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项都不能少——《汉语大字典》修订工作中专项处理回顾

2011-04-02帅初阳

辞书研究 2011年5期
关键词:大字典校样字头

帅初阳

专项处理,即因某一问题、某一项目、某一方面对全书稿进行专门检查、协调处理的工作,它贯穿于整个修订工作的始终,是任何一部工具书编辑工作中不能忽视、必须做并应该做好的工作。特别是在大型工具书的编辑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工具书质量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的编辑出版,在我国字词典编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认识在提高,研究在深入,科技在发展,对它进行修订,是时代的要求,是出版人对读者负责任的体现。

一、修订深入 凸显遗憾

随着修订工作的逐步深入,逐渐发现第一版留下了不少遗憾。包括全书的各个方面。如:将清代《说文解字斠诠》作者钱坫误成钱玷;晋代有的标晋,有的分东、西晋;元关汉卿《刘夫人庆赏武侯宴》应为《武侯宴》;《楚辞·惜誓》当作《楚辞·贾谊〈惜誓〉》;《风俗通·姓氏篇》当删“篇”;清《平定两金川大功告成恭记》作者黄仲则当为黄景仁(标名不标字);等等。其中既有原发性的,即作者方面的,版本不一的,也有继发性的,即编辑工作方面的,而这是大量的。

究其原因,大致有:书稿出自众手——数百人参加编写;掌握标准不一——对编写细则理解有差异;处理无本可依——编写细则没有举例而自行处理;编写中的疏忽——因注意力放在其他问题上而顾此失彼;书稿内容涉及面广——处理有遗漏;资料使用版本不太统一——地处两省多市,资料版本各异;篇幅大——涉及5万多个字头,1500多万字;编辑条件所限——计算机尚未普及,无法进行逐条查改;整卷书不是同时推出——由于当时对工作的要求,每卷齐稿处理完后即印刷上市,后来发现需处理的专项,但前卷已出版,无法补救;编写时有关文字形、音的处理和国家新标准之间有差异……

二、旨在准确规范 贵在协调照应

需要专项处理的问题,既有政策性问题、政治性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也有成套的知识性问题、引书体例问题、字头相关义项的注音问题、联绵词的前后字落实问题,等等,既有原则问题,又有具体问题,有的虽然是很小的问题,但还是不能放过。这些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相关照应问题、协调问题,均与书的质量密切相关。无论是释义还是注音,无论是笔型还是标点,只要在使用中出现了差异、不一致,就会影响书的质量,就会给读者带来疑惑和不便,工具书的作用就会受到影响。

作为国家的重大出版工程项目,作为饱含参与编纂、修订的几百位专家学者几十年心血的书稿,改正其硬伤,弥补其遗憾缺陷,执行国家语言文字方面的新标准、研究领域的新成果,使其准确规范、协调照应,更完善、更好地服务读者,就成了我们编辑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这一宗旨和心愿,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有限的时间内,倾注心血,精心打磨,力图让这一传承人类文明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大型语言文字工具书成为精品。

三、立项多层次、多角度

针对第一版存在的问题和修订步骤,前期,我们安排了资料收集、注音、古文字、综合处理、繁简字互列、地名、相关照应、插图、版式等,安排专人逐卷进行专项检查和处理。随着修订工作的进展,感觉到某些方面还有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处理,于是,项目在不断增加,不断细化。如,不列目字的清理、释义中成套知识相关字的协调照应、引书格式、语言规范、科技名词术语、数字计量单位、环境保护、动物保护、民族、宗教等被列入了专项,从横向、纵向、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序列监控把关,严防死守,希望能让《大字典》更严谨、更完善。

四、量大烦琐 缺一不可

对于大型工具书的编辑来说,专项工作是一项应该细说而非戏说又不得不说的工作。细,细得让自己烦,更让别人烦;说着显啰唆,做着也细碎。《大字典》的专项处理,粗略统计了一下,有800多项。这些项目按涉及范围分,有大、中、小之别。

