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课改下思政专业师范生的教育观

2011-03-31黄秀琼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0期
关键词:政治课新课程政治

黄秀琼

(四川师范大学 政治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试论新课改下思政专业师范生的教育观

黄秀琼

(四川师范大学 政治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高师院校担负的重要责任之一是为中学培养基础教育人才,高师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政治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在课程观、知识观、师生观及自身的角色定位上都应从传统的旧观念中解脱出来,实现新的转变,只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才能承担新课程改革的社会责任,完成新课程改革的历史使命。

新课程改革;课程观 ;知识观 ;师生观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表明着我国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将面临一次全新的突破,从课程功能和结构、内容和评价诸方面都有了重大改变和创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最为突出表现是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方式和行为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这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深刻的变化对于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是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它需要教师们积极探索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并随时代的发展而适时地转变教育观念。

一、课程观的转变

第一,正确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课的性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组织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它是集中体现和反映素质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载体。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弘扬民族精神,扩展国际视野,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①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这种课程性质下,要求政治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教基[2001]17号文件。,让学生在学习和教育的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思想意识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第二,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自己独立人格的主体,“人本化”教学理念强调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基点,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为纽带,以培养完善的人性、促进潜能的充分发展为主要特征,最终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人本化”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尊严、价值及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强调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潜能,主张教学要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把教学活动的重心引向学生自身的发展。它适应了新时期的教学需要,为新课程改革幼苗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特别是对处于人文与社会领域的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实施起了根本保证作用。

第三,注重社会实践,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资源观认为,社会生活时时处处有课程资源,对课堂教学目标有益的各种因素都是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课程资源开发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将受益于大量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也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课程资源开发提高了对教师的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的要求。教师必须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二、知识观的转变

教师对知识的认识影响并制约着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理论的建构,对教学目的定位,对教学过程的组织,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及课程资源的开发等各个方面。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权威的、外在的、不以人的客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和绝对真理;人只是知识的附庸和奴隶,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其全部任务就是阅读、复习和再现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权利被忽略,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征被否定,学生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被埋没。新课程的知识观认为,“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对前人获得的种种知识进行新的审视、修正或抛弃,并发展出适合于当代需要的新知识”。知识只能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彰显学生个体的经验,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促成学生个体的个体经验、思维模式与外部世界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新课程强调知识的境域性,主张“任何知识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理论范式价值体系、语言符号等文化因素中的,任何知识的意义都是由其位于整个的意义系统来表达的,离开了这种特定的境域,不存在任何的知识,也不存在任何认识主体和认识行为”。“知识不仅是客观的、公众的,也是个人的,有价值的,是在个人的个性人格特征上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1]。正是基于此,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个体的参与,尊重学生的交往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特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精神,以及好奇心和想像力。它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中具体、丰富、鲜活、多样的情境联系起来,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将其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认识、适应、融入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去深刻感受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倡导研究型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新课程知识观下的政治教师们不能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僵化为死的知识,要突出知识的时代性和理论的科学性。

三、师生观的重新调整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功能发挥作用的基础,它能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自然,对于师生双方都可以提升素质、扩大知识面、增强自信心、愉悦身心。而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讲究的“师道尊严”,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学生是毕恭毕敬聆听教诲、被动接受知识的受压对象。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从“教师中心论”又在向着“儿童中心论”发展,而过度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纵容了学生的自由散漫,造成教育实践过程的混乱和教育功能的丧失。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形式上倡导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实质上仍以教师为主体。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是互为主体的关系,这被称为“交互主体性”教育理念,其核心和本质就是“主体间意识上的‘同’和言行上的‘一’”[1],也被称之为“主体间性”教育观,“师生关系的展开以平等的、合作的对话方式展开,在理解中对话,在情感中对话,教师与学生在对话的教学过程中合作起来共同成长”[2]。这种师生观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充分的尊重。尊重,首先是尊重学生自尊心,因为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得到别人的肯定、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向上的内动力,也是生活的精神支柱。只有尊重,学生才感到师生平等。作为担负德育教育责任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更要善于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尊重、关爱、赏识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四、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新课程的变革与发展要求教师把握好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3],首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角色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其次,教师要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最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面对信息社会中爆炸的信息量,如何提取有效的信息为思想政治课程服务,要求教师既要有信息意识和提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要有运用现代技术的综合能力。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具有较强的获取、储存、加工处理、筛选利用、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才能让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政治课教师要将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进行整合。

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应对新课程的建议

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和展示才干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知识素质的培养。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有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精通并掌握本学科能体现时代前进方向的基本理论,这包括丰富、扎实、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知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理论知识,以及本学科前沿的知识,更要掌握能体现时代前进方向的基本理论,以及当今教育改革前沿最新理论。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和专业性,决定了政治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素质,具备足够、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科学合理而完善的知识结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才能在教学中能旁征博引,游刃有余。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又渗透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兼容性和相关性是它的一个重大特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在理论知识素质方面不能仅仅满足于本学科的基本理论,还应及时掌握一些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如: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管理学、民族学、宗教学、信息学、电子计算机知识和多媒体知识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储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还要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

[1]郑利霞.论知识观转型与课程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0).

[2]米俊绒.交互主体性教育理念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0).

[3]李玉萍.从对立到对话的师生关系——后现代视野下的主体间性教育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0).

Education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jors in Normal University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HUANG Xiu-qiong (Academy of Political Education,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68)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ies for the normal universities is to culture the basic qualified people for middle school.To be a qualified political teacher,majo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Normal University must establish a new education concept.They should get rid of the old traditional idea in the view of curriculum,knowledge,their role play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realizing a new change.Only when they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continuously can they undertake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and complete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curriculum view;view of knowledge;view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G652.3

A

1673-1395(2011)10-0124-03

2011-07-26

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P09204)

黄秀琼(1971-),女,四川资中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

猜你喜欢

政治课新课程政治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