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鉴赏教学感悟意识培养之探微

2011-03-20欧沛和

文教资料 2011年19期
关键词:感悟到美术育人

欧沛和

(南京市人民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5)

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困惑:面对大多没有美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中学生,我们在美术课上主要教学生什么?是否充分发挥美术鉴赏课的育人作用?经过多年的反思与感悟,我体会到:以美术鉴赏教学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感悟意识,是优化美术鉴赏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以育人为旨归,培养学生的发现、感悟意识

联系实际,将美术教育以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旨归,充分发挥美术鉴赏课的独特育人功能,才能给美术鉴赏课以新的生命力。

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感悟意识的培养,是教师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经验等综合认知能力,对美术作品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自我教育作用,体现学习的迁移、思维的深化等。即引导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从鉴赏作品的过程中发现感悟新思想、新认识、新的启示,并从中受到教育,等等。

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积极地引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才能真正发挥美术鉴赏课的育人作用,必须讲究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将美术鉴赏课教学摆在育人的高度来审视,而不是单纯地教学生美术鉴赏知识与技能。美国教育家罗伯特·梅纳德·赫钦斯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做出独立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1]学会思考,是学生成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的重要保证,要使其能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是否具有善于发现感悟的能力,是一个人持续学习能力高低的重要体现,而只是单纯地教学生美术知识并不能替代其发现感悟意识的培养。

二、培养发现感悟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发现感悟,它的显著特征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成性。打个比方:教师通过教学将“A”输入学生的大脑,如果学生所反映出来的仍然是“A”,那么这种教学只起到了知识传输的作用,不具备生成的特点;如果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了“AB”或者“AC”、“C”、“B”等,这才叫生成。 发现是感悟的前提,而感悟是发现的进一步升华,二者背后的支撑力是积极的思维活动。

生物学科网上曾有一篇关于 《五项重大发明纯属偶然微波炉源于武器研发》的文章:“据国外媒体报道,微波炉、万能胶、青霉素、橡胶、安全玻璃,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的东西都是偶然发明的。如今,这些发明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只要问一问这些东西的发明者,你便明白有时运气对一个人的成功有多重要。”[2]但当我们仔细去了解每项发明的过程,就不难发现他们的成功是因为他们具有很好的发现与感悟的能力,而非所谓的运气。他们这些发明,往往是在碰到挫折时发现和感悟到的。所以,具备这种特质的人,在面对困难、挫折时,都能自觉地从中发现感悟到其中的有利因素,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可是,在我们当中不乏这样的人,由于缺乏发现感悟意识,错过了许多可以成就自己的机会,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毋庸置疑,终身学习的理念早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在这个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年代,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着种种压力,要让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得更好,就必须去接受新的知识和观念,必须不断完善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

再说,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间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学习生涯的结束,更是自身主动学习的开始。所以,培养学生发现感悟意识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与学习领域。这必然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著名的坦克修理专家徐滨士院士就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和感悟,创新了许多项科技成果。例如,当他在看到我国进口的民航客机上随机携带的电镀刷,便触动了他的发现感悟意识,并在其基础上创造出了新型的坦克电镀技术,使坦克修复的时间由原来的几十个小时,缩短为几十分钟,大大提高了效率。“牛顿与苹果”、“阿基米德与洗澡”的故事,从表面上看,二者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却因此产生了世界上两项伟大的科学发现。这与他们具有敏锐的发现感悟意识是分不开的。可以这样说,培养发现、感悟意识,必定有助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三、发现、感悟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1.科学分配时间的原则

在整个高中的教学中,过于夸大美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同样不是务实的态度,也不利于美术教学工作的开展。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不占用学生课外的时间,教学活动大多在课内完成。可以适当放慢教学的节奏,这里就有一个事先将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增减和重新组合的问题,有时不必过于强调每一节课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应从育人的实效性出发,例如,有时可以用两课时去教授一个知识点。在进行发现感悟意识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开始的思维结果往往大多还处在萌芽的状态,让学生去反复认识和梳理自己的发现感悟的结果,实质是训练其思维的缜密性、条理性和逻辑性。否则,只满足一些表面的发现感悟的结果,久而久之,势必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停留在一个比较肤浅的层面上。例如,在鉴赏法国印象派作品时,我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介绍了有代表性的印象派大师的作品,还给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印象派产生的背景资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不仅感悟到艺术家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而且从艺术家借鉴自然科学和其他民族艺术的事例中,发现感悟到具有包容意识的重要性,更进一步认识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只有细心、静心才能更好地去发现和感悟,避免学习上“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2.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