大的,如注音,涉及每一个字头,即6万多字的数倍;如《说文解字》字形,起码涉及9300多字;如引书格式,涉及几百种书(如出现超出原规定引书格式之外的书种的某一种书的多种引法,在确定统一的格式前要先到资料室查实了,如有问题,还须查核其他版本,况且资料的查核还不是手到擒来),需查每一个字头,还不能用简单的替换方法解决,有时在同一种书上还会出现新的问题,该项又要推倒再来,颇有费时费工、得不偿失之感。

中等的,如民族(56个)、节气(24个)、某个年代编的县志。

小的,如某个联绵词的落实、某个非全同繁简关系字的某一义项的注音、某一字形出处用字的与众不同、某一数字的字体异常等。

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以下的专项上:

注音 先由专人审订,意见返回后,由专职编辑过录到正在运行中的该份校样上;后续工作中,又安排专人检查:相关字注音、非全同繁简字注音、有儿化音字的注音、多音字音项序号。

古文字 专人分工审读,检查形体与字头的一致、解形与字头的一致性、出处的准确性、失去甲骨文风格的形体——标出并替换、《说文解字》部首表现形式相近的核实处理等。

部首 旧笔形改新笔形,按国标排,并交叉检查。

正文字头排序 按新的国标数笔画、笔顺、排序(某些主副部首要分别排列),交叉检查多次。

繁简互列 凡是《简化字总表》上的简化字均列在相应繁体字的后边,其他的简化字不能列在后边,只能以类推简化字的身份作为字头出现,标明关系,这就要进行逐一的核实清理,编写归位。

新收字 收集新收字(3次),时间长而繁杂,程序是:确定范围、收集资料、感觉、查证、制卡、查重、审定、编写、审定、归部、数笔画、插入稿内。

清理不列目字 不列目字,指出现在原稿中其他地方而本稿字头中所无者。发现后,找资料,编写,复印留底(进入原稿),复印件插入到校稿上或进行其他处理。

成稿的字头查重 为做检字表,再次分工将全部字头进行核对并交叉检查(因这项工作只有等正文定稿后才能进行),发现重者,两相对比斟酌,删其一或取其优合并,然后对笔画和音序检字表进行相应处理。

通读稿件 正文5000多页从头到尾通读3次;读一次,发现的问题如涉及同类,则需处理,再返照排改一次,重新校对,期间如有新的资料还要处理;如此多次,时间拉得很长。

统一体例 体例的不统一,原因很多。例如引书格式,来源于原稿的不统一(有的同一种书出现三四种引法),有悖于编写细则规定的引书格式;有的成套知识的相关字释义不协调;有的同一个人标注的朝代有异;有的由于不同人的修改、综合处理,对发现的问题缺少沟通,各行其是……所以,每次接到主编、编委对书稿的意见,每当领导检查书稿发现问题,每当书稿被送出去请专家、老师审定返回,每一校次校对出的问题,每逢读者来信提到的问题,都要仔细翻看,看哪些地方我们处理得不妥,哪些问题没看出来,哪些问题涉及同类情况需要一并处理,都要逐条记下来,并根据本书编写细则有关文件、国家新的规定、专家的意见,确定专项。这部分工作量很大,仅引书格式一项,粗略统计前后有近7 0 0种书,每一种书都要查,有的不止一次,从朝代名、作者名、书名、篇名、章节名、标题名,到引文内容、标点、专名号,都会涉及。只能根据现有版本实际,确定同一种书的引书格式。其他如:宗教(潜在数)、环保(潜在数)、动物保护(潜在数)、残疾人(潜在数)、天文、作者朝代(无数)等,均要一一落实,确定如何处理,形成文字,复印给相关人员,然后用电脑的“查找”功能对全部正文进行逐项查找处理。问题是陆续出现的,专项项目随时都可以立项,但只要立了项,就要落实到每一卷正在运转的当前校次上。所以,经常是后面的卷次发现了问题,需要全面处理,就把正文的所有前校稿全部检查一次。如果这卷挪不过来,就要用前校样查出并记下来,再过录到返回的当前校次上。由于校稿使用人员多、反复使用,以致有的卷角破损,只能在背面用不干胶补上继续使用。

