜的优势,形成了鼻中隔成形术的手术模式。其优点是手术损伤小,患者痛苦少,术式灵活,化繁为简,手术时间短,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恢复了鼻中隔的正常解剖位置。当然这些优点是建立在熟练掌握了鼻内镜外科技术的基础之上。

结合本组病例,我们的体会如下:①鼻内镜鼻窦手术同期行鼻中隔成形术,切口选择在凸侧,省略了常规鼻中隔软骨第2切口,避免了对侧粘软骨膜损伤造成的并发症。②恢复了与鼻窦炎直接相关的鼻中隔的正常解剖位置。③扩大了鼻内镜手术的操作视野,非常便于鼻窦手术的进行。④提高了鼻内镜鼻窦手术后的疗效。防止术后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障碍及黏膜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大大降低了鼻窦炎及鼻息肉的复发率。

[1]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1

猜你喜欢

偏曲鼻中隔鼻息肉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药物保守治疗一例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息肉的临床分析
IL13 与IL13Rα2 在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
两种鼻腔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对比性探究
鼻息肉病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鼻内镜治疗的效果分析
尖吻腹蛇血凝酶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止血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音乐干预对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疼痛的影响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再次矫正术的临床观察
238例鼻中隔偏曲手术的切口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