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当代设计创意产业发展的两大契机

2011-03-20马婷婷

文教资料 2011年19期
关键词:世博会艺术设计设计师

马婷婷

(延安大学 鲁迅艺术学院 美术系,陕西 延安 716000)

历届奥运会都能促使举办国家的设计形象成为全球共享的设计视觉语言,如:1984年,美国洛杉矶举办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从标志等平面设计到建筑景观等环境艺术设计都创立了当时世界设计文化的先进概念。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第二十五届奥运会,奥组委组织设计的运动项目标志更是成为了奥运设计的模板被沿用至今。2008年,北京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于中国设计界来讲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的设计者郭春宁曾说:“以往的历届奥运会,主办国在奥运设计上都不会邀请中国设计师参与。对中国的设计师而言,想涉足奥运设计,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而此次北京奥运会则给了中国设计师很大的一片天空。因为中国文化很难被外国人了解,甚至中国人自己都很难说清楚。要准确地挖掘和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中国设计师才更有机会。”事实上,北京奥运会对于中国艺术设计来讲,完成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的历史性过度,中国的设计师借助此次盛事积极吸收了国外设计的先进经验,也通过这次盛会成功地向世界塑造了我们的民族形象。

“中国印”、“福娃”等奥运形象的设计任务均由本土设计团队构思、设计完成;奥运奖牌“金镶玉”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之间完成了合理的对接;“青花瓷”等几个系列的礼服设计过程,不但巧妙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装饰效果,而且融入了高腰、小马甲等国际流行元素,不但衬托出了东方女性非凡的气质,而且体现出了阳光、清新、庄重、脱俗的设计审美意趣;“鸟巢”、“水立方”更是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结合体,成功地在中国本土设计文化与世界先进设计理念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完成了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和谐统一,在实用功能和视觉审美两大核心范畴内均达到世界级先进水平,成为了中国新的标志性建筑。我们的设计师从中国的本土经验出发,站在中国本土文化的立场上来深入挖掘我们文化内在的艺术立场和创作精神这一基点之上,思考着中国通过举办奥运会要给世界提供一个什么样的设计理念,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的设计并不是以传统的封闭、保守、狭隘作为设计主题思路,而是通过我们设计的创意来展现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魅力与气度。在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之下,通过举办奥运会在世界上展示中国自己的设计文化定位,才是北京奥运会留给中国设计界最宝贵的文化财富。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再次为中国当代设计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如果说北京奥运会的主办是中国当代设计界在世界舞台上的一次整体亮相,那么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则是世界范围内的设计精英为中国人奉上的一道设计视觉盛宴。世界博览会历史悠久,从1850年第一届伦敦世博会开始就是展示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化和技术的盛会,尤其是进入现代以来,由于交流技术的发达,世博会不再以展现各地风土人情为主,而是更加注重各国设计形态的表达。以本届上海世博会为例,场地内最大的看点不是各个国家展馆中的展品,而恰恰是展馆本身。遍布园区的将近两百个展馆建筑精彩纷呈,形态各异,都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设计师结合本国文化形态而作的设计表现。其中中国馆、沙特馆、西班牙馆、瑞士馆等都是本届世博会的明星建筑,参观世博会的中国观众与之合影留念的频率之高远远超过与馆藏展品本身的合影。虽然建筑设计是一大亮点,但是值得中国设计师注意的应该是各个国家尤其是设计产业发达国家展馆所展示的设计理念。其中无论是环保设计、绿色设计、伦理设计、街头设计等一些全新的设计观念都对中国本土的设计师和普通观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让我们看到了发达国家在经历过国家产业升级以后所呈现出来的创意产业的强大实力。

北京奥运会相关的设计作品成功地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精神面貌是毋庸置疑的,而上海世博会所带来的世界设计的影响对中国当代设计的发展的走向更为深远。经历了这样的两次设计盛宴的中国人在社会大众生活中的设计含量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呢?这一点值得设计界业内人士深思。奥运会和世博会设计项目,是通过发布新闻、公开招标、集中审核、专家论证、投票定夺等一系列拨云见日的选拔过程,来完成设计团队的挑选和设计作品层层的优胜劣汰。设计团队通过个别设计行为为国家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国家作为奥运举办主体经过严密的论证,最终由奥组委将这些中标的设计作品应用于奥运会的各个层面,这对于提升国家的对外形象是极其有利的。但是,这种个别团队的设计过程对于从设计角度提高中国整体大众生活水平所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纵观中国设计现状,我们确实存在着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商品市场设计作品供需矛盾,设计师自身局限性,从业者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等一些不足之处,造成了设计团队各自为战,国家最高水平的设计风难以催化出社会大众生活中的设计热潮出现这样的不良的状态,从而导致我国的艺术设计始终难以在世界设计界占有重要的位置,更是鲜有本土设计作品在世界舞台上流光溢彩。

设计是创造合理的生活方式。设计来源于生活、超脱于生活,当设计作品进入社会大众生活之后,对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良性促进作用才是设计行为的完整过程。可以说设计的过程是创造,标准是合理,目的则是生活。我们无论是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还是在艺术、旅游、娱乐等精神需求层面都在追求更合理、更人性化的方式。设计的存在是生活所需,设计师的价值在于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让生活更合理,设计与生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1998年,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宣布英国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CITF),英国成为创意产业这一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和最早拓展开来的国家。英国对于创意产业的定位是:源于个人的创意、技能和有才华的创造,而通过知识产权的声明和取用,这些活动就可以创造出财富和就业机会。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将创意产业划分为广告、建筑、艺术及古董市场、工艺、设计、时尚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游戏、音乐、电视与广播等十三个类别。我国台湾地区是亚洲比较完整引进英国创意产业概念和政策的地区,台湾“跨部会”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英国政府对于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定义,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源自创意与文化积累、透过知识产权的形成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设计文化的创意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之内,是文化产业中强调探索和创新的部分。这对于台湾地区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对于我国台湾地区的引领,也证明这种发展模式有着诸多推动我国大陆地区设计事业创新的积极因素,设计创意的普及化、产业化可以促使一个国家设计水平不断完成阶段性量的积累,水滴石穿,终将出现质变的蓬勃景象。艺术设计从专业角度来说,是审美与实用、思想与技术结合的一个门类。在完成一项设计任务的过程中,专业角度所讲究的整体性、对比性,选择独特的切入角度,强调创意的独特性等一些专业的思考过程,亦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诸多问题有着方法论上的借鉴意义。这并不是偏激地强调我们的社会大众必须都去做设计家,而是倡导我们必须都具备艺术设计的思维方式,这既是艺术设计作品诞生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亦是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事务之时从容不迫的经验累积。陈汉民教授有一种说法:“任何设计只有更好的,没有最好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前瞻性的行为,中国设计不必拘泥于对过去种种阶段的无休止地反思,而是应该思考立足于此,如何向前迈进的问题。当代艺术设计是现代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当代社会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与到当代设计文化公共空间和公共领域之中,是设计文化产业兴起,设计创意生发结构升级,以及提升一个国家综合设计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李德庚主编.设计生成[M].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王授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中国当代平面设计流派演变趋势研究[J].云梦学刊,2007,(28).

[4]多元文化因素在艺术设计中的影响[J].浙江工艺美术,2007,(25).

[5]当前工业设计中的跨界风潮探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

[6]跨界设计合作的历程[J].ARCMICREATION,2009.

猜你喜欢

世博会艺术设计设计师
小小设计师
为申办2030世博会,釜山将全力以赴
我是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星.云.海》
《花月夜》
推荐一个设计师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晚清世博会参展棉纺织品的分析
喜游世博会