处理新的研究专著中涉及的《大字典》问题 《大字典》出版多年,不断有针对它的研究著作出现,而且汉语言研究蓬勃兴起,涉及《大字典》的内容也不少,都要请专人阅读,把对书稿的修改意见直接写在流转外的校样(前校样,为了不影响其他项目的处理)上,交回后先与流转中的校样核对,再将修改处复印剪下贴到流转中的校稿上,又有专人检查是否有遗漏,再请领导审定。这项工作每次涉及内容都不同,来了就做,时间不固定,以致多次出现刚刚决定要收口了又来新意见而改变主意的事。

处理读者意见 这是经常性的工作,有信必回,可采纳者做成卡片,经编辑处理后过录到校稿上。

复查所有前校样 为了减少失误,确保编辑、校对工作的准确性,将字典正文的所有前校样,多的7份,少的6份,找专人就改出问题过目一次,看有无不妥,有无遗漏之处,由于校样太多,只好用汽车运至看稿老师家。

检查序号 包括音项序号、义项序号、非全同繁简关系字有关义项的序号等。

读清样 1次,发现有问题,推版,涉及范围还要重出纸样,再读一遍,不敢丝毫掉以轻心。

插图 为了使图达到最准确、最好、最具表现力,风格、大小一致,多次和作者沟通,推倒重来,费了不少精力。

版式 大到正文和零件的协调,小到包括音项与释义内容的版式,音义未详字的版式,专名号,引号,段首标点,中圆点,冒号,序号阴阳码,括号,字距,行距,地脚内容,图表的大小、位置、与文字距离等都是版式处理的对象,全稿正文近5800页,逐项检查,至少通查了8遍。

页码 书稿近5800页,每卷有600多页,每一次书稿返照排部交接时要逐页清点,因内容的变动牵涉到推版,也要检查,故而次数众多。

检字表 字头、页码逐一和正文核对,看笔画笔顺页码是否正确,如有改动,还要将相关字和相关检字表一并改正,看音序检字表的多音字音项所在页码是否与字头一致、同音字笔画多少的顺序是否有误、声母音节是否遗漏。

替换模糊校样 因经手人太多且时间长而致使校样文字模糊,校稿破损,为了保证清样完整,蒙片有据可依,质量有保证,派人对清样逐页检查,抽出不可用者重出再校后入清样。

蒙片 片子的检查,采取蒙校的办法,字字核,行行对,发现问题,重出片再蒙校。

尽管已是处处设防,小心谨慎,如履薄冰,稍不注意,还是会有让你吓得热血上涌、汗不敢出的事情出现。

做《音序检字表》检查页码时,因为时间紧,音序检字表涉及字头多,字序无规律,只能从页码找字头,做起来慢。鉴于此,只好将清样、检字表分开,让多人参与检查。开做时,要求各位参与者:多音字音项的页码均应与字头所在页码相同,落实者字头画勾。本以为万无一失,但工作完后一检查,有差错,且不是一两个。反思一下,因为查找本身就比较难——既要记住该字头,又要记住该页码,好不容易查到后一看字头是对的,马上画勾,忙中出错、顾此失彼的事就难免了。为了保证质量,不功亏一篑,只好再查。于是就又增加一个专项检查:逐页查找与字头不在同一页码的多音字情况。翻着校样逐一过目,果然收获不小,让人汗颜,更让人庆幸——好在复查了!尽管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有检查一项,但这项工作以及其他一些工序给我们的启示是:一项都不能少!