鉴赏作品与学生之间是以教师为媒介的,在这里,教师过于放手,不进行适时的组织和必要的引导,必然导致思维的肤浅和无序;过于介入,则影响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所以,如何把握其中的“度”,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艺术贵在创新,贵在个性的张扬。而我们现行的教育往往在统一的标准导向下,学生的个性特征极易被忽视。面对美术作品,因每个人的知识结构的不同,个人人生经历的不同,以及性格特征的不同,等等,其发现感悟的结果是不相同的,即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感悟结果,多鼓励、多理解,强调学生的个性认识,强调运用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方式。

美术鉴赏中的“发现感悟”,是学生凭借现有的综合知识和能力,面对作品所获得的一种心理体验,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所能获得的。例如,在讲古代青铜器发展过程时,我不是只停留在一般的知识讲解上,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青铜器发展过程的理解分析,发现感悟其背后的东西。学生的发现感悟结果如下:

学生甲:“我发现,新事物都是由低级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起来的,那么我们在学习时,应该循序渐进,不急躁,注重量的积累。”学生从中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规律。

学生乙:“原来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只要做个有心人,在生活中就能发现许多创新灵感呢。”通过对作品的鉴赏,学生初步了解了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丙:“相同的某种物体,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其作用是不同的嘛,所以,我们看问题必须从特定的历史阶段来分析,才能较准确地把握本质。”面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思维结果。

有时让学生以不记名的小短文形式呈现自己的发现感悟结果。让美术课代表收上来在班上读,起到相互促进、相互启发的作用。可以兼顾不善于语言表达的学生,有助于全体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提升。

3.注重习惯性培养的原则

发现感悟习惯的养成和发现感悟意识的培养是同等重要的,一个人具备了某种意识,就是自身认识到某类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并会在实践中实施。如果将这种实践内化成自己一种习惯,就能让这种实践活动达到一种自发、愉快的境界。回眸审视,大千世界有成就之人士,无不是具备这种特质。

要使发现感悟思维活动成为习惯,是要经过后天训练的,这种训练是循序渐进、由慢到快的。其重要特征就是反复性。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注重教学活动的连续性,注重量的积累。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许多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机会,却有很大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一个人不具备善于发现感悟的良好习惯,会熟视无睹。如果我们具备了这种能力和习惯,就能自发地细心地去发现,用心去感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发现感悟到给人以启迪的道理和规律。

例如,在上湘版教材《新的实验》这一课时,为了强调训练过程,我首先通过多媒体介绍美国画家波洛克的一些事例,然后让学生去独自看教材自学,再在小组讨论,相互介绍个人的发现感悟的内容,最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表述。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不少学生从波洛克作品的背后,还认识到:一个人的创新成果只能反映出一个阶段的成就,但是如果下面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产生,那也是不行的;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也同样需要不断进步,才能与社会和谐共生。有时也可以采用随机性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平时的鉴赏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在适当的环节,花很少的时间,通过对少数同学的提问和评价,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经常参与到这种教学中来。

同时,基于学生知识、能力的不同,以多鼓励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发现感悟习惯的养成。

法国文艺复兴后期、十六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在他的《人生随笔》中写道:“绝大多数哲人,以及最伟大的人物都通过对美的欣赏和沉思来补偿学校教育,并获得智慧。”美术教育关注学生发现感悟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进而逐步使其形成现代社会所应具备的某些特质。

[1]陈桂生,赵志伟主编.现代教育读本(教育卷)M本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6:28.

[2]http://sw.zxxk.com/Article/0904/67172.shtml.

猜你喜欢

感悟到美术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第一次扫墓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