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城镇化进程现状评价及发展建议

2011-03-31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0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城镇安徽省

张 敏

(滁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安徽省城镇化进程现状评价及发展建议

张 敏

(滁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安徽省是中部农业大省,城镇化进程缓慢,主要表现是中心城市辐射能力不强,城镇化滞后工业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其原因是由于认识偏差、制度缺失等造成的,因此,需要调整发展思路,完善城镇体系,承接产业转移,完善政策措施,推动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产业;协调发展

“十一五”以来,安徽省加大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的力度,培育壮大城市圈,加快发展小城镇,城镇化总体发展较快。城镇化水平由2005年的35.5%提高到2010年的43.7%,平均每年保持1.64%增速,城镇化水平与全国的差距由2005年年底的7.49%缩小到2010年年底的3.9%,成为建国以来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最快的时期,表明安徽省进入了城镇化中期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步入了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促共进的新时期。但由于历史条件、制度政策、经济基础等多方面的原因,安徽省的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安徽省城镇化进程的现状评价

(一)存在的问题

2009年安徽省城镇化率为42.1%,比全国城镇化率平均水平46.6%低4.5%,更是远低于东部地区发达城市。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的“标准结构”来看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关系,安徽省实际人均GNP水平相对应的城镇化率应该为50%以上,但实际上安徽城镇化率与之还有不少差距。具体表现为:第一,中心城市辐射能力不强。安徽省地级城市从数量上来看位居全国第三,但绝大多数城市规模不大,整体功能不强,制约安徽省城镇化的进程。省会合肥发展较快,但仍显规模不足,经济影响力明显不强,规模不足,难以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难以集聚外部要素资源,在带动推进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尚未发挥。安徽第二大城市芜湖也只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竞争实力有待进一步增强。马鞍山和铜陵虽经济实力较强,但横向比较,规模偏小。皖北地区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则更弱;[1]第二,城镇化滞后工业化。合理的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例应该是1.4∶1~2.5∶1,但2009年安徽省城镇化率为42.2%,工业化率为40.4%,两者比例为1.04∶1,很显然,安徽省城镇化要滞后于工业化,不利于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根据国内外实证经验,第三产业增加值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高度正相关,存在因果关系。但安徽省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不强。2010年安徽省生产总值为12263.4亿元,产业比例由前年的14.9∶48.7∶36.4变化为14.1∶52.1∶33.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143亿元,增长10%。虽然第三产业份额一直在增加,但还存在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不够发达的问题,产业发展对全省经济增加的推力较弱,形成不了很好的集聚效应,不能很好地推动城镇化进程;[2](P26~27)第四,区域间城镇发展不均衡。由于受交通状况、自然资源、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严重不均衡,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直接影响安徽省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的速度。

(二)原因分析

初步分析,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如下。

第一是认识偏差。从20世纪90年代,安徽省大力推行小城镇战略,采取不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政策,致力于解决农民“离土不离乡”的问题,走非城镇化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失去了城市快速发展的机遇。第二是制度缺失。安徽省到2000年才开始进行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但仍设置许多条件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与之相关的财政、就业、土地管理、社会保障等政策改革也相对滞后,使城乡居民存在明显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徽省城镇化的发展。第三是投资不足。安徽省位处中部地区,一度存在“政策洼地”,国家投资不足,引进外资力度不够,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发展动力不足,难以为城镇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同时,安徽省地方财政收入水平低,城镇建设资金投入能力弱,成为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制约因素。第四是产业制约。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虽经过多年建设,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水平显著上升,但仍显不足。工业的不发达又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规模、水平。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又反过来影响第一、二产业的服务效率,制约了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发展速度的加快。同时,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发展会带来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无法实现产业聚集与城镇化发展间的互动发展和良性循环。[3]

二、促进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调整发展思路,推行协调发展

推动安徽省城镇化进程的首要前提就是尊重城镇化发展的规律,认清城镇化的内涵,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更新观念。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推动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正确模式,创造有利于城镇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规划环境,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采用重点推进模式是解决安徽省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大力发展省会合肥的同时,重点扶持皖江城镇带、合肥经济圈、沿淮城镇群,整合省市、县域优势资源,合理定位,协调发展,有利于全省经济辐射网络的建立。[4]

(二)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镇布局

安徽省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在城镇发展上要有战略眼光,积极完善城镇体系结构,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提升城镇体系组合效益。第一要加快发展省会合肥。第二要大力发展三大城镇群。随着国家层面不断加强对沿江城镇带的关注,今后安徽应当以城镇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要重点发展沿江城镇带(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合肥经济圈(以合肥为核心,包括六安、巢湖、淮南三地)、沿淮城镇带(包括淮北、宿州、蚌埠、阜阳、淮南、亳州六市),不断增强与长三角地区、南京都市圈等城市带的融合。第三要积极发展县域城镇。区位优势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市要发展成为新兴的市域中心城市,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县市要充分利用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县域竞争力,促进县域城镇化协调发展。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全省城镇化水平。

(三)承接产业转移,壮大第三产业

产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支撑。2010年1月,国家在安徽正式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进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规模迁移,这给安徽省各城市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采取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措施,建立以大城市为主体、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发展的城镇体系。要合理规划发展“芜马巢”和“安池铜”两个产业转移集中区,加快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推进芜马同城乡和跨江联动,强化安庆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增强滁州、宣城实力,有效促进安徽城市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良性互动。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后续动力。安徽省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同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关性要高于同第二产业的相关性,所以必须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虽然近年来安徽省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全省产业结构实现“二一三”向“二三一”的转变,但从安徽省统计年鉴资料(2006年三次产业贡献率为6.57∶57.60∶35.83,2008年为7.42∶58.46∶34.12,2010年为14.1∶52.1∶33.8)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处于下降趋势。因此,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降低区域物流成本,增强外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服务功能。[5]

(四)完善政策措施,推动和谐发展

安徽省城镇化发展,需要合理构建制度创新的框架与内容,消除城镇化的政策和体制障碍。第一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有52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转移。要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以职业标准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第二要完善土地管理体制。安徽是人多地少的内陆省份,城镇化进程带来人地矛盾突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就必须对现有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加强建设用地宏观调控,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高现有城市建设用地潜力,积极推行集约用地;建立市场化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等。第三要创新投融资机制。由于安徽财政薄弱,城镇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较少,资金来源单一,满足不了城镇化发展需要。2008年,安徽城市基础设施投入628.5亿元,仅为全国的4.64%。因此,要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安徽城镇建设。第四要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根据发达国家城镇化经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速度的差异主要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有关。当前安徽省社会保障主要问题在于人口就业压力大,农村弱势群体保障工作薄弱、养老保险金支付困难等,因此要积极完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破除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制,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不断完善医疗、住房、教育、劳动就业等各项配套制度,降低城市进入门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6]

[1]何申明,高亳洲,王永明等.安徽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安徽省情省力,2005(1).

[2]李清娟.产业发展与城市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王梦奎,冯并,谢伏瞻.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4]高强.我国城镇化推进的模式及措施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5).

[5]盛世豪,郑燕伟.“浙江现象”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张亚敏.新时期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3).

F299.21

A

1673-1395(2011)10-0043-03

2011-07-16

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1sk460)

张敏(1980-),男,安徽宁国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城镇安徽省
成长相册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文化边城镇远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