五、系统工程 科学管理

一部工具书,特别是大型工具书,需要进行的编辑工作犹如巨大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孰先孰后,如果考虑不周,就会给后面的工作、进度带来影响:或须补上某一程序,或另增许多工作量。

大型工具书稿,需要处理的专项多、涉及人员多、专项需处理在同一校次的稿子上(目的是使各卷各项目同时前进;需处理的专项、各卷进度都应记录在案),但有时——稿子周转不过来。如何既不影响工作、影响进度,又不停工待稿?科学调配、周转就是唯一的选择了。一是复印周转不过来的该卷,如字形、音序检字(卷7、卷8等)送交看稿的老师进行处理;二是嘱其用统一规定的本卷次该用的颜色笔处理,所动之处标上自己姓的汉语拼音首字的声母(知道是哪一校和是谁的意见);三是待该专项结束返回后再将老师的处理意见过录(或复印处理后剪贴)到那份流转中的校稿上;四是派人检查该工作是否有误。

为了使做同一工序的人有序不乱,动有所据,处理一致,组织者的细致到位是应该的。无论是审稿意见还是校对出的问题,无论是专家意见还是读者来信,只要是发现有可能涉及全稿的问题,都要随手记下,集中起来,归入《大字典看清样注意事项》或《大字典校对注意事项》表,在下一次审稿或校对时发给本次审稿(校对)每一位相关人员,或手写在稿袋上,以便共同遵守,使书稿在相关问题的处理和返稿时间上一致。

面对八卷正文、多位审稿者、多次审读,为了避免同一部分稿子同一个人看忽略某些问题,更为了让多位老师从不同角度不同眼光审视稿子,多发现一些问题,在分配稿子时就错位分配,交错着看,并记录在案,不致遗忘。这样,可以多角度、多机会、严把关、少出错。每一道工序完后,都要交专人检查、交叉检查,力争把错误降到最低。

六、仰仗科学 提高效益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给我们的专项工作带来福音。它的查找功能像无形的搜索犬,带你找寻你想要找的,帮你实现你想要做的,使我们的专项工作简便快捷,准确性增强,遗漏减少。

假如面对的是纸质的稿件,要想检查、处理、统一、协调,不管是按音序编排还是按部首编排,抑或是按类编排,翻动起来都很费时、费事。如果完全用人的双眼去盯、去寻,既要逐行逐字去找,又要记住要找的内容,经常是顾此失彼,忙得晕头转向,有遗漏不说,处理者肯定两眼模糊,视物不清,肩颈僵直,苦不堪言。今天,我们的稿子改为激光照排,输入了电脑,使用查找功能就方便多了。只要你输入要统一问题中的关键字词或符号进行查找,它就能找出要找的字词供你处理。如果带有版式,又是同一个文件,就更方便了。

在我们的专项处理工作中,85%都可以用电脑进行。不过,它也会出错,时不时漏一个,当然,这是极少数。

七、结 语

我们已经认识到:细节决定成败。所以,为了减少遗憾,保证书稿质量,的确应该把稿件当工艺品打磨,注重并做好做细专项检查工作,尽可能想得周到一点,自己麻烦一点,多做一点,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已经想到的或发现的问题,努力把好书稿各个层面、各个系统的关。做到了这些,才能对本书成套条目的列目是否遗漏,同级释义是否统一协调,有否错位、混淆,同一种书的引书格式、同一类典籍的处理是否统一,人名、朝代名等是否一致,敏感问题如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环保问题有否偏颇,体例执行情况等是否处理到位心中有数,对书稿的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专项检查虽然烦琐、费时,但它对书稿质量的提高具有实质性的作用,不可小视。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 9 9 3.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珍藏本).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10.

猜你喜欢

大字典校样字头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最是“小事”暖人心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连降两个月 太原猪肉价格重回“2”字头
“家”字的写法
《汉语大字典·广部》疑难字考释
错误更正说明
《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所收籀文隶定字考察
“央字头”告了“央字头”
马老师硬笔课堂第三讲 字头的书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