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对公信力面临的挑战——关于整治虚假报道和信息的议论

2011-04-01辰目

传媒 2011年10期
关键词:新闻界对付公信力

这些年,我们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在成就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现在我们在打假方面的任务就很多很重。就餐饮业而言,我们需要对付包子的香精问题、菜肴的地沟油问题、火锅的伪劣底料问题、馒头的增白剂问题、西瓜的膨大剂问题等;就学术界而言,我们需要对付论文的剽窃问题、科研成果的造假问题、创新业绩的虚报问题;就干部工作而言,年龄虚报、学历造假、履历造假的情形不在少数;就评奖和社会事业而言,有些看起来很神圣的荣誉与桂冠,其实支配着它的都是金钱和私利。

对付这些形形色色的虚假信息和虚假行为,新闻界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且还在继续发挥着作用,新闻界功不可没,新闻媒体义不容辞。但是,新闻界本身也面临着公信力的挑战。首先是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挤压:第一时间向大众传递的信息往往来自互联网,事件的亲历者借微博客平台即时传递现场信息,大量未经核实的、片面的甚至是虚假的信息迅速传播,影响到一些媒体的从容选择与客观发布;其次是一些新闻单位责任意识差、把关不严,加上记者的作风飘浮、编辑的加工急就,导致了虚假失实的报道屡禁难止;再次是少数媒体及从业人员违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他们把获取经济收益作为最高目标或主要目标,搞有偿新闻、外包频道和网站,引发不良采编、经营活动。

虚假新闻和信息的频频发生,反映了事物总是相互关联的,作为社会有机组成部分的新闻媒体,不可能不受侵蚀,完全置身其外。认识到这一点,使我们能比较冷静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寻找解决的途径。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就其存在的本质而言,新闻媒体的使命就是制止和消除包括这种现象在内的种种不良社会现象,并且是通过宣传受众和引导受众而实现的。马克思把媒体称为“第四种权力”,道理恐怕就在这里。然而当前,恰恰是对付不良倾向的一些新闻媒体自身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诸种不良倾向之中,公信力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这怎么能不让人深深地忧虑呢?

坐而忧不如起而行,关键问题还是做起来。高层也有了充分的共识与周密的部署,关键是新闻单位和媒体人要做起来。就媒体人来说,所谓做有责任心的人,做有责任能力的人,首先应是一位讲究诚信的人,是一位人民群众信得过的记者、编辑。要坚定自己的诚信理念,确立自己做人的目标。我们常说,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而德者,应以诚为本。一个人如果有了诚信,其他素质都可以较好地发挥作用。一个人如果缺乏诚信,其他素质也许会发挥负面作用,“言而无信,自毁其身”。

其次,在新闻采编活动中,要身入基层,心入群众,掌握第一手材料,进行多方面印证,主观上不允许做假,客观上不给假新闻、假信息留下可乘之隙。事物本身是复杂的,来龙去脉也是多元的,必须坚持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善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把握本质以后,反过来再梳理现象,“感觉到了的东西,未必能深刻地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去感觉它”(毛泽东语)。

再次,要坚持不懈地求真务实,抵制虚假报道,防范虚假信息。虚假信息对新闻媒体公信力的损害不是一时一地,媒体人对虚假报道和信息的抵制和防范也不会是一劳永逸的,要警钟长鸣,时刻提醒,把追求真实、打假防虚转换成自己习惯的工作模式。

对新闻单位来讲,也要根据党和国家的要求,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使从业人员一般不可能搞虚假报道和让虚假信息大行其道,而这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尤其我们现在的媒体是新老业态共存,传统与现代同在。在完善制度和执行制度的基础上,单位的领导者及领导班子,要充分依靠全体从业人员,营造一种浓厚的实事求是、拒假崇真的氛围,使得一个单位不仅客观上不大可能作假,而且从主观上谁都像讨厌苍蝇一样讨厌假的东西。如此这般,我们就在整治虚假方面有了可靠的保证。

辰 目

猜你喜欢

新闻界对付公信力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曹景行: 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旧房子也不好对付
对付小偷的境界
恐龙怎么对付干旱?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
香港红十字会公信力长盛不衰的原因
来自中国新闻界的清新之风——透视中国新闻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