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1-03-31童存存赵明君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师承院校教育中医药

童存存,赵明君,周 端*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2.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卫生保健事业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近年来,人们开始乐于回归自然,越来越重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于是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再度引起世人的瞩目[1]。如何发展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笔者就有关中医药发展提出几点思考。

1 机遇与挑战并存 “坚定信念”谋求中医药发展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国际化、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医学的强烈冲击,中医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中医药发展遭遇“瓶颈”:诊疗工作中中医的辨证思维日渐弱化、淡化,西医的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强化,以辨病论治代替辨证论治的倾向愈来愈严重;中医教育日益衰退,中医高等教育课程中重“西”轻“中”,甚至严重西医化;中医科研,走西医实验研究道路,逐渐成为“象征性的实验研究”[2]。尤其近代西学中渐后,中医药发展相对滞后,特色优势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因此,个别学者误认为中医药是“伪科学”,甚者有“取缔中医药”的言论。与此同时,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和预防保健需求的增长,国际社会对传统天然药物需求日益扩大,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为中医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医学服务理念也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中医药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也不断加大。毛泽东同志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吴仪副总理在全国中医药会议上强调:“要切实推进继承创新,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今年我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目前,中医药发展境况: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

中医药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创造了独特的诊疗方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显示了确切的临床疗效。“疗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上世纪60年代,“一根针、一把草”的预防保健运动,最大程度保障了我国亿万农民的生命健康,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最大健康效益”的中国经验。在SARS、H1N1甲型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中,已经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中医药被定义为“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认为“中医是复杂性科学”。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科学体系,其认识方法、思维模式、认知手段迥异,在实践中应该“求异存同”,建立不同的诊疗模式和标准。中医药工作者必须坚信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坚持用中医药的理论和技术从事医疗保健服务,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慢性病和现代医学尚未攻克的疑难重症等方面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深刻认识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切实发挥中医药科技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努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2 院校与师承并举 “以人为本”促进中医药发展

新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就没有未来发展的强劲动力。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在于中医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国医大师李振华提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曾明确表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关乎百姓的健康,更关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认为,要继承和发展中医,就一定要培养“铁杆中医”,即立足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基础上,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的人才。加强人才建设,是发展中医药的根本保障。我国中医药最大的危机是后继乏人。

师承教育是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是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思想和技术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老中医后继乏人问题的有效方式。“师徒授受,独立传承”为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和学术思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师承教育是院校教育的重要补充,通过“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不断提高中医药人才的中医功底和临床服务能力,提高中医理论、中医思维方法和临床应用能力,培养中医临床学术技术骨干。中医药临床人才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习。师承教育可以早临床、早实践,避免了重理论轻实践的院校教育弊端。中医师承是最有效的传授中医技艺的手段和方法,并随着中国文化的变迁、更替而经久不衰[3]。数千年来,师承教育造就了大批德艺双馨的著名医家。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学术交流和融合。

中医院校教育己经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50年来,高等中医教育基本实现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具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基本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院校教育,加大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了中医药人才的综合素质。中医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经验性, 要求理论与临床结合,更强调临床能力。但常见的“三段式”教学,不利于基础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有机融合。

中医传统的师承教育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医基本功的掌握、实践经验的累积优于现代院校教育,而院校教育在西医学知识、科研、外语和规模化培养上有显著优势。师承教育是中医成才的重要途径,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有力保障,院校教育是师承教育的基础,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加快成长步伐,缩短成才周期,是造就现代名医的最佳途径[4]。通过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中医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打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薪火相传的新局面,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3 继承与创新并重 “师古不泥”推动中医药发展

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需求。新医改方案“扶持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的提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医药的发展,究其根本动力是科学的继承与创新。继承是发展的源泉、基础和前提,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发展是继承和创新的目的。继承与创新是辩证的统一,必须充分遵循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既不能排斥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也不能舍弃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和学术本质。振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医药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继承不泥古,弘扬不离宗”,是中医药继承和发展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中药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的方针。费伯雄有言:“师古人之意,而不泥于古人之方,乃善学古人也 ”。在继承方面,要认真继承中医药核心理论和科学内涵,认真继承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创造出来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经验,并加以应用。在创新方面,要在继承历代中医药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应用当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开阔思路。也就是“古为今用,他为我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5]。抓住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创新3个环节,大力促进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中医药学术创新是中医药继承发展的原动力。中医药学术的创新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通过创新中医药理论、中医药技术等措施,坚持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并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基础研究,通过知识创新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医疗保健模式,促进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实现我国传统医药的与时俱进,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

4 结语

中医药具有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创新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等优势。中医药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资源,它与西医药共同承担着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使命,是具有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6]。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以其疗效确切、治疗灵活、费用低廉、治未病等特色优势,倍受世界瞩目,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慢性病、老年病以及现代医学难以攻克的疑难杂症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世界人民提供健康保障。因此,发展中医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医药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大有可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通过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降低群众的医药负担,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中医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重大突破和全面提升。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培养更多的“铁杆中医”,传承精华,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持“君子和而不同”的理念,不断推进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中医药必将薪火相传,兴旺发达,从而实现中医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展望中医药事业的未来,中医药事业必将与人类健康共辉煌。

[1]葛善为,文庠.国际中医药教育的发展现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6):978-980.

[2]唐汉钧.中医药发展的瓶颈与中医外科学发展的理性思考[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10):48-50.

[3]温茂兴.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之比较[J].江苏中医药,2005,26(10):60-62.

[4]周登峰,周晓莉.中医师承教育探佚[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8):778-779.

[5]孙爱云.试论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5):660-661.

[6]王国强.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医改[J].中国卫生杂志,2008(4):23.

猜你喜欢

师承院校教育中医药
师承授受经验谈
师承与独创之美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高师院校教育实习评价的困境与出路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
浅谈Mooc对我军院校教育的影响
浅谈预防医学在中医院校教育教学中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